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小令有个特点,即用了“顶针续麻”的手法,也就是将前句的结尾,用作后句的开头。马致远是这种巧体的始作俑者,所以在形式上还不十分完整,到了后起的散曲,如无名氏《小桃红》:“断肠人寄断肠词,词写心间事。事到头来不由自,自寻思……”“顶针”的表现就更为严谨了。
这首曲虽未点出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名字,其实却是以他的遭际生发,来“叹寒儒,谩读书”的。司马相如是元散曲中凭借真才实学而得青云直上的典型。作品将他题桥柱、乘驷马车、作《长门赋》的发达经历分为三句,一一作为“寒儒”的比照;后者终究有所不及,只得“且看了长安回去”。言下之意,于今即使有司马相如一样的高才,最终也得不到应有的赏识。作者欲擒故纵,一步步假设退让,最后还是回到了“寒儒”的原点。末句亦无异一声叹息,以叹始,以叹终;感情色彩是十分鲜明的。
严格地说,本曲在逻辑上是不很周密的,比如“读书须索题桥柱”就不是“谩读书”的必要条件,乘了驷马车,碰不上“谁买《长门赋》”,与“看了长安回去”的结局也成不了因果联系。但我们前面说过,本曲在形式上具有“顶针续麻”的特点。这一特点造成了邻句之间的紧密接续,从全篇来看,则产生了句意的抑扬进退。文势起伏,本身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在论点的支持上未能十分缜密,也就不很重要了。
“且看了长安回去”,似乎也有典故的涵义。桓谭《新论》:“人闻长安乐,出门西向而笑。”唐代孟郊中了进士,得意非凡,作诗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曾被人讥为外城士子眼孔小的话柄。“寒儒”们还没有孟郊中进士的那份幸运,“看了长安”后不得不灰溜溜打道“回去”,“长安乐”对他们来说真成了一面画饼。这种形似寻常而实则冷峭的语句,是散曲作家最为擅长的。
笔底渊源万顷多,卷中句法不随波。覃思正作青云计,寡和聊成白雪歌。
禁林仙籍久通名,我里君门数送迎。身病每劳分药裹,官閒时复对棋枰。
北堂萱草三年梦,东国鲈鱼万里情。可是得归归便了,竟将勋业负平生。
何君璞玉良,产自荆山中。中怀缜而栗,外仪温且恭。
家学邃六义,允绍武冈公。顷膺宣城聘,分教侯頖宫。
随牍谒金门,考艺趋九重。诘朝奉除书,戒行遽匆匆。
经年忝交谊,祖送城之东。何以赠仳别,聊托修竹丛。
此植挺特姿,千仞凌高空。生际太平世,盛年须奋庸。
启迪贵知本,表率自饬躬。况兹山水郡,昔贤多显融。
作兴谅匪难,行当律成功。寄声袁太守,勉续黄与龚。
学教同振起,达材佐时雍。
朔风吹万里,曾共忆江乡。雁引归心早,砧惊客梦长。
忽随公府牒,频举故人觞。夙昔诸生后,周旋二子傍。
四门推助教,三署表中郎。韦杜衣冠并,邹枚侍从良。
出关怜马首,执戟羡鹓行。雪后宫云白,天边苑树苍。
眇予怀魏阙,看尔在岩廊。晨佩趋长乐,宵钟听未央。
梅花庾岭色,柏叶禁庭香。莫以相如赋,从容奏汉皇。
步尽千山与万山,白云步处叩禅关。晓猿夜鹤应相笑,笑问劳生几度闲。
余雪尚飞残柳絮,新泥欲涴锦鞍鞯。吝晴天作鱼鳞澹,选胜筵惭马齿先。
酒盏春波刚在手,菹盘寒色又经年。传芭故事深宵话,排户欣看月色连。
遍上流民郑侠图,疮痍莫补叹迂儒。关中戎幕皆吟侣,海内诗才半酒徒。
金粉红颜牵傀儡,沙场碧血染珊瑚。缁衣一领尘污厚,兀对残镫碎唾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