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因而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因作此诗。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亦有壮情和超然之意。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在霜雪刚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着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上句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正是五更天快亮的时候,诗人忧愁难眠,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戈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下句说雨后天空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景色是够美的。前人赞扬此联写得“伟丽”。它的妙处在于:通过对句,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景象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居此地,渔夫樵子不时在深夜传来“夷歌”之声。“数处”指不只一处。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卧龙”二句,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而引出无限感慨。卧龙,指诸葛亮。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杜甫曾屡次咏到他:“公孙初据险,跃马意何长?”(《白帝城》)“勇略今何在?当年亦壮哉!”(《上白帝城二首》)。一世之雄,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末尾一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结尾二句,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清代沈德潜说:“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唐诗别裁》)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有死亡,作者眼前这点寂寥孤独,根本算不了什么。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古柏行》)“英雄余事业,衰迈久风尘。”(《上白帝城二首》)这些诗句正好传达出诗中某些未尽之意。前人认为此诗“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是颇有见地的。
此诗向来被誉为杜甫律诗中的典范性作品。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阔,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明代胡应麟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是很有道理的。
青山迥。抹上晓鬟烟冷。淡淡柳花飞不定。一丝眉月暝。
罨画溪边春艇。桃叶梦边春一。荡破水边鸂鶒影。闪来人袖并。
惊鹊栖难稳,飘蓬任所如。昨来犹逆旅,忽报有高车。
庭次堪留客,城隅为索居。时闻话潼谷,吾志亦归欤。
谈兵不到草莱臣,闻喜犹能作颂声。三载圣人劳旰食,万方赤子请长缨。
原知此辈鱼游釜,颇费将军灶减营。拉朽摧枯好乘胜,河清还我旧升平。
长途苦热不肯雨,晨起汗汗已如注。仆夫瘁矣行路难,叠嶂连云拥深树。
其言此是仙霞关,闽浙东西渺蔼间。关前鸣锣走父老,问之何事多愁颜。
答言大旱当炎暑,手摸禾根热于煮。山前麻豆眼见焦,高町难望收禾黍。
官粮私债何所恃,儿饥妻寒难作主。记得去年耕熟时,千疮百孔尚难支。
春才挨过正望夏,夏旱如此将安施。县官有命祷龙潭,烈日岂敢辞跻攀。
路途使君相借问,说尽民情心亦惭。吁嗟邂逅止山陬,听尔诉说情何由。
我来入闽非浪游,受命分念苍生忧。古来大暑比酷吏,安得甘霖一夕至。
洒尔田畴皆活足,更洗征途无暑气。珍重父老莫惨悽,圣主中兴方有为。
天鉴明德兴大化,肯助旱魃施严威。慰别父老向前路,溪流切切犹似诉。
盍簪江浒话襟期,平日纷传始见知。奕世清门膺重望,十年黄阁佐明时。
休官未逊陶元亮,恋阙犹思杜拾遗。野老尽消烦恼障,对花斟酒细哦诗。
爱莲亭傍古招提,莲子花开叶叶齐。过雨香飘无远近,侵人凉气自东西。
僧去日午能供饭,客到松阴几杖藜。兴剧莫嫌归路晚,微微山月印前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