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疏 一作: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我漂泊在江汉一带,思念故土却不能归,在茫茫天地之间,我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
看着远浮天边的片云和孤悬暗夜的明月,我仿佛与云共远、与月同孤。
我虽已年老体衰,时日无多,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觉得病情渐有好转。
自古以来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是为了取其体力,因此,我虽年老多病,但还是能有所作为的。
注释
江汉:该诗在湖北江陵公安一带所写,因这里处在长江和汉水之间,所以诗称“江汉”。
腐儒:本指迂腐而不知变通的读书人,这里是诗人的自称,含有自嘲之意。是说自己虽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却仍然没有摆脱贫穷的下场;也有自负的意味,指乾坤中,如同自己一样的心忧黎民之人已经不多了。
“片云”两句:这句为倒装句,应是“共片云在远天,与孤月同长夜”。
落日:比喻自己已是垂暮之年。
病欲苏:病都要好了。苏:康复。
存:留养。老马:诗人自比。典出《韩非子·说林上》中“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讨伐孤竹后,返回时迷路了,他接受管仲的“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找到了正确的路。

赏析

  “江汉”句,表现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乾坤”代指天地。“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杜诗说》)黄生对这句诗的理解,是深得诗人用心的。

  “片云”二句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像孤月一样的皎洁。昔人认为这两句“情景相融,不能区别”,是很能说明它的特点的。

  “落日”二句直承次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周易》云:“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恰好说明:次句的腐儒,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鄙薄。上联明明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就决不是写实景,而是用作比喻。黄生指出:“落日乃借喻暮齿”,是咏怀而非写景。否则一首律诗中,既见孤月,又见落日,是自相矛盾的。他的话很有道理。落日相当于“日薄西山”的意思。“落日”句的本意,就是“暮年心犹壮”。它和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的诗意,是一致的。就律诗格式说,此联用的是借对法。“落日”与“秋风”相对,但“落日”实际上是比喻“暮年”。“秋风”句是写实。“苏”有康复意。诗人飘流江汉,而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颇为相似,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胡应麟《诗薮·内篇》卷四赞扬此诗的二、三联“含阔大于沉深”,是十分精当的。

  “古来”二句,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老马”用了《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他接受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诗人在这里显然含有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这是诗人言外之意,是从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赏析二

  首联用自嘲的方式写出诗人滞留江汉的困境。此诗以首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是漂泊流徒的标志。“思归客”是说诗人想回乡而不能回,只得四处漂泊,浪迹天涯。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无限辛酸。“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

  颔联二句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通过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字面上写的是诗人所看到的片云孤月,实际上是用它们暗喻诗人自己。诗人把内在的感情融入外在的景物当中,感慨自己虽然四处飘零,但对国家的忠心却依然像孤月般皎洁。昔人认为这两句“情景相融,不能区别”。

  颈联直承次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运用借喻手法写出了诗人虽然身处逆境但依然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就律诗格式说,此联用的是借对法。“落日”与“秋风”相对。前者是虚写,比喻“暮年”,上联明明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就决不是写实景,而是用作比喻。黄生指出:“落日乃借喻暮齿”,是咏怀而非写景。否则一首律诗中,既见孤月,又见落日,是自相矛盾的。而后者是实写。身处江汉,面对瑟瑟秋风,诗人不仅没有了往日的感伤情怀,反倒产生了“病欲苏”的感觉。这种变化是诗人壮心不已的心态和积极用世的精神的反映。这恰好说明,次句的“腐儒”,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鄙薄。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颇为相似,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

  尾联借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诗人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意在表明自己虽然年老多病,但他还有智慧可以用,仍能有所作为。另外,诗句中也自然流露了言外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表达了怨愤之情。

全诗使用委婉含蓄的手法,充分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壮心不已的心理状态。诗人虽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尽管如此,却孤忠仍存,壮心犹在。此诗集中地表现了到老不衰、顽强不息的精神,十分感人。

句解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漂泊江汉,我这思归故乡的天涯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间,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江汉",长江、汉水之间.首联表达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有自嘲意."思归客"是杜甫自谓,因为身在江汉,时刻思归故乡,但思归而不得,饱含天涯沦落的无限辛酸."乾坤",即天地."腐儒",迂腐的读书人,这里实际是诗人自指不会迎合世俗.如果说前一句还只是强调诗人飘泊在外的思乡之心,后一句则将自己在天地间的渺小孤独感吐露无遗.诗人原来的抱负是要经天纬地的,然而越到人生的最后阶段,他越是痛感自己的渺小无力.其中的痛楚和无奈该有多深!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像飘荡在远天的片云一样远客异乡;与明月一起,孤独地面对漫漫长夜.颔联为工对."天共远",承江汉客;"月同孤",承一腐儒.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他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慨叹自己飘泊无依.不过,在明月的皎洁和孤清中,我们又体会到了诗人的孤高自许,他的心,仍然是光明的."永夜",长夜.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我虽已到暮年,就像日将落西山,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逐渐好转.颈联为借对,"落日"比喻暮年,而非写实."秋风"句是写实.诗的意境阔大而深沉,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积极用世、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疏",复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自古以来存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体力,跋涉长途.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比喻自己身虽年老多病,但智慧犹可用,还能有所作为.《韩非子·说林上》里讲,春秋时管仲随齐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失道路.管仲提议用老马领路,于是找到了归途."老马"是诗人自比.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五十七岁时所作。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离开夔州,辗转于湖北江陵、公安等地。此时的杜甫历经磨难,北归已经无望,且生活日益困窘。长期漂泊无定的状况让杜甫感慨万千,于是他写下此诗。

题解

  有人认为此诗作于夔州,有人认为作于江陵,当以后者为是.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秋天,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诗即作于此间.诗题作《江汉》,近乎无题,大概漂泊流徙中,已无心拟题.杜甫这时已五十六岁,长期飘零,历尽艰辛,北归无望,生计日困,至老仍如浮云行止无定,心中自然颇多感慨.尽管如此,诗人忠魂仍存,壮心犹在,并未因处境困顿和年老多病而悲观消沉,此诗就集中地表现了这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

评解

  诗人身滞江汉,心有感而作此诗.他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怀.前两联写所处之穷,后两联写才犹可用.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评论这首诗说:"味之久矣,愈老而愈见其工.中四句用‘云天’、‘夜月’、‘落日’、‘秋风’,皆景也,以情贯之.‘共远’、‘同孤’、‘犹壮’、‘欲苏’,八字绝妙,世之能诗者,不复有出其右矣."确实,诗的中间两联,情景相融,妙合无垠,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故历来为所称道,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篇》就说,这两联"含阔大于沉深,高(适)、岑(参)瞠乎其后".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猜你喜欢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楚江寒食橘花时,野渡临风驻彩旗。
草色连云人去住,水纹如縠燕差池。
天公怜我欲元邻,得近芝兰久益芬。
定免幼安还割席,拟从东野若为云。
归鞭那有蓝关雪,别梦应通鲁水芹。
强饭勉之书满载,与君千里共斯文。
江天暝色伤心目。冻鹊争投林下竹。四垂云幕一襟寒,片片飞花轻镂玉。
美人试按新翻曲。点破舞群春草绿。融尊侧倒也思量,清坐有人寒起粟。

九万鹏程举翮轻,蚤年高誉满江亭。曾分兰省趋墀赤,行从荷囊拜琐青。

雅度最宜锵玉佩,精忠不用绿沉屏。欲令行部襜帷去,要使人争识景星。

惊天重鼓女娲簧,横逼君弦变履霜。跪地习闻提冒絮,夺门祸遂起萧墙。

日中倾蜺何无忌,海外医龙竟有方。闻道八神齐警跸,人间早既唱《堂堂》。

朔风猎猎割人面,万里归人泪如霰。
江南江北路茫茫。粟酒千锺为君劝。

窗外雨澌澌,凉飙戛竹枝。赖征鸿、唤起魂痴。安得波斯千里镜,重照见、晓妆时。

孤馆被秋欺。啼螀搅梦思。写离愁、空费乌丝。纵有金针五色线,穿不起、泪珠儿。

兄弟渐疏花萼梦,君王贪醉上阳春。却将妃子比飞燕,何物谪仙能屈人。

天秋万象静,云横乱峰起。
已下微王山,入峡自兹始。
惊湍於此尽,安流澹如砥。
两山郁嵯峨,壁立相对峙。
上凌空崇外,下插渌净底。
层岩碧树滋,洄潭丹叶委。
舟行石罅中,江流瓮城里。
举头天若带,堕此清瀰瀰。
忽惊翕岩大,奔浪喧客耳。
鱼陀考方言,岁出鱼万尾。
水边菖蒲青,石上土花紫。
淙流来不绝,无由访源委。
俄经陈佗洞,斩绝不容趾。
土人若猿猱,跻攀因葛藟。
燃火入其中,数丈神披靡。
睹兹泉壑迥,始觉化工伟。
投身西南陬,肆意阅奇诡。
是邦不生人,境胜乃如此。
宁非造物初,意尽向山水。
神惊畏石坠,志谿欣树美。
穷探日易晚,惜去船欲舣。
徐闻涌波涛,渐见山峛崺。
奇观忽鹜过,我兴方未已。
赖此慰羁愁,无庸伤转徙。

异鸟来,知县堂,券砖出,书钱王。钱王疑冢非一言,治东城北两志如骑墙。

史臣书葬非后唐,日在茅山之原锦衣乡,大都假托归荒茫。

想王虑远谋孔臧,卜于邑治无盗戕。确有徵信碑则详,李元之功不可忘。

君不见六陵乃遭髡逆杨,名阡巨墓多罹殃。惟王泽在吴越疆,爱人及树谁忍伤。

非徒恃此为善藏,不然曹公七十二,胡以漳河败露由飞铓。

两崖回合处,仄磴下肩舆。芳草青黏屐,晴云淡曳裾。

山空惟有树,涧曲更无鱼。峡口忽中断,长虹驾碧虚。

江鸥只驯水,野鹤不受笼。孰云游方士,肯为尘所蒙。

风清紫芝谷,月白青莲峰。学道岁未晚,寻师吾远从。

空痾诚易愈,有病故难痊。徒知饵五色,终当悲九泉。

已无云山草,沈痗竟谁怜。复悲沦苦海,何由果净天。

丛菊疏疏著短篱,重阳前后始盈枝。
托根占得中央色,不比凡花儿女姿。

瓯北先生沧海东,脱略形骸土木同。大屋正对白岩岭,支颐时在爽气中。

忽逢长天发秋兴,曳杖遥寻枫叶红。看山已饱犹无厌,采菊惟勤谁与从?

几丛迤逦覆陂陀,卉木掩映碎金多。徒闻神农鞭百草,终遗幽香山之阿。

一本垂垂潭影寒,挺出高枝紫玉槃。水漱灵根带药气,饮之华发减鬓端。

高者傲霜意纵横,下者裛露泪阑干。或处爽垲或卑湿,时有野鼠食瓣残。

涧阴小摘不盈掬,扪萝笑看孤云逐。越岭溪行始满囊,芒鞋漫染苔痕绿。

手把一束久临风,暗诵夕餐有秋菊。自言曾读范村谱,淳熙佳色少可数。

他年更踏东阳岑,三十六种为增补。在昔陪游龙泉县,劝君千金买宝剑。

君言买剑欧冶嗤,臂膝俱痛老形见。独携冰裂细纹壶,兼求红泥小火炉。

当时深意今始知,汎菊忘忧作酒徒。此日归来取寒泚,黄花洗尽无泥滓。

一觞一咏吾衰矣,人间万事如脱屣!

岧峣下瞰霅溪流,极目烟波望梓州。
虽有清风当夏景,只能销暑不销忧。
纠缠弗止。成是败非生戚喜。既灭灾风。否极还须有泰通。
祸常因酒。酒亦令人能介寿。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更是多。

黄河东来沙填海,陈留十山几山在。梁王古苑九地深,岁岁龙蛇窟穴改。

我田在苑苑在东,灌园凿井当其中。应门两黄鹤,抱琴双玉童。

行歌曳杖如游龙,前身恐是河上公。君不见七十二帝如旋蓬,惟有尧舜流高风。

人生百年电闪闪,何必希时钓誉攀援日月独为功。

子云草玄恒不调,虞卿著书仍固穷,我怀欲附沙洲鸿。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