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万事有不平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译文与注释

译文
世间万事没有绝对的公平,你何必自寻无来由的烦恼?
若只凭你这寸长的身躯,衔着木头填海要填到何时。
我愿意填平这东海,即便身体沉入海中心也绝不后悔。
只要大海没有被填平,我填海之心将永不泯灭。
呜呼!你看不到,
西山之上的飞禽虽衔木者众多,但都在自己忙着筑自己的巢歇息!
注释
精卫:古代神话中所记载的一种鸟。相传是炎帝的少女,由于在东海中溺水而死,所以死后化身为鸟,名叫精卫,常常到西山衔木石以填东海。
尔:指精卫。终古:永远。
鹊、燕:比喻无远见、大志,只关心个人利害的人。窠(kē):鸟巢。

赏析

  精卫衔木石以填东海的故事,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经常呤咏的内容。这则故事之所以成为一个熟典,就在于精卫鸟的形象代表了人间的一种可贵而又可悲的精神。将精卫和愚公作一个比较的话,二者事有相类之处,但它们所体现的精神特质却是迥然不同。精卫体小,所衔木微,而东海无涯,无有平期。然而“我心无终时”,填海的精神令人悲怆,令人崇敬。这种精神,对于作者这样在亡国之后永葆节操的民族志士来说,它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

  此诗中诗人把自己比喻为精卫鸟,决心以精卫鸟填海的精神,实现自己抗清复明和编写巨著的大业。充分表达了他坚持气节,不向清王朝屈服的决心。同时,在此诗中诗人也渗透了区区一人的身单势孤,当然,也有对那些为了一己利益“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的不满和无奈。

  此诗以问答的形式成篇,自然地形成了三个层次。“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万事有不平”句的问话是代表了社会上许多人的心态。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慕于懦弱的一种自欺,明明承认万事不平,又觉得已回天无力,于是主张放弃反抗,停止斗争。这种人还往往自命通达,很容易发展为与世俯仰,随波逐流,丧失节操。作者则借精卫之口以明志:“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这是对精卫精神的讴歌,又是作者心灵的直接宣泄。在当时,明王朝大势早去,复国无望,这一点作者心里自然是清楚的,所以他自比精卫,誓死不向清朝统治者屈节,决心坚持“衔木”,直至终古胜利仪是奋斗者的愿望,虽然不爵叮能实现,但舍身的抗争却誓不停止,永远是战士的精神脊柱,那就是可歌可泣的正义之志。作者的宣誓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也正是作者内心的剖白。“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借对话者的口吻,道出了一个可耻的现实:原来的一些明朝士人,在亡国之后,初隐而后仕,自营巢窠,卖志求荣,丧失了民族的气节。他们不过是一群为作者所不齿的燕鹊之类的“众鸟”,在精卫的面前却显得非常的卑鄙无耻了。

  此诗对精卫的形象作了富于独创性的再塑造、在诗的中间作荷让精卫自己反复鸣唱,使其光辉的精神特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而这种民族精神的瑰宝之所以光芒闪耀,异彩夺目,是作者将它置身于“燕雀”的衬托之上,所获得的神效。美与丑相激共振,精卫与燕雀同处于一个画面之中,各行其是,顿时黑白昭然,圣沽与龌龊的互相比较,所产生的褒贬效果分外强烈。

  另外,此诗采用对话的形式行文运笔,使诗的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尽弃雕饰。从而使通篇不枝不蔓,精工细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无论是诗中所弘扬的正义之气,还是诗歌所达到的艺术造诣,都能够强烈地感染读者,具有不可磨灭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诗是顾炎武在三十六岁时,根据《山海经》关于精卫鸟的故事写成的。那时,反清复明的力量只剩下东南海隅和西南边陲微弱地持着,作者的很多好友也已在斗争中牺牲了。面对这一不利形势,诗人以精卫自喻,而作此诗。
顾炎武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猜你喜欢
城上一培土,手中千万杵。筑城畏不坚,坚城在何处。
莫叹将军逼,将军要却敌。城高功亦高,尔命何劳惜。
吹律政知宽,迎长物倍安。
初阳殊胜腊,积雪更添寒。
庭实罗千品,珍符荐百般。
群臣同偶圣,不叹夜漫漫。

望青烟一点,寂寞旧山河。晓角秋笳马上歌,黄花白草英雄路,闪得我对酒销魂可奈何!

荧荧灯火,新愁转多。暮暮朝朝泪,恰便是长江日夜波。

林外明霞一霎明,满庭柳浪碧云生。西风妙解销残暑,祇在萧萧带雨声。

十年坐判维扬郡,令誉芳声特达开。惠政及人还未已,升官重向广陵来。

一年再远别,尘世令人嗟。况复江湖永,空惊鬓发华。

青山浮海上,远水即天涯。出处俱萍泛,悬知后会赊。

曩者见张公,索写词中信。王哲今朝故故来,甚没个人相近。回首跨清飚,随足云霞来。却入全真复旧堂,把一点灵明认。

北下星关道,川开百里宽。梦残倾锦帢,吟细缓征鞍。

土峡深回洞,山田叠醮坛。一杯亭传酒,来为敌霜寒。

摧颓那觉是华年,城郭衣冠竞彩鲜。
寒雨连天无事出,卧听檐溜似山泉。

自古含容解弭灾,将军从此负荆来。早知一饭三遗矢,悔不当初谢郭开。

园中杨柳树,飞舞似含羞。如何风静处,尽放眼中愁。

潇湘千树暮林平,风露诗肠快一倾。蜜恋金丝仍可意,香分绿蚁最关情。

洞庭春色元无恙,南国幽姿谩浊清。惟办酒船千万斛,棹歌和月卷江声。

巴蜀已消雪,长江潦水浑。洪涛涵日月,巨浪浴乾坤。

回拥三山出,雄驱万马奔。大声如拔木,远势泻倾盆。

浩荡川原混,微茫岛屿蹲。漫漫连两岸,渺渺接千村。

毂转盘涡急,云蒸湿气屯。浮游多浴鹭,变化有溟鲲。

已足沾畴陇,还应赴海门。朝宗长不息,灌溉意常存。

惠泽流今古,阴阳顺晓昏。滔滔南国纪,永护九重尊。

寺门归路柳堤东,十月繁霜唳早鸿。好是日斜人去后,一天红叶下西风。

别时新柳拂烟汀,已见黄花照眼明。却忆荆溪寒雨夜,笑听屐齿出相迎。

好月随舟转,相看醉影斜。雄心非藉酒,清泪岂闻笳。

城废连年水,民荒何处家。同人各努力,莫待鬓毛华。

桃李场中已免参,只将农辅繁头术。
佛祖大机,自前密布。
主中宾,宾中主。
云从龙,风从虎,
发机须是千钧弩。
雨到秋深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
滴阶响共蛩鸣切,入幕凉随夜气侵。
江阔雁声来渺渺,灯昏官漏夜沉沉。
萧条最是荆州客,独倚高楼一醉吟。

木落山高秋去后,犬惊人语夜深时。小舟满载离愁重,惟有孤鸣寒雁知。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