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小令有个特点,即用了“顶针续麻”的手法,也就是将前句的结尾,用作后句的开头。马致远是这种巧体的始作俑者,所以在形式上还不十分完整,到了后起的散曲,如无名氏《小桃红》:“断肠人寄断肠词,词写心间事。事到头来不由自,自寻思……”“顶针”的表现就更为严谨了。
这首曲虽未点出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名字,其实却是以他的遭际生发,来“叹寒儒,谩读书”的。司马相如是元散曲中凭借真才实学而得青云直上的典型。作品将他题桥柱、乘驷马车、作《长门赋》的发达经历分为三句,一一作为“寒儒”的比照;后者终究有所不及,只得“且看了长安回去”。言下之意,于今即使有司马相如一样的高才,最终也得不到应有的赏识。作者欲擒故纵,一步步假设退让,最后还是回到了“寒儒”的原点。末句亦无异一声叹息,以叹始,以叹终;感情色彩是十分鲜明的。
严格地说,本曲在逻辑上是不很周密的,比如“读书须索题桥柱”就不是“谩读书”的必要条件,乘了驷马车,碰不上“谁买《长门赋》”,与“看了长安回去”的结局也成不了因果联系。但我们前面说过,本曲在形式上具有“顶针续麻”的特点。这一特点造成了邻句之间的紧密接续,从全篇来看,则产生了句意的抑扬进退。文势起伏,本身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在论点的支持上未能十分缜密,也就不很重要了。
“且看了长安回去”,似乎也有典故的涵义。桓谭《新论》:“人闻长安乐,出门西向而笑。”唐代孟郊中了进士,得意非凡,作诗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曾被人讥为外城士子眼孔小的话柄。“寒儒”们还没有孟郊中进士的那份幸运,“看了长安”后不得不灰溜溜打道“回去”,“长安乐”对他们来说真成了一面画饼。这种形似寻常而实则冷峭的语句,是散曲作家最为擅长的。
一夜雨添池水涨。红亭绿树深相向。晓日兰舟吾独上。
堪偃仰。天光云影波摇漾。
起坐船头神思爽。柳边花底斟春酿。有客不来聊自赏。
山童唱。时时鼓吹穿林响。
君不见当涂父子全盛时,邺都佳丽侔京师。芙蓉池上开朱邸,玄武苑中罗羽旗。
九锡才终俄受禅,宫中更起文昌殿。功臣北阙赐甲第,词客西园侍清宴。
雄图拟谓千万年,于今城阙空云烟。梁沛真人不复起,歌舞曾无铜爵伎。
西陵谁辨古墓田,东流惟见漳河水。
倦游方叹锦囊空,此道谁知一夕东。客里簿书惭老子,诗中旗鼓避元戎。
叩门莫厌经过数,促席聊容语笑同。此乐秪忧儿辈觉,不应品藻待渠公。
薄宦相随,长征共赋,尽多店月桥霜。正晓鸡才唱,又促行装。
归梦将成又破,云栈远、亲舍何方。悲游子,门闾白发,日暮还望。
茫茫。乍经宦海,从此便抽帆,也怕澜狂。趁这番风利,飞送滕王。
谁识清贫太守,空留得、诗压琴囊。愁吟苦,知君又添,几曲离肠。
蝉嘒嘒,老树秋风暑初退。闺门忽起思妇悲,欹枕听之堕双泪。
去年夫征淮水头,天明上马操戈矛。今年夫戍玉关塞,日夜艰危谁足赖。
不如烂烂云锦机,织成回文制君衣。不如湛湛长江水,流恨随君千万里。
白首会面知无难,愿君竭力军旅间。太平无事荷帝力,迟君归来慰家室。
凿凿之石如妾心,空山绝涧秋嵚崟。青山之松如妾操,大雪严风不凋耗。
石或可转松可摧,妾心万死不可回。
少年曾殢南山胜,画舫笙歌日日来。第二桥边春水满,晓晴芳树散轻埃。
将军壮年不可羁,走马直上长安西。腰间白羽净如雪,数肋笑射双狻猊。
省中大舅汾阳子,文采风流重当世。两家勋业冠麒麟,晚学王郎更相似。
去年引见蓬莱宫,云衣跪捧瞻天容。归来三军尽呼舞,葛巾羽扇生清风。
将军谈兵用儒术,幕下书生剑三尺。槐阴满地绿如山,醉抚桓筝看空碧。
乘閒为我吊李白,醉卧江边不复醒。当时锦袍照绿水,今日孤坟秋草生。
当时超逸真绝伦,皎如玉龙上天门。朝驰峻坂飞疋练,暮浴深渊浮素云。
四蹄饱踏咸阳月,满身犹带燕山雪。祇愁玄雾閟雄姿,未许清尘污汗血。
去年别尔雁南征,今年迎尔春水生。我心思尔如江水,回波相续无穷已。
君如鸿雁早惊霜,方逐长风度千里。
西风响碎、向侯馆空帏,唤愁惊睡。又是荒台草羃,故宫门闭。
年年不少伤心事,傍潘郎、鬓丝提起。怕分明语,凄凄切切,又低低地。
料思妇、寒生孤被,正月暗莓墙,雨侵苔砌。恨缕情丝,宛转弄梭声里。
回肠那织回文字,但声声、促教憔悴。又谁怜我,荒村野宿,瘦吟灯底。
苍生方庆野成霖,忽动归与栗里吟。月缺俸钱归似客,身辞官阁更无琴。
漫云水弱须剂火,才见春晴已作阴。少乏宦情彝甫事,如君真有古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