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缚鸡行》大约在公元766年(代宗大历元年)夏历岁暮作于夔州西阁。
诗人于偶然之中,看到家中小仆人正在捆鸡,要拿到市上去卖,而鸡被捆得着急,边叫边挣扎,似乎在向人提出抗议。“相喧争”三字,将小鸡人格化,使缚鸡这个细节充满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趣。诗人一询问,原来是因为家中的人怕鸡吃掉蚂蚁之类的小虫,有伤生灵,所以要卖掉它。然而诗人仔细一想,鸡卖出去不是也要遭受宰杀的厄运吗?为什么人对虫子要施以厚恩,而对鸡却要报以刻薄呢?诗人对此似有所悟,立即命令小仆人解缚放鸡。然而诗人再仔细想想,放了鸡,虫蚁不是又要遭受灾难了吗?反复想来,实在没有万全之策,于是只好倚靠在山阁上,注视着寒冷的江面,江水正浩浩东去,远处是迷蒙的烟霭,一片苍茫。诗中似乎表现了一种道家的思想。据《庄子·列御寇》:“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因而,陈师道说:“鸡虫得失,不如两忘而寓于道。”(《杜诗镜铨》引)但似乎又是佛家的思想。王右仲说:“公晚年溺佛,意主慈悲不杀,见鸡食虫蚁而怜之,遂命缚鸡出卖。见其被缚喧争,知其畏死,虑及卖去遭烹,遂解其缚,又将食虫蚁矣。鸡得则虫失,虫得则鸡失,世间类者甚多,故云‘无了时’。计无所出,只得‘注目寒江倚山阁’而已。”(《杜臆》)
当时,天下战乱已久,国家和人民都陷于苦难中,一时还无法摆脱困境。杜甫虽有匡时济世之志,但年老力衰,已“无力正乾坤”。萧涤非先生说:“感到‘无力正乾坤’的诗人是很难做到飘飘然的。白居易有这样两句诗:‘外容闲暇中心苦,似是而非谁得知?’我以为这对于我们理解杜甫这一貌似达观的形象很有帮助。”(《杜甫诗选注》)可见诗中仍然表现了作者对时局的深切关心,流露了对国家、人民的忧虑,在计无所出的情况下,无可奈何的苦闷心情。
此诗的别致之处,还表现在语言上。杜诗语言的基本风格,是千锤百炼而严整精工,但此诗语言却平朴自然,采用散文化的句法,显得平易顺当。“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如同当面交谈,读来亲切动人。这与表现细小的生活情节,与抒发表面看来轻松的感情,是极为适宜的。
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评论说:“《缚鸡行》自是一段好议论,至结语之妙,非他人所能企及也。”他还引了李德远的拟作《东西船行》进行比较:“‘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西船见笑苦迟钝,流汗撑折百张篙。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任天理。’此诗语意极工,几于得夺胎法。但‘行藏任天理’,与‘注目寒江’,不可同日语耳。”而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更是一语破的:“宕开一笔,妙不说尽。”的确,此诗最纯之处就在于结句。一是在结尾处故意采用逸宕手法,由议论而转入写景,使得篇末产生变化,通篇由平实入空灵,摇曳生姿;二是将上面所议论的内容突然收起,将欲尽未尽之意如盐著水般地化入景中,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品味和领悟,从而引发出深沉的思考,显得含蕴无穷,韵味悠长。《东西船行》的结句“行藏任天理”之所以不能与“注目寒江”同日而语,就在于已经把道理说尽,没有回味的余地。
后皇开玉堂,仙官俨成列。奕奕峨长缨,珊珊鸣佩玦。
中有一真仙,容华灿冰雪。维时值中原,格斗弥岁月。
帝命下抚摩,聊用究施设。王纲坠莫举,独以一手挈。
至言等药石,黔黎尽生活。帝曰伊谁能,何以报殊烈。
爵之白玉浆,奏以云门阕。徘徊上璇穹,千秋拱云阙。
环枝匝萼。露烟心一摺,蠡槛蟾幕。凤羽双纤,纤梦刚圆,偷声莫犯清角。
幽思融到香微处,转坐似、癯禅枯索。累个人、伴尔清寒,者样茜红衣薄。
撩我东风绮恨,绿华亸翠袖,肩瘦如削。露泣春樽,月夺春灯,花底画笺亲拓。
自翻一曲江南别,久梦断、水边篱落。甚心情、再按琼箫,得似使君豪乐。
昔别方初节,相逢各素秋。君归卧龙国,我脱堕鸢州。
霜鬓含多事,尘容带倦游。行藏端可见,岁晚莫登楼。
水国穷冬犹未雪,木牙草色似春馀。医教治嗽停朝饮,目为方眠废夜书。
众醉羞随人鼓舞,天知谁怕鬼揶揄。久已率野由吾道,又信从来德不孤。
海风吹云通万里,浙江势合潮声起。酒杯无分月含羞,独步徘徊桂香里。
秋深萧条昼掩关,良夜偶此须臾间。老逢佳节偶怀旧,昨者梦自横溪还。
溪边故友重泉隔,却忆当年会骚客。十千清酒买城中,舒雁初肥鲈鲙白。
庭前古桂高婆娑,酒酣能赋得月多。野人侧听惊绝倒,宁许扣角声相和。
重来无处寻高桂,夜听马嘶林叶坠。凄凉旧曲付吹篪,吟断清商复谁继。
我愁问月倾肺肝,月亦怜我霜鬓残。平生取友恒落落,会面非少知心难。
古今何限西州路,送迎只有山如故。作诗寄语座中朋,难觅人间许玄度。
西风一夕两夕,寒芦将枯未枯。天末惊心烽火,雁来重认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