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滩的流水嘈嘈不休,两岸山上到处跑着猿猴。
陵阳溪水卷起的浪花如白雪,巨石侧立在水中不能穿过小舟。
船夫和渔人,一年里恐怕要撑折一万支船篙在这里头。
泾县:在今安徽省泾县。
陵阳溪:即今安徽省泾县西舒溪。
涩滩:在今浸县西九十五里。《明·一统志》载:“涩滩在泾县西九十五里。怪石峻立,如虎伏龙盘。”
足:多。
猿猱(náo):即猿猴。猱,猿类,善攀折。
足:通“石”,意指巨石。
不容舠:《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舠。”谓两岸狭窄,容不下小船。舠:小船。
青弋江发源于黄山山脉东南部,上游水流湍急。“涩滩鸣嘈嘈,两山足猿猱。白波若卷雪,侧足不容舠。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这是写上游江水蜿蜒曲折,两岸千嶂绝壁,翠竹凌空,奇秀多姿。而下游自泾县至芜湖汇入长江,沿途水流平缓、清澈如镜、良田平畴、阡陌如秀、人如画中游。可见在唐代青弋江上游就有舟楫往来。
诗人抓住陵阳溪至涩滩一段江水湍急、怪石峻立的特点,勾勒出了一幅舟行险滩的图象:江水咆哮,冲击着滩中的巨石,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嘈嘈之声;翻涌的波涛,撞击在岩石上,激起了象雪一样的浪花;两岸山林里还不时传来一声递一声的猿猱的哀鸣;江滩里侧石凌出,就连如叶的小舟也难以通行。然而,就在这凶险万分的涩滩,渔夫和舟子,为衣食所迫,不得不终年与惊涛骇浪搏斗。看!就在那远远的江面上,又来了一只渔舟,舟人正撑着长长的竹篙在艰难地前进……诗中最后两句,“渔人与舟子,撑折万张篙”,便是全诗主旨的所在,集中地再现了劳动人民危险艰辛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斗争精神。
这首诗尽管篇幅短小,但在艺术表现上还是很有特色的。诗的前四句摹声状物极力渲染自然景物的险恶气氛,作为画面的背景,极好地烘托了画面主体部分的夸张描写。相反,最后两句对于渔人舟子撑篙行船艰苦万分的夸张描写,又进一步点染了江滩的险恶。画面上,这种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着重突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的另一特色,是采用了绘画上传统的大写意的手法。诗人在刻画意境时,能够抓住景物给人感受最强烈的几点,于大处落墨,笔触简劲,而不是象工笔画法,力图笔笔不苟,枝叶筋脉,纤毫不爽。诗中“撑折万张篙”一句,似乎是细节刻画,但也是仅此一笔,而且是经过了大胆的夸张。所以全诗侧重表现的并不在于细微的真实,而是在于捕捉事物的神韵,予以强烈的表现。
此诗为天宝十四载(755),李白在宣城一带所写。此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
忆柳如烟,乌啼月,江左琅邪何处。高楼红树里,有银筝纨扇,与花相妒。
六代莺声,三山草色,曾记游人来否。芳怀随云收,悔东华走马,此行原误。
更风满败梧,日斜横笛,燕穿絮飞。
包胥无一旅。看公等、歌舞夸南渡。为问取、夷吾往矣,祖逖何如,绣芙蓉、那能频顾。
梦逐江流去,还懊恼、数峰遮住。料难到、家山路。菱花怜我,萧索长卿非故。
倩谁百金买赋。
景风薄梁殿,铜云递玄虚。侵星不栉发,入直承明庐。
朅来双白鹤,跄跄下彤除。竦身舞飞容,扬音结长吁。
物情含所因,悲鸣胡为乎。曰余览幽经,腼尔情不舒。
霜毛丽藻质,岂受泥水污。内饫土木气,外有金精敷。
盗泉非吾愿,腐鼠安足图。缅惟玄圃骖,乃是青田雏。
言兹非世畜,何以羁此都。误入燕雀网,遂被樊笼拘。
委质太液池,昂藏狎鸥凫。崇朝受饼饵,向夕听传呼。
以兹抱懊惋,宁复竞盈馀。冉冉积年岁,翼翼向盆盂。
岂无四海心,所惜六翮疏。顾惟鹰犬坊,岂乏耳目娱。
矜春有雪衣,绝地复的卢。终当返真性,去去翔天衢。
一举历五岳,再举遍九区。翛然逐凤凰,下来瑞唐虞。
此意良不极,流光倏于徂。麟伤古亦然,聊自遣烦纾。
武侯翊汉嗣,始欲大神器。天命固有常,云雷极屯否。
流星坠武帐,万卒摧锐气。孤负卧龙心,三顾君臣意。
庙貌今寂寥,握节空垂泪。兴废事徒然,无以穷往志。
陵前古柏树,千丈起平地。根大压巨鳌,心虚藏野燧。
风动虬龙枝,雷雨随声至。疑是虚空间,神明专拥庇。
不尔千万年,突兀无枯瘁。观柏又惨然,念侯功业炽。
功业亘无穷,与柏共苍翠。
卸却钗钿。湿云一朵覆腮莲。自说小名呼锦瑟。裙腰窄。
吃剩香茶佯献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