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小令最显著的特色,是布局上的天矫流动。题云“野渡新晴”,照常法当是先介绍“野渡”,再描写“新晴”如何。但此作全然不同,从一处小小的“孤村”写起。这孤村孤得可怜,只有两三户人家,住着的则是清一色的种地的农夫,如今则再加上一位外来借居的作者。起首的这两句如果非要对照题目的话,恐怕只能应上一个“野”字。然而这种僻野的环境与朴野的情味,却为曲题的展现拓出了绝大的地步,这在下文自有分解。
作者撇开“野渡”暂不交代,到三、四句先述出“新晴”。妙在它得自于野叟田父的口中,更妙在是从“今朝绿水平桥”的征象中,回点出昨日的雨,也即以雨后的余情来衬出“新晴”。为什么说这种迂回的写法妙呢,原来从前面“终日对野叟田父”的介绍中,已见出作者习惯了孤村隔绝的生活,足不出户,内心处于平静恬和的状态;如今听村民提起昨夜的大雨、今朝的溪涨,便油然产生了出门观赏大自然美景的愿望。这“晴”连作者也是骤然意识,难道还不“新”吗。——这是从“新近”、“新奇”的一面来说“新晴”。
〔幺〕篇的起首两句,便顺势写出了出村所见的春天景色。“岩穴云归”更显出了湛湛碧天,一行白鹭熬过了宿雨的洗礼,至此正好展翅翱翔。这两句充实了“新晴”的内涵,而这里的“新”,就是“新丽”、“新鲜”的意境了。
读下去已经到了结尾,还没有找到“野渡”的字面。但从末两句宕开一笔的诘问中,读者足以明确作者已远远走出了孤村。再掩卷细细领味,方发觉处处是伏笔隐线。原来“孤村三两人家住”,自与外界隔绝。从中间四句的内容可知,隔离物是一道溪水。溪上有桥可渡至“溪南”,过了溪便有“岩穴”,有“白鹭”,则溪流已来到它的出口,即注入一道更为宽阔的水面。作者“芒鞋竹杖行春”,行到处正是这片水域边上的渡口。正因渡口要道自非“三两人家”的孤村可比,所以作者才有“问底是青帘舞处”的欲望。可见这“野渡”,明明白白存在于作者的行云妙笔之中。田父从“野渡”而来,他们的介绍激成了作者的出行;而诗人的悠闲踏春,信意适兴,则充分展现了“野渡新晴”所具有的诗情画意。这种诗情画意最显著的特色是大自然的朴野本真,而这种野兴、野趣,在一开始的起首两句中就已潜伏了。清刘熙载在《艺概》中总结布局方法时说:“局法有从前半篇推出后半篇者,有从后半篇推出前半篇者。推法固顺逆兼用,而顺推往往不如逆推者。”该篇的“局法”,从“新晴”的表现上是前半推出后半,从“野渡”的表现上则是后半推出前半;“推法”则皆为后文补足前文的逆推。笔力劲健,笔势游动,恰恰契合了作者回归大自然的旷达心情。
问东阑瘦雪,尚消得,几清明。是拆绣楼台,差池燕羽,佻巧鸠鸣。
金铃。未知系处,更苍苔、颠倒藉红英。禁断寻芳意绪,交加中酒心情。
多生。有客惜香盟。愁检瘗花铭。渐数尽番风,强扶倭堕,还忍伶俜。
阴晴。问春未准,怕到头、开落总无声。梦里催归杜宇,香车不劝逢迎。
木落转深秋,衣轻怯远游。层城烟渐暝,孤树鸟先投。
灯影乱流水,筝声多酒楼。悠悠吴楚去,何处是严州。
丹扆忧勤德意通,使君元侍玉皇宫。亲传天上舜琴曲,散作人间庄籁风。
已喜清微消滞郁,亦知委曲到鳏穷。骚人休复雌雄问,千里而今乐事同。
盛集兰亭旧,风流洛社今。坐中无俗客,水曲有清音。
香篆来还去,花枝泛复沉。未须愁日暮,天际是轻阴。
我与许子常徘徊,湖上同登照胆台。渔歌四起春草绿,横笛短箫送酒杯。
人生聚散不可长,江风五月芰荷香。别我欲往兰溪去,执手依依情自将。
许子之父方秉铎,苜蓿斋中未萧索。朝暮趋庭诲《诗》礼,青山万叠对高阁。
去时漠漠双台高,江岸烟深猿夜嗥。倚天绝壁喷石乳,动地清流涌翠涛。
兰阴山中兰蕙多,香风拂拂衣上过。一林翠竹笼烟霭,百尺苍松挂藤萝。
知君雅意事游衍,紫霞白云常在眼。山光夜映酒杯中,几番脱帽坐苔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