开篇破题,并点明时间,写诗人登上岳阳楼时最先所见之景;三、四句写远景,写君山之小与君山树木的葱茏,都是望中所见;五、六句写诗人从遐想中醒来,只觉得山也悠悠,水也悠悠,闲适极了;结尾两句,人笔锋一转,目光不再局限于眼前的君山,而是扩展到了整个洞庭湖,并且直抒感情,以情结景。全诗以白描的手法,写君山的景色,化人我于一体,熔古今于一炉,通俗而又深沉,清新而又自然。
“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练净”两句总写登楼望湖所见景象,这是诗人登上岳阳楼时所获得的第一眼印象。“无烟”二字含蕴丰富,既写出湖面的空明澄碧,又暗指虽是傍晚登楼,但因无雾,视线很好,为望君山做好了铺垫。
“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梳头对明镜”二句则具体写望君山。“一点”,既是视觉的直感,也起了衬托作用,突出了湖的广阔浩森,因而楼上望山,不过“一点”而已。“青”字则写出了山的生气,暗应上句的“春”字。
“镜里芙蓉一不收,水光山色两悠悠。”二句紧扣上句写湖光山色相映,开阔渺远,悠悠无限。既写湖山之景,也写诗人登楼纵望之时,悠悠不尽之情。诗人从遐想中醒来,愁思渺邈,只觉得山也悠悠,水也悠悠,闲适极了。此二句之写景也为下两句直抒情怀打下基础。
最后,全诗用“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作结,诗人笔锋一转,目光不再局限于眼前的君山,而是扩展到了整个洞庭湖,由写景转入抒情。这两句含蕴丰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君山、岳阳,是长江水流出洞庭的湖口,因而,“流下春江去”是写实,但作者却以水喻愁,巧妙化用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和李白“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的诗意,将自己的身世感慨,思乡之念融入诗中,使诗情由清淡而浓烈、深沉、激愤,表现出更丰富深广的主题。
此诗为登临观景之作,描写的主线随活动顺序渐次展开:由登楼望湖,由湖及山,转而山光水色综写,最后以抒情作结。线条清晰,层次分明。诗境空阔疏淡,语言清丽流畅,表现出明初诗风的一些特点。
海内人师少,中原世运屯。微言垂旧学,懿德本先民。
早岁多良友,同时尽诤臣。苍黄悲诏狱,慷慨急交亲。
党锢时方解,儒林气始申。明廷来尺一,空谷贲蒲轮。
未改幽栖志,聊存不辱身。名高悬白日,道大屈黄巾。
卫国容尼父,燕山住子春。门人持笈满,郡守式庐频。
竹柏心弥劲,陶镕化益醇。登年几上寿,乐道即长贫。
尚有传经日,非无拜老辰。伏生终入汉,绮里只辞秦。
自愧材能劣,深承意谊真。惟应从卜筑,长与讲堂邻。
岭对离宫绣。听鼙鼓、鱼阳遗恨,乾坤罕有。记得黄巾初入洛,朝士马都如狗。
还自许、师臣宾友。谁把侍中貂细插,锦河山、忍被军声透。
八风舞,郎当袖。
梨园白发潜悲吼。谁信道、千秋南董,繫诸伶口。马上弯弧争欲射,客有道旁泥首。
捧降表、夕阳亭候。今日堂堂红烛里,正当年、肉袒牵羊叟。
头暗触,屏风后。
残春倦眼。容易花前换。萼绿华来芳晼晚。消得閒情诗卷。
天风一串珠喉。江山为祓清愁。家世羽衣法曲,不成凝碧池头。
削迹归何晚,排阍死不辞。卧苫黄阁日,疏草白云司。
戌远身仍锢,天高哭岂知。世人那免忌,吾道转堪疑。
石梁上横五云片,澄潭下悬一匹练。潭中灵物长有灵,夜擘林石捎雷电。
天容黯黯书不改,风气萧萧时一变。千林云落鸟声绝,百斛珠圆映人面。
吾家书堂深竹中,亦有峰峦垂几研。讵知远目新雨后,天半虹霓掌中见。
观山未必观水乐,卧游岂比行游倦。已看窗户延虚照,便拟茶瓜启清宴。
谁能杖策俯潭深,静听鼍翻九龙战。
有客金陵来,武服挂雕弓。自言良家子,挺身远从戎。
剑得白猿术,书传黄石翁。身当一校任,气夺万夫雄。
在昔东吴战,曾摧海上艟。今兹来岭表,所至著奇功。
一旦厌尘嚣,翛然慕远公。披剃解冠裳,逍遥入慧丰。
焚香还扫石,洗钵浥流潨。英气今朝敛,槁灰此日同。
形骸终有碍,一静万缘空。将为方外游,辞我上崆峒。
予为长太息,纷华世所崇。而君有异尚,物化揽玄风。
海鹤谁能絷,冥鸿岂受笼。从兹周八径,何地更相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