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宝堂记

  世人之所共嗜者,美饮食,华衣服,好声色而已。有人焉,自以为高而笑之,弹琴奕棋,蓄古法书图画。客至,出而夸观之,自以为至矣。则又有笑之者曰:“古之人所以自表见于后世者,以有言语文章也,是恶足好?”而豪杰之士,又相与笑之,以为士当以功名闻于世,若乃施之空言,而不见于行事,此不得已者之所为也。而其所谓功名者,自知效一官,等而上之,至于伊、吕、稷、契之所营,刘、项、汤、武之所争,极矣。而或者犹未免乎笑,曰:“是区区者曾何足言,而许由辞之以为难,孔丘知之以为博。”由此言之,世之相笑,岂有既乎?

  士方志于其所欲得,虽小物,有弃躯忘亲而驰之者。故有好书而不得其法,则椎心呕血几死而仅存,至于剖冢斫棺而求之。是岂声、色、臭、味足以移人哉。方其乐之也,虽其口,不能自言,而况他人乎?人特以己之不好,笑人之好,则过矣。

  毗陵人张君希元,家世好书,所蓄古今人遗迹至多,尽刻诸石,筑室而藏之,属余为记。余,蜀人也。蜀之谚曰:“学书者纸费,学医者人费。”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世有好功名者,以其未试之学,而骤出之于政,其费人岂特医者之比乎?今张君以兼人之能,而位不称其才,优游终岁,无所役其心智,则以书自娱。然以余观之,君岂久闲者,蓄极而通,必将大发之于政。君知政之费人也甚于医,则愿以余之所言者为鉴。

译文与注释

译文

  世人共同喜爱的东西,不过美味的食物,华丽的衣服,曼妙的声色罢了。有一个人,自以为高明,便嘲笑那样的生活,他弹琴下棋,收藏古代的书法绘画,有宾客来访,便拿出来夸耀观摩,自以为达到了至上的境界。但还是有人嘲笑他说:古时的人自然为后世所知,是因为有言语文章流传下来,琴棋书画的爱好有什么值得珍视?但对于这样的意见,豪杰志士也还是要嘲笑。他们认为士人应该以不朽的功名知闻于世,那种只说空话,而不能表现在行动上的做法,是不得已才那样做的。而所谓的功名,智能只够担任一个官职,依等次上推,直到伊尹、吕尚、稷、契所经营的国事,刘邦、项羽、商汤、周武所争夺的大业,也就算到达顶峰了。但这种功名仍然免不了被嘲笑说:这种区区小事哪里值得一提,许由推辞帝王之位才是难能可贵的,孔子能够说王霸大业才算是博洽的。由此来看,世人的互相嘲笑,哪里会完尽?

  当士人正有志于他所想得到的东西时,即使是很小的事物,他也会不顾生命、忘记亲人追求的。因此有的人喜好书法却又得不到时,就捶胸吐血,奄奄一息,甚至掘开坟墓、凿开棺材来得到它。这难道是声色嗅味可以改变人的性格吗?当他正喜好某物时,就算是他自己也无法说出其中的体会,更何况别人呢!人们只因为自己不喜欢,就去嘲笑别人所喜欢的事物,就太过分了。

  毗陵人张希元,家中世代爱好书法,收藏古往今来的墨宝非常丰富,他把这些都刊刻在石头上,建了一个屋子来珍藏着,并嘱咐我写一篇记文。我是四川人,四川有一句谚语说:“学习书法的人耗费纸张,学习医术的人耗费人命。”这句话虽然小,但可以用来比喻大事。世上有热衷于功名的人,将他从未经实践检验的学识,贸然地用在政事上,他对人命的伤害又岂是学医之人可以比拟的?如今张君有出众的才能,所处的地位低下却与其才不相符,终年逍遥,没有地方施展他的智慧才能,只好通过书法来自我娱悦。但从我的角度来看,张君不是长久闲居的人,蕴蓄到了极点便能融会贯通,一定会在政治上有很大的作为。张君应该知道政治对人的伤害要超过医术,那么希望将我的话来作为鉴戒。


注释

嗜:爱好,喜好。

声色:音乐与女色。

法书:可作典范的名家书法

自表见(xiàn)于后世:自然为后世所知。

是恶(wù)足好:这有什么值得珍视。

若乃:至于。

知(zhì)效一官:智能只够担任一个官职。知,通“智”。效,效劳。

等而上之:依等次上推。

伊:伊尹,名挚,商汤臣,曾助商汤灭夏桀。吕:吕尚,本姓姜,字子牙,又号太公望,曾佐周武王灭商。稷(jì):后稷,名弃,传说为周王族先祖,舜帝农官。契(xiè):相传为商王族始祖帝喾之子,舜帝之臣,曾助禹治水有功。

刘、项、汤、武:刘邦、项羽、商汤王、周武王。

区区:少,小。

许由:古代隐士,相传尧帝让位给他,他逃到箕山下隐居

既:终了。

好(hào)书:喜好书法

“则椎心”二句,据韦续《墨薮》载:“魏钟繇见蔡邕笔法于韦诞,自槌三日,胸尽青,因呕血。魏世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繇求之,不与。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而得之。”

斫(zhuó):砍。

移人:吸引人。

毗陵:今江苏常州市。张希元,名次元,当时任越州签书判官。

属(zhǔ):通“嘱”。

纸费:耗费纸张。

人费:耗损人命。

未试之学:未经试验的学说主张。

兼人之能:兼具多人才能。

位不称(chèn)其才:职位和才能不相称。

优游:悠闲。

无所役其心智:没有地方施展他的智慧才能。

赏析

  这篇记从批评世人以己之所好而骄人、笑人的陋习,层层演进,引出对张希元爱好书法怀才不遇寄予同情,并相信他会以自己的才能在仕途上发挥经世济民的作用,表现了苏轼积极用世的人生观。此文不循常理,不守成规,将一篇普通的记述散文写得纵横开阖,出人意表。

  这篇文章一共分为三段,第一段一上来就阔发议论。紧紧围绕着一个“笑”字延伸开来,描述了世人的种种偏见与短识。琴棋书画爱好者们嘲笑那些喜好声色的平庸之辈,但他们又被喜好文章的人嘲笑;而喜好功名的人对好文者同样不以为然,认为他们的文章不过是些酸腐“空言”而已;而这些追求功名的人们,即使能够像刘、项、汤、武一样掌管天下,但是他们竟依然无法避免他人的嘲笑。因为在大隐士许由和大圣人孔子看来,这些功名不过过眼云烟,不值一提。最后以“世之相笑,岂有既乎”为结,说明世间人们的相互嘲笑从来未曾停止。苏轼对这些嘲笑统统给予了否定。

  第二段紧承第一段对收藏者的痴情、痴态、痴行进行了进一步的延展和刻画。他们为书画“弃躯忘亲”,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他们为书画“椎心呕血”,连生命都可放弃;他们为书画“剖冢斫棺”,可谓不择手段,用尽心思。但是作者苏轼理解他们,说人世间人们所看重的声色享乐都不足以吸引他们,转移他们的志趣。他们在书画中所得到的精神享受是连他们自己都无以言表的,其他人就更加无法理解他们了。作者强调,不理解并不能成为嘲笑他们的理由,更不能成为否定他们的根据。他总结说:“人特以己之不好,笑人之好,则过矣。”这不仅批评了那些嘲笑琴棋书画爱好者的人们,更将所有的同类嘲笑给予了归纳否定,依然用“笑”字串连,与上文呼应,文气贯通一气。

  从“毗陵人”到“属余为记”为第三段的开端,介绍作记的缘起。这里应该详细地记述、描绘张希元如何爱好书画典籍,珍藏了什么,规模是怎么样的。但是作者仅寥寥数笔,便戛然而止。张希元“家世好书”,其风可追;“所蓄古今人之遗迹至多”,多善可陈;“尽刻诸石,筑室而藏之”,精神之嘉,可予彰表。苏轼以“蜀人”“蜀言”为转接承续,引出对人生道路设计、从业选择的看法。谚语“学书者纸费,学医者人费”的意思是:学习书法绘画的人,要耗费大量的纸张;学医术会因医术未精而伤害他人。谚语虽非名人名言,但是因为其在民间口头传播,有很大影响力。文末,苏轼特别郑重地谆谆告诫张希元:“君知政之费人也甚于医,则愿以余之所言者为鉴。”苏轼对张希元是否希望从政文章并没有明确道出,只是提出了期望和警示——从政非同藏书等个人爱好,关乎芸芸众生的生死祸福,因而需要如履薄冰、小心翼翼。

  表面上看,苏轼对行业、职业的评价不甚明确,观点有些含糊,但这恰恰是对张君明确的提醒,是苏轼的高明之处。因为从政好坏因人而异,关键是个人能否把握掌控问题。提出原则,而不给具体结论,其实是最好的答案。

  以“记”的本色而论,本应该写人、写堂,而此篇文章表面看从头到尾全是议论声;但是细品之下,却是无一字不是写人、写堂,无一字不是记其所应记。文章借对世人嘲笑的议论,记述了建堂所遇到的压力、阻挠和困难;借对堂主苦恼劝解的议论,记述了堂主为收藏付出的种种代价、牺牲和精神压力。可谓是句句写堂,句句写人。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苏轼在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任杭州通判时,应张希元之请而作;张希元家世好书,筑室收藏古今遗迹,名曰“墨宝堂”,苏轼为之作记。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猜你喜欢
冥冥细雨湿高秋,花底歌前也合愁。
烟树几株疏雨岸,风帆一梦过三州。
生涯未解谋根固,官路那能免叶浮。
却羡邻船樽有酒,不妨弟劝与兄酬。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月落山空雾未开,风生咆虎响如雷。树头惊鹊相呼起,欲下还飞一百回。

江左周瑜,年少日、雄姿历落。记十载、霜飞獬豸,风生台阁。

宦迹遽如春梦短,人情剧似秋云薄。旧平泉、早付绿苔生,都非昨。

问鲍子,今难作。怜弱女,凭谁托。赖同官偏念,曩时花萼。

高谊漫言齐偶大,华堂定让韩居乐。翟公门、一曲鼓求凰,惊罗雀。

弁有山兮水有湄,登临舍此复何之。发疏帽脱狂嘲后,雁过江涵感慨时。

盛府主宾俱好事,满城风雨苦吟诗。人生自可行乐耳,剑首功名但一吹。

一夜春雷发,群蛰自相语。神龙岂不劳,人间要霖雨。

天与东风便,千钱买一舟。
嘉禾三月路,阴木四山秋。
野色缄诗思,鹃声替客愁。
烟波渺无际,是处可盟鸥。
松公奋鬣如啸,终日清风飒然。
佳处元非宫徵,谁能写入朱弦。

晴川黄鹤,与我周旋久。天外一帆风,破馀寒、轻装来又。

箫声吹暖,刚是上元时,青嶂月,锦街灯,夜色明于昼。

刘郎重到,往事休回首。冷落旧巢痕,想依然、燕支红透。

桃花开早,何处媚芳春,迎过舫、送归鞍,不及长亭柳。

髻螺盘绕隐东洋,吸得瑶空宝月光。孕出圆珠能照乘,剖开素质待飞觞。

晶莹绝胜金樽艳,华彩浑添玉液芳。浮白江天遥骋望,酒星垂耀正更长。

万壑萧萧近晚秋,暮天寒雁水悠悠。月明应是多愁思,玉笛霜前自倚楼。

隔墙泉下是东溪,细溜涓涓入我池。
一部笙箫寒竹响,百年风雨古槐姿。
果悬幽槛朱初熟,蔓度空墙翠欲垂。
野趣转深身愈老,故应寂寞畏人知。

徐子雅好易,白头来上京。如何怀远檄?竟往教专城。

山近烟霞密,江澄瘴疠清。朋游政事少,况在仰修名。

去年曾看牡丹花,蛱蝶迎人傍彩霞。今日再游光福寺,
春风吹我入仙家。当筵芬馥歌唇动,倚槛娇羞醉眼斜。
来岁未朝金阙去,依前和露载归衙。

老逢佳节兴先阑,牢落江干怅掩关。异地见花惊白发,故人游屐自青山。

天当南诏霜偏早,秋满东篱客未还。两度不归吾亦得,料应无处可跻攀。

山留初祖意,水向小桥流。柏叶连云起,樵歌带月讴。

散斋来鸟雀,说法聚猿猴。净水霏灵雨,苍生望已酬。

结庵嵩少深,高道恐难偏。
苦海好求宝,天花莫著身。
一心俱已了,五字更应新。
谁谓孤云迹,名曾达紫宸。
閒居忽有怀,怅然令心恫。
世人尚浮沉,君子难苟同。
是以盖世贤,飘然返山中。
栖迟竹林下,明道善其躬。
如何彼之子,居常起波风。
屈原泣泽畔,仲尼悲道穷。
贤圣尚如此,吾身那可容。

欧风日东渐,学说竞趋新。莘莘黉舍子,六籍谁复亲。

《法言》久覆瓿,《论语》可代薪。迂儒不解事,矩薙守先民。

庄生尝窃笑,章甫适文身。徒然抱残缺,终恐委灰尘。

祖龙恣焚坑,孔壁未尽湮。吾观今日事,酷烈甚暴秦。

浮生无百年,遘此大化沦。成毁何足道,掩卷潜悲辛。

夕阳斜照赤嵌楼,揽古兴怀到此游。废堞蝉鸣馀老树,颓墙雀噪等荒邱。

窗临岛外晴波影,门泊江边晚渡舟。当日筑城人已去,霸图空付水东流。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