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除尾联两句抒情言志以外,其余六句都是咏蓑衣的。首联写渔人爱蓑衣。颔联写渔人披蓑衣。颈联写渔人脱蓑衣。
蓑衣虽然是用草和绳子编缀而成的,但是在渔人的眼里,它是色彩鲜明、质地轻柔的,穿着它是胜过衣服的。穿上它,倚在船上钓鱼是非常合适惬意的。吟诗是诗人的事,钓鱼是渔人的事,既钓鱼又吟诗,就不是一般的渔翁,而是闲居江湖的高雅之士的行为了。诗人爱蓑衣,正是他喜爱浪迹江湖,不与污浊庸俗的官场往来的思想情感的流露。这两句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表现了淡泊清高的情韵。
颔联叙渔人披蓑衣。这两句意思是:在那芦苇的婆娑影子里,在那浮动的水气中,披着蓑衣卧在渔船之上;在那如盖的莲叶影里,在那清幽的荷香中间,披着蓑衣御着雨。这一联写得有意境,波光潋滟,烟霭迷蒙,苇影参差,莲叶滴翠,荷花吐香,加上雨洒做面,如溅珠进玉,此间一叶扁舟,舟上卧着披了蓑衣的渔人,这景象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人描绘这么一幅渔人乐趣图,是对渔人无优无虑生活的赞颂,也是对“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的向往。诗人之所以要叙写渔人披蓑衣的情景,就在于借此表现一个桃花源式的理想天地。因此这里的景愈美,也就显得人愈雅,从而对比了现实社会中官场的混浊,披上蓑衣,就能超然尘外,就可归返自然,诗人对蓑衣是非常喜爱的。
颈联写醉后和晴时脱蓑衣,在两种情况下脱下蓑衣:一是在好客的酒家开怀畅饮、醉意朦胧之后,狂放自在,抛开了蓑衣;一是在晚霞满天,收棹拢岸之后,把蓑衣脱下来,随手堆放在渔舍里。这显然是对无拘无束、怡然自乐的渔人生活的讴歌。
以上三联都集中笔墨于写蓑衣。首联系总起,二三两联分写,一写“披”,一写“脱”。“披妙时风景如画,“脱”时神情活现。写“披”,景是动,人是静;写“脱”,景是静,人是动。一“披”一“脱”,两相对照,把诗人对这种渔人生活的由衷深爱披沥无遗。
尾联画龙点睛,揭示主旨:任凭你紫绶金章有多高贵,我是不会轻易把我的蓑衣换你的官场礼服的。“莎衣”也就有了象征意义。“富贵非吾愿”,衣锦而招摇过市那是沐猴而冠。穿上莎衣“遁世以保真”,“渔歌入浦深”;“白云依静渚”,“万事不关心”。诗人面对宋太宗而拒绝受官,正和他不愿将蓑衣换官服的思想行为是相一致的,由此可见其思想情操。这就表明,这首《莎衣》,不是一般的咏物诗,而是一首咏物言志诗。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视官爵如敝屣的思想,由于要和“紫缓金章妙对举,因而诗人改变了自楚辞《渔父》以来一贯咏渔翁的写法,不着力于“人”而专意于“衣”,从而构成“换”的关系,构思新巧。在前三联极写蓑衣的基础上,笔锋一转,泻出正题,是点峭传神之笔,足有千钧万解之力。
杨朴(921~1003)北宋布衣诗人。字契元(一作玄或先),自号东里野民。
翠柏环庭数亩间,萧疏仍是枕江干。都如君子怜松茂,半为主人谙岁寒。
素壁留诗君健羡,画船过里暂盘桓。因公此景予心喜,亦有高斋待挂冠。
已向明时早拂衣,家山回首兴如飞。丹心老去声名大,白发归来故旧稀。
几处甘棠留画省,绕门杨柳荫苔矶。惟应野老来争席,坐玩沙鸥伴夕晖。
云里鸡声云外山,竹门无锁倚云关。香风一径稻花落,人自归来鸟自还。
疏筱映禅房,枝枝带微雨。流莺啼欲阑,系马向廊庑。
蜀人思武乡,千秋荐椒醑。并吞业未成,精灵歘然聚。
莲界夜沈沈,佛香篆微缕。薄醉易成眠,对榻欣得侣。
一梦觉华胥,无意吟梁甫。晨兴何所适,更就炼师语。
清盥挹溪涧,静趣生花屿。饷我青精饭,应从丹灶煮。
九衢冠盖中,此味閒领取。杖策行出门,苍烟散平楚。
大海东回水波恶,如山浪打长城脚。千年万年鬼夜哭,冶铁销沉石崩落。
王公设险古制存,屹立重关严锁钥。干戈相寻远不数,六十年前事如昨。
大盗移国明社墟,澒洞烟尘昏六幕。是时关门临贼垒,白日旌竿莽萧索。
奸凶满盈人鬼怒,世运艰屯神圣作。飞龙首出在九天,熊虎戎衣只一着。
石河西南破贼处,父老犹言战时乐。不闻人声闻刃声,霹雳摧枯风扫箨。
只今车书通万里,天下一家无厚薄。名都货贝街喧阗,属国赆琛驿交错。
承平暇日展游眺,宾客闲情寄觞酌。兹楼我到亦偶尔,万古心胸忽开拓。
更喜天容海色清,侧身东望蓬莱阁。
不寝忽抛枕,月色况投罅。呼儿手筇枝,召厮导镫杷。
仰见河鼓明,云光净如砑。虫语方欲稀,市声犹未罢。
踏月思访幽,过桥仍命驾。打门应苍头,主人出相迓。
由来意外逢,熟识翻成乍。婢醒点茶来,妇起从楼下。
数钱问邻酤,陈果当厨炙。忆子未二十,同业逻水舍。
往复讨陈编,无冬亦无夏。谈谐每竟夕,似儿嗥不嗄。
转瞬五十年,迅逝同一跨。古人云秉烛,此义不予诈。
诗成且归去,病老正多暇。傥许数过从,街静何曾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