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看横亘的远山,已看不见城中的人影,只隐隐看见一座城。谁像那临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伫立,迎送往来的客人。
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枕上初寒,难以入眠。今夜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秋雨虽停但泪还未尽。
述古,陈襄字,苏轼好友,福建闽侯人。苏轼赴杭州通判任的第二年,即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陈襄接替前任杭州太守沈立之职,熙宁七年(1074),瓜代期满,陈襄移任南都(今河南商丘南),苏轼作此词送别。
不见居人只见城:取自唐·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中的“驱马觉渐远,回头长路尘。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谓城、人皆不可见。此谓见城不见人(指述古),稍作变化。
临平山,在杭州东北。苏轼《次韵杭人裴惟甫诗》“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挽去舟。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临平塔时为送别的标志。
亭亭,直立的样子。
归路,回家的路上。
荧荧,既指“残灯斜照”,又指泪光,比喻贴切新颖。这里指残灯照射泪珠的闪光。
词的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离别之地临平镇和临平山,抒写了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恋之情。起首两句写词人对陈襄的离去特别恋恋不舍,一送再送,直到回头不见城中的人影,而那临平山上亭亭伫立的高塔似乎翘首西望,不忍郡守的调离。这种从眼前实景落笔而展衍开去与由景入情的写法,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深度。接下来三句写临平山上的塔,仍就眼前景物落笔,实则是以客观的无知之物,衬托词人主观之情。“谁似”二字,既意喻词人不像亭亭耸立的塔,能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又反映了词人不像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远去,而为友人的离去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迎友人来杭又送友人离去的实际。
下片写词人归途中因思念友人而夜不成眠。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这些意象的组接,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的凄凉孤寂心境。末句“秋雨晴时泪不晴”,用两个“晴”字把雨和泪联系起来,比喻贴切而新颖,加强了作者思念之苦的表现,读来叩人心扉,令人叹婉不已。
这首词艺术上的特色首先是将山塔、秋雨拟人化,赋予作者自身的感情和心绪,将无生命的景物写活。这种手法,表现出词人不凡的功力。其次是衬托,上片“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送客西来送客行”以塔之无情衬托人之有情,“秋雨晴时泪不晴”用秋雨停衬托泪不停。本首词主要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熙宁七年(1074)年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移守南都(今河南商丘),苏轼追送其至临平(今余杭),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词。
嵩岳三阙同高低,左右离立八尺齐。启母一阙距其北,太室峙东少室西。
谁其建者汉朱吕,谁其书者皆堂溪。篆隶诘屈铭句奥,请降云雨生蒸黎。
画图月兔木连理,驾车乘马钩象犀。阅魏太武周久视,夏暴烈日冬流澌。
二千年来屹相向,厥质粗剥厥色黧。二室神祠始秦汉,产启已说涂山妻。
要之阳城本禹地,三途四载应无迷。此阙灵祇久呵护,欧赵访古何未稽。
褚峻缩本我早见,兹来策马寻荒蹊。阙间颇足容二轨,壁垒未可穷攀跻。
周鲁雉阙制可见,雉度以纼非以鸡。毡槌拓取墨华黝,宝之无异摹元圭。
更洗奉堂额东石,一行刻字名留题。神君兴云阙中起,庙墙汉柏春鸠啼。
我闻二十君在唐,济世安民独二郎。化家为国真繇汝,功成破阵本秦王。
太原创迹非玄武,谁将国事委元良。永徽能绍贞观辙,女主宫中曷自昌。
雉奴安识聚麀耻,妩媚偏饶似虺肠。五王浴日房州出,双陆宫中和事忙。
天星散落诸韦灭,豫旦初登少帝床。传储早得开元盛,美化淳风溢万方。
蜜口中书成天宝,赤心阿荦起渔阳。国家再造繇郭李,中兴肃代岂能当。
德宗三弊终难改,天命宁关术士桑。堪嗟八党欺瘖予,所恃元和作嗣皇。
殄凶除叛挥霜斧,剑浙淮淄敛镝铓。金丹遂酿中和逆,穆敬重教河朔亡。
可怜二日移三主,甘露从兹作祸殃。武宣承绪同英果,国柄依然网在纲。
大中堪咏还堪哭,彼惛谁搆复谁堂。为懿为僖尔何人,使人朝散而邑荒。
十军阿父群相拥,国老门生独自伤。黄巢始乱天下裂,朱三盗夥果非尝。
纥干山雀无飞处,虽有昭哀亦槛羊。晋岐吴蜀空分土,夺天子贼已称梁。
王子诗如照,滕侯隐似真。倘来宁取遇,居易若为屯。
酬倡虽才始,风期自夙亲。江湖纵悠远,德盛罔非邻。
仰止应怜向往迟,士夫真处是吾师。东林片席又今日,南郭瓣香非昔时。
夜月空山闻点易,秋风古寺忆题诗。百年遗墨天留与,不敢高吟公在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