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鲦亭记

  禹之所治大水七,岷山导江,其一也。江出荆州,合沅湘,合汉沔,以输之海。其为汪洋诞漫,蛟龙水物之所凭,风涛晦冥之变怪,壮哉!是为勇者之观也。

  吾兄晦叔,为人慷慨,喜义勇,而有大志,能读前史,识其盛衰之迹。听其言,豁如也。困于位卑,无所用以老,然其胸中亦已壮矣。夫壮者之乐,非登崇高之邱,临万里之流,不足以为适。

  今吾兄家荆州,临大江,舍汪洋诞漫壮哉勇者之的所观,而方规地为池,方不数丈,治亭其上,反以为乐,何哉?盖其击壶而歌,解衣而饮,陶乎不以汪洋为大,不以方丈为局,则其心岂不浩然哉!

  夫视富贵而不动,处卑困而浩然其心者,真勇者也。然则水波之涟漪,游鱼之上下,其为适也,与夫庄周所谓惠施游于濠梁之乐,何以异! 乌用蛟龙变怪之为壮哉! 故名其亭曰“游鲦亭”。景祐五年四月二日,舟中记。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夏禹治水,疏导了黄河、汉水、渭水等七条大川,岷山的导江是其中的一条。导江流出荆州地界,汇合了沅江、湘江,又汇合了汉水、沔水,最后流入大海。它浩渺无际,是蚊龙水怪的托身之所,江上波涛昏暗,变幻无端,是多么雄壮啊!这是勇敢者的景观。

  我哥哥晦叔为人刚直不阿,好讲义气,勇敢而有大的志向。能够读懂以前的史书,知道时代兴衰变化的脉流。听他说话,就会感觉茅塞顿开。他困于地位卑下,终身未找到用武之地,但心胸也够雄壮的了。雄壮者不登上峻伟的山峰,不面临万里长河,便不能心情舒畅。

  现在,我哥哥住在荆州,靠近长江,但他舍弃浩渺无际、放纵不羁、勇敢者乐意的雄壮景观,而正在划地造池,方圆不到几丈大,并在池上建造亭楼,反而以此为乐,这是为什么呢?这大概是因为他击壶吟唱,袒胸饮酒,陶然自乐,感觉不出浩渺无际的江河伟大,方圆几丈的亭楼局促,他的胸襟难道还不伟大吗?

  目睹富贵荣华而不动摇,身处下位窘境而心胸博大的人,是真正的勇敢者。既然这样,那么水波轻轻荡漾,游鱼上下畅游,其舒适,与庄周所说的惠施在濠梁游赏时感受到的快乐,又怎样来区别呢?难道只有鲦鱼变幻无穷才算雄壮吗?我因此把他的亭子命名为“游鲦亭”。景佑五年四月二日,记于船上。

注释

游鲦(tiáo):指悠然自得的游鱼。鲦,鱼名,指一种生于淡水的小白鱼。

禹之所治大水七:夏禹治水,疏导了黄河、汉水、渭水等七条大川。

岷(mín)山导江:相传大禹治水,凿山疏流遍九州,“岷山导江”为其功劳之一。见《尚书·禹贡》。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

汪洋:形容水势很大的样子。

诞漫:广阔无边的样子。

凭:依托,依仗。

晦冥:阴沉,昏暗。

晦叔:作者同父异母兄欧阳昺,字晦叔。

豁如:明白,晓悟。

无所用以老:一直到老都得不到重用。

祟高:高大。

适:恰当,适当。

荆州:州名,州治在江陵(今湖北江陵)。

规地为池:意为在地上挖池。

击壶而歌:形容抒发壮怀或不平之情。典出《晋书·王敦传》,王敦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歌》。

解衣而饮:脱衣饮酒。喻不拘行迹。

陶乎:沉醉的样子。

方丈:一丈见方。形容狭窄。局局促,狭小。

浩然:宽广,豪迈。

涟漪:水面的波纹。

适:安闲。

濠(háo)梁之乐:指别有会心的自得境界。典出《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乌:何。

舟中:作者于赴乾德途中。由夷陵赴乾德应溯汉水而舟行。

赏析

  这篇散文可分四段。第一段写长江汪洋诞漫,突出其“壮’’,与下文狭小的游鲦亭作一对比;第二段写兄之为人,突出其胸中之“壮”,本该有“壮者之乐”,这与下文的舍弃壮者之乐又成对比。以上两段,均为下文表现兄的品格作了铺垫。第三段写兄于方寸之中“反以为乐”,与王敦慷慨悲歌,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相通;第四段是对前文的归结与收束,用对比、反问、反诘等手法,突出“壮”“勇”“乐”“适”等词语,文气流畅,笔调俊朗,感情充沛,面对困于位卑而怀浩然之心的“吾兄”,赞美是热烈而真诚的。

  文章开篇,作者没有直接去记叙游鲦亭的情况,而是先记叙了长江的历史、起源及宏伟的气势。“禹之所治大水七,岷山导江其一也”,首句先交待了长江的悠久历史及长江的起源,当然作者关于长江起源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显然是错误的,但当时的人就是这样认为的,对此不能苛求于古人。接下来的,“江出荆州,合沅湘,合汉沔,以输之海”几句,一方面交待了长江的流向及所经之地,另一方面也写出了长江包容百川的气概。接着,作者正面描写了万里长江的宏伟景观:“其为汪洋诞漫。蛟龙水物之所凭,风涛晦冥之变怪”。几句话就把长江那种汪洋浩瀚,放纵汗漫之势及其变幻莫测、奇特非凡的气派描写了出来。最后,作者用“壮哉!是为勇者之观也”作结,说明如此壮观的景象,正是勇武之士所喜欢观赏的。文章开篇似乎是文不对题,既然标题是《游鲦亭记》,但作者一笔也没有点到游鲦亭,反而大写与文题毫不相关的长江气势,似乎不可思议。实际上,这正是该文不落俗套的高超之处,读者非读完全文,不能领悟作者的用意。

  第二段主要介绍了游鲦亭主人,也即作者的同父异母兄欧阳昺(字晦叔)的抱负及境遇,同时作者也发表了对人生观的看法。首先作者以简炼的语言介绍了欧阳的为人及其抱负,称他“为人慷慨,喜义勇,而有大志、能读前史,识其盛衰之迹,听其言,豁如也”,由此可知游亭主人是一个胸怀大志、慷慨豁达、喜讲义勇、精通历史的有胆有识之士。然而他在仕途上却很不得意,长期在荆州担任地位卑下的小官,没有机会施展其才能,以致老大无所成就。故作者称其“困于位卑,无所用以老”,接下来的一句“然其胸中亦已壮哉”,说明欧阳昺虽身处因境,然而依然豁达、开朗、乐观、自信。这正是作者在全文中要表彰的那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接着,作者举出了一个通常的现象“夫壮者之乐,非登崇高之邱,临万里之流,不足以为适”。这里所说的“壮者之乐”,照应了开篇所讲的勇者之观,所谓临万里之流”,就是要观赏开篇所描述的万里长江的宏伟景象。至此可以明白作者在开篇中铺叙长江气势的用意。然而游鲦亭主人的兴趣恰恰与之相反,他家居荆州,临近长江,却“舍汪洋诞漫壮哉勇者之所观,而方规地为池,方不数丈,治亭其上,反以为乐”,守着一汪方圆不过几丈的池塘,自以为乐,而不愿去观赏浩荡长江的宏伟景观。既然作者称他是身处困境“然其胸中亦已壮哉矣”,然而这还看不出来有勇者、壮者的乐趣。针对这些疑问,作者阐发了对什么是“真勇“的看法。作者认为,游鲦亭主人虽“困于位卑”,然每日“击壶而歌”“解衣而饮”,忘却人世间的高贵贫贱、荣辱毁誉,“陶乎不以江洋为大,不以方丈为局”,“视富贵而不动,处卑困而浩然其心”,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才真正称得上心胸开阔,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才算是“真勇者”,显然,欧阳昺的处世态度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庄子就曾主张对富贵,贫贱,得失,毁誉等容易引起人们苦恼的各种社会现象,最好采取忘却的态度,这样就能得到精神解脱。欧阳昺无疑向这个方向做了努力,因此他能不以官小为悲,“困于位卑”而能自得其乐。在作者看来,衡量勇与非勇,不能仅仅依据其是否喜欢“勇者之观”“壮者之乐”,关键在于视其能否“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

  接着,作者点明了“游鲦亭”命名的原因。由于欧阳昺已经达到了“真勇者”的境界,因此在他看来:“方丈”水池虽小,然而水波粼粼,游鱼自由自在游动于其中,坐在亭中观赏,也很悠然自得。不必非要去观赏蛟龙出没、变化莫测的长江景象。身处其境,欧阳昺自然而然联想到《庄子·秋水篇》中的一段记载:“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同时也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久为荆州小吏,犹如池中之鱼,虽不能施展抱负,但却可以自得其乐,因此命名其亭为“游鲦亭”,作者借此叙述,一方面阐发了凉亭主人命名其亭的用意,另一方面对欧阳昺这种“知足常乐的人生观表示了充分的肯定。最后一句交待了这篇“记”体文章的写作时间及地点,为一般“记”体文的常则。

  这篇小记,通过记叙游鲦亭主人的抱负、境遇及个人的兴趣,展现了主人“视富贵而不动,处卑因而浩然其心”的思想情怀赞扬了那种不计荣辱、超然物外的旷达的人生态度。

  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后照应,开篇别具匠心。《游鲦亭记》名为记亭,但通篇很少具体去描写游鲦亭本身及周围的景观,笔墨重点放在展现游鲦亭主人的思想情怀及阐发作者的见解上,这是其艺术特点之一,其次,作者还普于运用烘托对比的手法,开篇即竭力渲染长江的宏伟气势,其目的是为了衬托欧阳昺园池之局促,借以表达其不以汪洋为大,不以方丈为局豁达的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这篇散文作于景祐五年(1038),是年十一月改元“宝元”,故一作宝元元年。景祐四年十二月,汴京发生地震。这在笃信“天人感应”的当时。被看作是上天对统治者的某种警示。于是,直史馆叶清臣上疏道:“顷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天下之人齰口不敢言朝政者,行将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详延忠直敢言之士。”此前,因范仲淹被贬,公为之辩护,于景佑三年(1036)被贬峡州夷陵令。叶清臣的奏疏被仁宗采纳。因此,欧公与范、余得以从偏远之地,移到了距京城相对较近的郡县。公于五年三月,赴任乾德县令(今湖北老河口市)。船到江陵,年长二十余岁的同父异母之兄欧阳昺,前来迎候,便在此小住几天,并写下此文。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猜你喜欢
阴阳升降自相催,齿发谁教老不回。
犹有髻珠常照物,坐看心火冷成灰。
酥煎陇坂经年在,柑摘吴江半月来。
官冷无因得官酒,老妻微笑泼新醅。

径寸明珠忍暗投,浮云富贵不须求。东山有识方高枕,渭水无心下直钩。

随柳偶从前浦去,看花闲到上方游。何时婚嫁尘缘毕,烂醉秋风上钓舟。

并蒂芙蓉本自双。晓来波上斗新妆。朱匀檀口都无语,酒入圆腮各是香。
辞汉曲,别高唐。芳心应解妒鸳鸯。不封虢国并秦国,应嫁刘郎与阮郎。
闻名欣识面,异好有同功。
我亦惭吾子,人谁恕此公。
百年双白鬓,万里一秋风。
为说任安在,依然一秃翁。
西笑道何光,新朝旧桂堂。春官如白傅,内试似文皇。
变化龙三十,升腾凤一行。还家几多兴,满袖月中香。

功名端拟位三槐,发策惭无八斗才。寂寞云斋且稽古,披香指日扫松煤。

地老天荒雪亦苍,车声轧轧转羊肠。短衣蓬鬓沙陀路,一岁三番过界墙。

舟行知牵稳,恰得打头风。
更喜青山出,宁辞白发穷?江枫缘岸赤,河蓼杂烟红。
回首东南景,楼台杳霭中。

独向荒村歌竹枝,寒烟暮雨不胜悲。平生一种凄凉态,岂料偏归老大时。

淙淙瀑布泉,濯濯刷丝石。
坐令黟川漆,涨作梁州黑。
以涅定不缁,欲玄终尚白。
适与吾道同,持归试新墨。

寂寞空山,飘零大树。当年相国曾游处。我来圮上手频招,犹望英雄人物再停棹。

废院观泉,荒祠听雨。独深凭吊和谁语。海田变易任风潮,且喜重还仆射旧时桥。

未得草茅封下事,少从桃李径中行。
神仙宅空碧,下亦爱人境。
中塘岂所么,群物贲华景。
始憩罗浮舟,水迅山石矿。
三冈肇兹源,清旷可百井。
疏起樵屋烟,密竚玉娥影。
陇狮鼓雪鬃,石乌延帨颈。
未竟前后村,忽迤东西岭。
洁谐竹买邻,丑愧栎生生瘿。
岁晏泽澍沽,日燥霜力猛。
翩共千万芳,阻此一半骋。
穷哦吊羁艳,炽炬药酷冷。
谁料风骚家,敢奋造化秉。
儿童骇新观,父老发旧省。
初斸莎根移,肃布花阵整。
春筐望雨肥,月桥任枝{疒省}。
胡为浪钩引,众喧侵独静。
滋味已足冠,色香难自屏。
徘徊重徘徊,天北大星耿。
密炬高烧,宝刀时翦金花碎。照人欢醉。也照人花睡。
待得灰心,陪尽千行泪。笼纱里。夜凉如水。犹喜长成对。

历尽山川险,方知行路难。寒风鸣大谷,怪石激流湍。

歧路心常怯,穷途泪未乾。波光应笑我,独自上河干。

湖边归鹤唳寥泬,僧房半倚秦峰缺。云生幽石何逍遥,泉去疏林几呜咽。

天寒猛虎叫岩月,松下无人空有雪。千年像教人不闻,烧香独为鬼神说。

每惟斯道南,七闽小邹鲁。
考亭四书学,日月行万古。
我生亦何幸,私淑欣有遇。
南来证文献,令人动遐虑。
斯文欠统一,正学真一缕。
莆阳礼义国,敛袵殷黼冔。
绯思东湖集,复斋接前绪。
至今耆俊多,渊源此其祖。
德闳有闻孙,邂逅快披睹。
儒先教化地,师传盛称誉。
教成畀邻邦,祖训有遗矩。
岂但美彼芹,更思甘棠树。
一邑召可行,尽分皆有补。
十室有忠信,矧此万家聚。
派近源可寻,我来重瞻遡。
当年弦诵声,溪水自东注。
典刑前辈人,溪山正堪数。
安得杖屦陪,安溪溪头路。

打破虚空无缝,衲僧随处受用。却因圣制入山,云北云南做梦。

岕山纱帽顶,歙溪松萝岩。蒸炒与烘焙,其妙苦不兼。

虎丘日铸价,欲敌气味儳。银瓶署细字,绿雪谁所缄。

烹泉手亲泼,一啜意已忺。燕中泽泻卤,吐漱常恨咸。

昨来一夜雨,白液浮岩嵌。欣然接新句,上有红印钳。

渔洋竟同好,清韵流霜帘。诗翁字山白,初卸南来帆。

不惜手露芽,分贻压贫奁。犀液泛翠瓯,蟾香透重襜。

顿轸昔所珍,时俗定可砭。何须怀莼羹,千里炊豉盐。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