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是朱敦儒的晚年之作,全词表现了一种出尘旷达的悠闲境界。
“先生筇杖是生涯”,开头一语是全词意蕴的形象的总概括,“筇杖”,乃竹杖;“先生”,乃自谓。词人把自己的晚年生活以“筇杖生涯”进行涵盖,就表明他已无心于世事,完全寄情于自然山水之间。“挑月更担花”写出了山野风情之美与身在山野的惬意。以竹筇挑月、担花既能令人想见他在花前月下悠然自得的神态,也可体味出词人吟风弄月的情趣。“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二句仍是承“筇杖”的意象进行生发,前句以“把住”筇杖作为眼前社会现实的象征,词人看透了世事的云翻雨覆,对它们‘已无所谓爱憎可言,后句把倚杖而行作为他对生活的向往,他所行之处烟霞缭绕,不啻是他理想生涯的寄托。词人在“筇杖”这一意象上该凝聚很多思想情感,寄寓了十分丰富的意蕴。
下阕仍承“竹筇”的意象进行放逸之情的抒发。“飘然携去”之句就是写他倚杖而行的处处踪迹,他携着它(筇杖)到“旗亭问酒”,到“萧寺寻茶”,一“寻”一“问”暗示词人生计的清寒,神情潇洒落拓。结尾二句尤为妙笔,词人比喻自己是一只飞止无定的黄鹂,性之所至不知会飞到谁家,朱教懦晚年犹如此风趣诙谐,以活泼小巧的黄鹂自喻,表现作者有一颗天真的赤子之心。
嘉节遇寒食,春阴犹作寒。闽人不知重,浑作等闲看。
饧粥不复煮,青枫谁与钻。开窗延霁景,脩竹正团栾。
翠眉双侍女,对此一樽残。
春至景渐暄,舟行日堪玩。矧抱昔人心,而怀斯世叹。
平陂互倚伏,今古如宵旦。石门虽夙游,风物亦殊观。
积峡启奔流,平沙衍高岸。帆回断飙急,棹去馀萍散。
融融出渚云,役役将归雁。卷舒宁自期,寒暑为谁换。
浮生贵不朽,金石有销烂。仰羡楼船人,英声烜西汉。
英豪并起望人才,底事将军谩筑台。倘使曹公肉能饱,如何唤得野鹰来。
何处山泉味最佳,从来独说有金沙。楚人遍地宜城酒,莫著淄渑诳易牙。
黄金大殿万斯年,十二丹楹日月边。伞盖威蕤当御榻,珠光照耀九重天。
柳台临新堰,楼堞相重复。窈窕凤皇姝,倾城复倾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