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词上片写失群旅雁遭遇风雨后的疲累饥渴之状与孤独之感,下片写他乡的不适、危机与迷惘感。同时词人运用象征手法,借所遇到的景物来为自己写照,抒发自己的心声。
词的首句写冬天雁由北向南迁徙。“情沿物应”,才发而为词,“道寄人知”,借以表达因雁而兴起的伤感。“风雨群相失”的“风雨”,表面是指自然的风雨,骨子里却是喻指人世社会的风雨,是骤然袭来的战祸。接下去便以雁之饥渴辛劳、无力续飞与孤宿寒汀的情景,来比喻人们在逃难途中忍饥受寒、疲惫不堪和孤苦无依的惨状。
下阕以雁之忧惧被人弋射和茫茫无处归宿,以及哀鸣而无人怜顾的孤危,象征他与广大人民当时类似的处境与心情。
“鸥鹭苦难亲”一句,承上句“寒汀立”而有所深入。鸥、鹭与雁,都是栖宿于沙洲汀渚之间的鸟类,而说“难亲”,便有地下亦难宁处之苦;“赠缴忧相逼”,则天空中更怕有性命之忧。《史记·留侯世家》载汉高祖歌日:“鸿鹄高飞,一举千里。······虽有赠缴。尚安所施!”而这里的鸿雁苦于身心交瘁,无力高飞,便易被猎人所射杀。如此借旅雁的困厄以写人间的忧患,可谓入木三分。结尾续写旅雁之苦。“云海茫茫”亦即人海茫茫,一语双关,余悲不尽。
全词处处写雁,但又处处在写自身的处境与心绪,收到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艺术效果。词人写的虽然是个人在逃难途中的遭遇与感受,但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却具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普遍的意义。
西马塍边红杏雨,金牛寺外白杨风。杭人忧乐多如此,傥有圣贤吾欲中。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临行,诸僧进曰: “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髫丱曾趋组绶前,重来公已鬓苍然。风尘望隔还山路,杖屦惭无学道缘。
遂有冥鸿归碧落,旧闻仙鹤产青田。明时未合逃名尽,不惜文章与世传。
峻阁含风落照孤,凭高千里视平芜。凤笙锦曲春缥缈,瑶草金光昼有无。
采药几时寻碧海,种桃无复问玄都。五陵冠剑豪游地,犹是长安旧酒徒。
闭门无所事,岁月忽已极。岂敢空绝交,出门谅安适。
是非敛外虑,文字堆四壁。尧舜门在前,孔孟凛居侧。
昆崙默泛览,万里在瞬息。夐古时幽寻,千年仅顷刻。
悠悠富贵士,此趣犹未得。胡为逐车马,辛苦牵事役。
空山百尺树,质性何贞坚。夭矫修篁侧,寂寞磐石边。
亭亭任重姿,屹立思擎天。造化偶遗弃,值彼蓬莱仙。
写之若怜才,峥嵘老龙骞。朔风振群木,节操欣独全。
寄言玩物者,毋贵春花妍。
魏家湾头水清浅,十里长堤柳如线。舟行且止不须牵,明月已照长堤前。
狂风俄然动坤轴,雪浪云涛互奔逐。湾头有客轻远人,弯弓纵矢誇入神。
满目荒烟转愁棘,铿鍧金鼓传呼急。共判相与坐天明,已喜平安及晓晴。
人生得失岂足计,奈此惊忧非客意。恨不乘风一夜归,船头画鹢长如飞。
停车走上羊肠坡,千山万山高峨峨。下有长江深不测,江水瀰瀰生寒波。
忆昔王师靖南鄙,眼底牛羊欲平噬。谁知螂蚁亦善斗,龙象有力翻为踬。
至今风雨江上来,炮声隐隐犹鸣雷。三军精魄想未散,欲为厉鬼擒其魁。
古人行师有纪律,千里赴敌无败没。未闻出城一舍许,坐使全军暴骸骨。
我来感此泪横流,长歌激烈歌不休。颇恨当年谋国者,不知常武修王犹。
扫除炎暑作清凉,意气飘飘远奉扬。几度广寒宫里过,桂花吹动满天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