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嫁娘词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作羹汤。
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
注释
三日:古代风俗,新媳妇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
羹:泛指做成浓的菜肴。
“未谙”句: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谙:熟悉。姑食性:婆婆的口味。
遣:让。小姑:一作“小娘”。丈夫的妹妹。也称小姑子。

鉴赏

  中唐人以白描叙日常生活,往往曲尽人情。朱庆余《闺意上张水部》写洞房花烛夜后的新嫁娘,令人过目不忘;王建《新嫁娘词》内容如朱诗之续,艺术上亦不相让。

  古时常言新媳妇难当,在于夫婿之上还有公婆。夫婿称心还不行,还得婆婆顺眼,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古代女子过门第三天(俗称“过三朝”),照例要下厨做菜,这习俗到清代还保持着,《儒林外史》二十七回:“南京的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天就要到厨下去收拾一样菜,发个利市”。画眉入时固然重要,拿味合口则更为紧要。所以新媳妇总会有几分忐忑不安的。

  “三日入厨下”直赋其事,同时也交待出新婚的特定程序。“洗手”本是操作中无关紧要的环节,写出来就有表现新妇慎重小心的功效——看来她是颇为内行,却分明有几分踌躇。原因很简单:“未谙姑(婆婆)食性”。考虑到姑食性的问题,颇见出新妇的精细。同样一道羹汤,兴许有说咸,有说淡。这里不仅有个客观好坏标准,还有个主观好恶标准。“知己不知彼”,是不能稳操胜券的。她需要参谋,还要考虑谁来参谋。夫婿么,十个男儿九粗心,他在回答母亲食性问题上,也许远不如对“画眉深浅”的问题来得那么叫人放心。而女儿才是最体贴娘亲的,女儿的习惯往往来自母亲的习惯,食性亦然。所以新嫁娘找准“小姑”。味”这东西,说不清而辨得出,不消问而只须请“尝”。小姑小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总未成年,还很稚气。她也许心想尝汤而末敢僭先的,所以新嫂子要“遣”而尝之。姑嫂之间,嫂是尊长。对夫婿要低声问,对小姑则可“遣”矣。情事各别,均应服从于规定情景。这两句切合人物的身份和特定的生活情境,写得细腻传神。

  诗人写到“尝”字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读者去补充了。这样反觉余味无穷,体裁的限制转化为表达的优长。由于诗人善于描写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理,寥寥几笔便勾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慧黠的新嫁娘的形象,生活气息非常浓厚。

赏析

  “新媳妇难当”——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有这种看法。但也有些新媳妇在新嫁的处境中找到了办法,应付了难局,使得事情的发展带有戏剧性,甚至富有诗趣。像王建这首诗所写的,就属于这一类。这也是唐代封建社会礼教控制相对放松,妇女们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够得以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映。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作羹汤。

  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摇下厨房做菜。“三日”正见其为“新嫁娘”。“洗手”标志着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在婆家开始他的劳动,表现新媳妇郑重其事,力求做得洁净爽利。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诗的后两句是说,不知婆婆什么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

  但是,婆婆喜欢什么口味的饭菜,对她来说尚属未知数。粗心的媳妇也许凭自己的口味,自以为做了一手好菜,实际上公婆吃起来却为之皱眉呢。而细心、聪慧的媳妇,考虑就深入一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要让第一回上桌的菜,就能使婆婆满意。

  这位聪明、细心,甚至带有点心机的新嫁娘,她想出了巧妙的一招——让小姑先尝尝羹汤。为什么要让小姑先偿,而不问她的丈夫呢?是因为厨房则是小姑经常出入的场所,羹汤做好以后,要想得到能够代表婆婆的人亲口尝一尝,则非小姑不可。所以,从“三日入厨”,到“洗手”,到“先遣小姑尝”,不仅和人物身份,而且和具体的环境、场所,一 一紧紧相扣。清沈德潜评论说:“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

  《新嫁娘词》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固然可以使人联想到这些,但是要直接就写这些入诗,则不免带有庸俗气。而在这首诗中,因为它和新嫁娘的灵机慧心,和小姑的天真,以及婆婆反将入于新嫁娘彀中等情事联系在一起,才显得富有诗意和耐人寻味。像这样的诗,在如何从生活中发现和把握有诗意的题材方面,似乎能够给读者一些启示

  读这首诗,人们对新嫁娘的聪明和心机无疑是欣赏有加的,诗味也正在这里。新嫁娘所遵循的,实际上是这样一个逻辑推理过程:一:长期共同生活,会有相近的食性;二、小姑是婆婆抚养大的食性当与婆婆一致;三、所以由小姑的食性推知婆婆的食性。但这样一个推理过程,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和诗结合。而在这首诗中,因为它和新嫁娘的灵机慧心和小姑的天真,以及婆婆反将入与新嫁娘彀中等情事联系在一起,才显得富有诗意和耐人寻味。像这样的诗,来源于生活,并敏感的捕捉诗意的表现,它的成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王建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猜你喜欢

名利场中难著脚,林泉路上早回头。不然半百残躯体,正被风波汩未休。

渌水悠悠际碧天,平芜更与远山连。
白发老叟心无事,闲凭栏干看洛川。

戎虏乱中夏,星历一周天。干戈未定,悲咤河洛尚腥膻。

万里两宫无路。政仰君王神武。愿数中兴年。吾道尊洙泗,何暇议伊川。

吕公子,三世相,在凌烟。诗名独步,焉用儿辈更毛笺。

好去承明谠论。照映金狨带稳。恩与荔枝偏。回首东山路,池阁醉双莲。

前后殷勤选众芳,名园移植总成行。
要须花笑春风里,次第迎公入醉乡。
江头日日打头风。憔悴归来邴曼容。郑买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
孰居无事陪犀首,未办求封遇万松。却笑千年曹孟德,梦中相对也龙钟。
恨题玄都观,欢入武陵谿。
花面无今古,人心自笑啼。

晓寒虽在有春催,坐想庭梅烂漫开。滞迹方愁冰蕊过,清风还喜玉音来。

传芳酷重裁云手,比美遥评傅粉腮。归见馀花须共醉,相宜况有水精杯。

短桨长桡出镜湄,弱罗和日本相宜。广原积绿催芳急,幽谷新莺吐韵迟。

杂蕊搅丝飘易断,柔波排荇荡难移。丽候佳辰应靡待,飞觞缓递棹停追。

征雁回时,野菊*斓。向深溪、古洞弯*。孤吟静境,独炼还丹。被夜萧条,*局促,坐艰难。一性参差,数载留连。到如今、方露因缘。琼珠达地,宝月通天。便出玲珑,忘机构,没孜煎。

冰解水柔三月节,万顷桃花泛红雪。东风不动昼冥冥,雷雨交飞电蛇掣。

中有文鲤作龙动,金鳞六六含光辉。十载沙泥困头角,此时直向龙门飞。

龙门西望如削壁,浪珠溅沫苔花湿。天池更在龙门颠,万仞一跃才咫尺。

昔年湖海匹凡鳞,而今化作真龙身。上天下地倒洪澍,万物枯槁皆回春。

吴君此画千金价,画笔虽真亦是假。君家双璧照清波,乃是天池化龙者。

长白山前谩拔都,清华小殿试操觚。含毫应笑滕王拙,不写秋沙郭索图。

功名良苦赋归欤,两鬓霜花百念枯。
钟鼎楼台浑一梦,数间茅屋亦浮屠。

转眼残红覆水浔,可怜结子未成阴。沿流不是轻阴薄,春雨春风力不禁。

藐余才不逮,重选膺使命。经岁恣游览,始识人文盛。

群贤缔兰交,清宴遵觞令。雅度何汪洋,纵谈挥麈柄。

龙社更寻诗,高评若冰镜。茶烟袅鬓丝,盆梅红相映。

临歧多赠言,卷里富新咏。欲和郢中音,向君还请正。

荷花荡西湖水深,上有兰若当高岑。客吟时见猿鸟下,僧定不闻钟磬音。

雨香秋林橘子熟,云落空涧棠梨阴。闲来扫石坐竹里,静与山人论素心。

筇扶水阁喜同登,月色翻疑不夜城。泉可碧流闻滴沥,山堪翠舞看崚嶒。

吟边鬼泣声初歇,指上鸾回瑞欲腾。涵泳中和天地籁,几人得道此间行。

深院莺啼春昼悄。半生心事伤怀抱。年年芳树又舒荣,何事韶华空自老。

重帘外,游蜂绕。落花满地无人扫。残红片片逐东风,愁里那知春色好。

有问冬来事,京师出大黄。
贪他一粒粟,失却半年粮。

青山半晴雨,遥现行云底。佛髻欲争妍,政恐勤梳洗。

乍解军持别梵王,临歧心事祇凄凉。冠巾重上先人冢,衣钵分传弟子行。

旧刹风幡留半偈,寒镫夜雨梦连床。从今更作青莲喻,虽在淤泥亦自香。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