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嫁娘词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作羹汤。
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
注释
三日:古代风俗,新媳妇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
羹:泛指做成浓的菜肴。
“未谙”句: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谙:熟悉。姑食性:婆婆的口味。
遣:让。小姑:一作“小娘”。丈夫的妹妹。也称小姑子。

鉴赏

  中唐人以白描叙日常生活,往往曲尽人情。朱庆余《闺意上张水部》写洞房花烛夜后的新嫁娘,令人过目不忘;王建《新嫁娘词》内容如朱诗之续,艺术上亦不相让。

  古时常言新媳妇难当,在于夫婿之上还有公婆。夫婿称心还不行,还得婆婆顺眼,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古代女子过门第三天(俗称“过三朝”),照例要下厨做菜,这习俗到清代还保持着,《儒林外史》二十七回:“南京的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天就要到厨下去收拾一样菜,发个利市”。画眉入时固然重要,拿味合口则更为紧要。所以新媳妇总会有几分忐忑不安的。

  “三日入厨下”直赋其事,同时也交待出新婚的特定程序。“洗手”本是操作中无关紧要的环节,写出来就有表现新妇慎重小心的功效——看来她是颇为内行,却分明有几分踌躇。原因很简单:“未谙姑(婆婆)食性”。考虑到姑食性的问题,颇见出新妇的精细。同样一道羹汤,兴许有说咸,有说淡。这里不仅有个客观好坏标准,还有个主观好恶标准。“知己不知彼”,是不能稳操胜券的。她需要参谋,还要考虑谁来参谋。夫婿么,十个男儿九粗心,他在回答母亲食性问题上,也许远不如对“画眉深浅”的问题来得那么叫人放心。而女儿才是最体贴娘亲的,女儿的习惯往往来自母亲的习惯,食性亦然。所以新嫁娘找准“小姑”。味”这东西,说不清而辨得出,不消问而只须请“尝”。小姑小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总未成年,还很稚气。她也许心想尝汤而末敢僭先的,所以新嫂子要“遣”而尝之。姑嫂之间,嫂是尊长。对夫婿要低声问,对小姑则可“遣”矣。情事各别,均应服从于规定情景。这两句切合人物的身份和特定的生活情境,写得细腻传神。

  诗人写到“尝”字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读者去补充了。这样反觉余味无穷,体裁的限制转化为表达的优长。由于诗人善于描写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理,寥寥几笔便勾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慧黠的新嫁娘的形象,生活气息非常浓厚。

赏析

  “新媳妇难当”——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有这种看法。但也有些新媳妇在新嫁的处境中找到了办法,应付了难局,使得事情的发展带有戏剧性,甚至富有诗趣。像王建这首诗所写的,就属于这一类。这也是唐代封建社会礼教控制相对放松,妇女们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够得以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映。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作羹汤。

  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摇下厨房做菜。“三日”正见其为“新嫁娘”。“洗手”标志着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在婆家开始他的劳动,表现新媳妇郑重其事,力求做得洁净爽利。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诗的后两句是说,不知婆婆什么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

  但是,婆婆喜欢什么口味的饭菜,对她来说尚属未知数。粗心的媳妇也许凭自己的口味,自以为做了一手好菜,实际上公婆吃起来却为之皱眉呢。而细心、聪慧的媳妇,考虑就深入一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要让第一回上桌的菜,就能使婆婆满意。

  这位聪明、细心,甚至带有点心机的新嫁娘,她想出了巧妙的一招——让小姑先尝尝羹汤。为什么要让小姑先偿,而不问她的丈夫呢?是因为厨房则是小姑经常出入的场所,羹汤做好以后,要想得到能够代表婆婆的人亲口尝一尝,则非小姑不可。所以,从“三日入厨”,到“洗手”,到“先遣小姑尝”,不仅和人物身份,而且和具体的环境、场所,一 一紧紧相扣。清沈德潜评论说:“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

  《新嫁娘词》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固然可以使人联想到这些,但是要直接就写这些入诗,则不免带有庸俗气。而在这首诗中,因为它和新嫁娘的灵机慧心,和小姑的天真,以及婆婆反将入于新嫁娘彀中等情事联系在一起,才显得富有诗意和耐人寻味。像这样的诗,在如何从生活中发现和把握有诗意的题材方面,似乎能够给读者一些启示

  读这首诗,人们对新嫁娘的聪明和心机无疑是欣赏有加的,诗味也正在这里。新嫁娘所遵循的,实际上是这样一个逻辑推理过程:一:长期共同生活,会有相近的食性;二、小姑是婆婆抚养大的食性当与婆婆一致;三、所以由小姑的食性推知婆婆的食性。但这样一个推理过程,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和诗结合。而在这首诗中,因为它和新嫁娘的灵机慧心和小姑的天真,以及婆婆反将入与新嫁娘彀中等情事联系在一起,才显得富有诗意和耐人寻味。像这样的诗,来源于生活,并敏感的捕捉诗意的表现,它的成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王建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猜你喜欢
忽看花渐稀,罪过酒醒时。寻觅风来处,惊张夜落时。
游丝缠故蕊,宿夜守空枝。开取当轩地,年年树底期。
金谷盛繁华,凉台列簪组。石崇留客醉,绿珠当座舞。
丝泪可销骨,冶容竟何补。竹林谅贤人,满酌无所苦。
匏居容宴豆,儒室贵环堵。土鼓与污尊,颐神则为愈。
革道当在早,谦光斯可取。木雁才不才,吾知养生主。
风雨今如此。问行人、如何有得,许多儿泪。为探木犀开也未,只有芙蓉而已。九十日、秋光能几。千里送人须一别,却思量、我了思量你。去则是,住则是。
归归我亦行行矣。便行行、不须回首,也休萦系。一似天边双鸣雁,一个飞从东际。那一个、又飞西际。毕竟人生都是梦,再相逢、除是青霄里。却共饮,却共醉。
扈圣登黄阁,大将赴朝廷。
胡为入云雾,浩荡乘沧溟。

东园梅花白雪深,大堤杨柳渐垂金。欲往攀之烟雾阴,美人观道坐空林。

洪厓举觞江妃斟,素女鼓瑟容成吟。我独栖迟卧萝屋,咏君宝篇千万足。

帆樯不使,爱双舷翠浅,两头红仄。款款西泠桥外路,恰好晚凉时节。

乱荻旋欺,断蘋忽揽,又惹杨花幂。春漪如縠,往来梭影相织。

疑是鸂鶒冲烟,晴蛉掠雨,一样能轻捷。小桨木兰,鱼妇荡,水点溅裙红湿。

回渚捞虾,画滩寻鸭,不载天涯客。愁风愁浪,笑我江上离别。

小楼动秋意,风雨忽来时。暗失黄尘陌,平开绿草池。

朝閒成久卧,气爽得新诗。车马访幽独,冲泥竟有谁。

浅红淡白间深黄,簇簇新妆阵阵香。
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

嘉会自不偶,宾来盖可倾。亭因开径筑,楼以看山成。

珠树门交翠,瑶花井并清。吕园能共灌,郑谷欲深耕。

隐已携莱妇,游宁学尚平。畦蔬当列鼎,家酿足飞觥。

颇有栖林约,犹多置驿情。怜予曾宿客,再访辟疆行。

诘旦唱骊歌,清秋奈别何。寒花孤驿少,哀雁大荒多。

扬子乘风渡,康郎冒雨过。草堂虽好在,遮莫滞烟萝。

雁行吹乱云边字。青衫拭遍天涯泪。樽酒话愁长。相看各断肠。

此番人意热。不似前时节。留语待王孙。应思一饭恩。

洞口春深长薜萝。幽栖地僻少经过。一溪新绿涨晴波。
惊梦觉来啼鸟近,惜春归去落花多。东风独倚奈愁何。
钟守中,姜守静。接引丹阳,济度诸灵性。志恳心坚人尽敬。远近闻风,一布钦真圣。到如今,谁复听。工匠艰难,倒把锋芒骋。多少良材皆弃屏。先要交钱,不敢违他命。

爱客筵当曲水开,肴觞交出任萦回。歌声直向梁间住,春色偏从洞里来。

不系舟虚谁触忤,无机鸥近绝惊猜。休论俛仰为陈迹,且学山阴祓禊杯。

知君久住玉真坛,日与飞仙弄紫环。从此便令行地缩,逢谁不说上天难。

鹤边红日浮觞送,马首青山抱檄看。相好何因不相别,寄诗应到暮云端。

岳王楼前湖水边,离歌惊觉鹧鸪眠。生绡一幅秋云乱,又上江南客子船。

提葫芦,沽美酒,人世光阴春电走。一日得醉一日闲,绿鬓几曾俱白首。

沽酒沽酒有酒沽,生前不饮真愚夫。

补之声价塞江湖,似此村梅笔甚都。
近代残缣零落尽,山灵犹解宝藏无。

淮城小如盖,僻在湖草边。萧条城下路,昔有两婵娟。

秋姿艳明月,相携良可怜。小姑泣向嫂,薄暮惨墟烟。

炎天值暑溽,一望白水田。䆉稏杂稂莠,远与蒲荷连。

落日带沙岸,满耳雷阗阗。彷徨自相吊,所惜在青年。

依稀双影长,顾见返照前。修途行旅尽,惆怅不能还。

夏蚊喧且起,着面剧霜鹯。囊空无帷帐,奈此万嘴穿。

前村有鸡犬,灯火见归船。茅茨出丛薄,隐约四五椽。

匪无有帷子,叩门聊息肩。嫂云得相依,小姑泪溅溅。

冰肌与玉体,忍萎一夕眠。风生翠木下,兀兀坐为禅。

囋肤攒利镞,洒血乱幽泉。平生弱女子,苦当鸡肋拳。

肉尽志终定,柔筋露蜿蜒。森然出天巧,工岂人力镌。

含笑化为鬼,摄衣上云軿。素娥共蟾窟,错落诸星躔。

天孙下机处,一时成俗缘。何如作贞鬼,心不愧青天。

终为甓社珠,与月斗春妍。千年露筋碑,野水流涓涓。

崇祠闯水裔,蛛丝荣几筵。明妆俨如生,彷佛步湖莲。

神柳剥将枯,独有心中坚。垂条自婀娜,不受恶藤缠。

年年臈雪后,叶绽翠眉鲜。乡人枌榆社,日有牛羊牵。

惟闻繂縩响,纸伞撒金钱。神往女巫下,妙舞特蹁跹。

车旗飒灵雨,箫鼓咽秋蝉。祗愁神返驾,不得此周旋。

焄蒿古时魂,犹说草中钿。归来不见嫂,远道正绵绵。

嫂面有粪土,长淮终不湔。分明小姑面,留与后人传。

米生性好古,书字无半千。至今纚牲石,苔藓滋蜗涎。

碑言天地间,阴阳互推迁。阳类况君子,小人阴类偏。

五行有正位,变化岁功全。云胡值庞杂,交处荐成愆。

乱贼所禀性,狐媚最便嬛。潜如虮与虱,动乃百足蚿。

奄忽为魍魉,鬼箭脱神弦。赤手卖天下,性命徒少延。

阳阳服兖黼,班域在圣贤。妇女尚知赧,奈何欺八埏。

明虽未即察,阴谴固昭然。惟余泽国女,白骨寄荒阡。

姓名何必显,有此大义悬。清风起懦夫,未让夷齐专。

争欲楚人些,斯囝日星宣。我观碑上字,满纸秋沦涟。

共姜赋柏舟,名芳删后编。春秋伟宋姬,身与火蛾煎。

后来有此碑,砫石当奔川。隔江望高陲,野水惟鵻鸢。

忧来忽盈把,写此露筋篇。

渴者易为饮。饥者易为食。方丈日在前。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