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上片由景及情,写词人的离愁别绪。开头三句“尽日东风吹绿树。向晚轻寒,数点催花雨。”点明时令,又以春尽花落、孤独寂寞的时空环境暗寓“重来崔护”之感。““催花雨”在宋词中多有出现,意为春雨一过,春花自会早日开放,富含着浓厚的自然哲理。“年少凄凉”四字蕴含无限伤感。“年少”本是青春和欢乐的时节,但词人却感到凄凉,完全是为“春思”和“离绪”所困,而主因则在于词人多情。但把“年少凄凉”说成是“天付与”,则又有自我解嘲的味道,意思是情之所钟,无可解脱。这“年少凄凉”的况味,不能不甘心忍受了。
词的下片写思人。“临水高楼携酒处。曾倚哀弦,歌断黄金缕。”三句,紧接上片的“离绪”而转向怀人。这三句是追叙往事,在“临水高楼”这昔游之地回忆当年送别时的情景。黄金缕用来形容初春鹅黄色的柳条,古人有折杨柳赠别的风俗“歌断黄金缕”,在这里也有作为离别之曲的含意,与上句“哀弦”相应。“楼下水流何处去”一句引用唐杜牧《题安州浮云寺寄湖州张郎中》:“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两句。这首词从“临水高楼”的眼前实景出发,借杜牧诗意以“水流”比喻“人去”,写得自然熨贴,不露针线,密合无缝。“相随流水到天涯”,寓含飘泊流落的命运,以及一去不返、此恨绵绵的情意。这样情意在这首词中也都包含在“楼下水流何处去”这个深表关切的问侯之中了。结句凭栏目送苍烟暮”,其意为凭高极目,远望水流人去的天际,寄托遥思,不觉暮烟四合。感伤离别之情,就寓于久久痴望中。有着悠悠不尽的余味。
这首词怀念往昔一位曾于临水高楼一曲赋别的女子。上片记时,下片记地,风物依然,而她已不在,通篇贯串着伤离念远之情。词人以春尽花落、孤独寂寞的时空环境来暗寓心中之伤感情绪,意绪虽悲凉,然饱含真挚情意。
予自孩幼随先人宦于古沔,女须因嫁焉。中去复来几二十年,岂惟姊弟之爱,沔之父老儿女子亦莫不予爱也。丙午冬,千岩老人约予过苕霅,岁晚乘涛载雪而下,顾念依依,殆不能去。作此曲别郑次臯、辛克清、姚刚中诸君。
衰草愁烟,乱鸦送日,风沙回旋平野。拂雪金鞭,欺寒茸帽,还记章台走马。谁念漂零久,漫赢得幽怀难写。故人清沔相逢,小窗闲共情话。
长恨离多会少,重访问竹西,珠泪盈把。雁碛波平,渔汀人散,老去不堪游冶。无奈苕溪月,又照我扁舟东下。甚日归来,梅花零乱春夜。
邑里稽山麓,楼居浙水湄。雕栏出翠树,藻井映华芝。
远眺通吴会,高攀近尾箕。云乘井鹉落,瀑带凤凰垂。
圣化升平日,天恩长养时。四郊无夜警,万物蔼春熙。
耕有如坻积,歌闻击壤辞。都将欣惬意,持用表兰楣。
扶舆灵秀各有分,贵州得此一朵云。蛮风万古吹不化,中有元气常氤氲。
造化之手信幻极,四海不作雷同文。兹岩岂复涉世想,云将授削天磨斤。
成时莫自赞其妙,俗间巧颂徒云云。经巢居士鸾鹤群,一丝不净落世氛。
纡行五日为看此,所见乃过前所闻。十里泉声接幽壑,苍苍万木烟缤纷。
买宅径思傍云住,下视扰攘同飞蛟。犵童獠妇不雕琢,岁时鸡豆情殷殷。
那能龌龊走尘状,过而识悔神当欣。儿女催人待粗了,挥手一谢云中君。
九宫变而河洛出,世轨千载无真传。尼山那有闭房记,桓法融乃玄之玄。
谶始哀平未深考,亡秦者胡在其前。真人崛起有符命,唐宋国祚皆绵延。
有明太祖奋徒步,太平一桶逢周颠。得之者顺失亦顺,学穷造化闻青田。
铁冠道人更狡狯,此图画出葫芦禅。上书一榜擘窠势,垂裳而治庭之边。
下环盗贼以千数,绕墙刀槊兼戈鋋。其中有树倚山侧,一人披发枝上悬。
旁跪一人亦自绞,阴风惨日吹寒烟。事过观之易得解,当时得勿心茫然。
人言明祖如汉祖,功臣屠戮多牵连。道人惜此当讽谏,杀机或者生悲怜。
我谓阴阳乃小数,杂家曾志班孟坚。羲经十言教消息,盛衰岂有人操权。
运会下趋巧机泄,始矜私智窥先天。唐虞不为子孙计,夏商末世终歼旃。
周家历数过其卜,宝龟无凭宜弃捐。孔子修经亦修纬,坤凿度亡存者乾。
金鸡玉羊本爻象,是纬非谶须讨研。捐益三代知百世,王者必有五百年。
我持此语告天下,不读孔孟非神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