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是作者看了六幅描写六朝史事的彩绘后有感而写的吊古伤今之作,诗中指出这组画并没有为晚唐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画出它的凄凉衰败,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全诗语调激昂,寓意深刻,不仅对那些粉饰太平、不尊重历史事实的行为作了有力的驳斥,并点明了发生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而且对敢于反映历史真实的六幅“伤心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体现了作者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画家是什么人,已不可考。他画的是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故事,因为六代均建都于金陵。这位画家并没有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写出它的凄凉衰败。他在画面绘出许多老木寒云,绘出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间的金陵,并非什么郁郁葱葱的帝王之州,倒是使人产生伤感的古城。这真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组画。
比韦庄略早些时的诗人高蟾写过一首《金陵晚望》: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结尾两句,感慨深沉。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正在走向总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他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一片伤心”,在一般画家笔下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韦庄显然是读过高蟾这首《金陵晚望》的。当他看了这六幅南朝故事的彩绘之后,高蟾“一片伤心画不成”的诗句,似乎又从记忆中浮现。“真个是画不成么?”你看这六幅南朝故事,不是已把“一片伤心”画出来了吗!于是他就提起笔来,好象针对高蟾反驳道: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为什么就画不成社会的“一片伤心”呢?只是因为一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专去画些粉饰升平的东西,而不愿意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罢了。
诗人在否定了“伤心画不成”的说法后,举出了一个出色的例证来:“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请看这幅《金陵图》吧,画面上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南朝六个小朝廷,哪一个不是昏庸无道,最后向敌人投降而结束了它们的短命历史的?这就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现实的真实写照。
将高蟾的《金陵晚望》和本篇作一比较,颇耐人寻味。一个感叹“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个反驳说,现在不是画出来了么!其实,二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寂寂闲庭,愔愔小院,东风消息沉沉。月地云阶,去年想到如今。
婵娟别后期无恙,奈近来、连日春阴。最愁它,冷尽芳魂,酸尽芳情。
孤村何处吟魂渺,记残宵有梦,流水无心。惨惨凄凄,几回觅觅寻寻。
笛声吹落空山月,梦回时、独自沉吟。怕来迟,花怨蹉跎,人怨飘零。
脚债百年浑未定,烟花六合却无涯。佳山丽水随情款,晴日和风纳岁华。
啼鸟立梢春对语,游鱼到处水为家。罗浮还忆醉仙子,红脸朱唇衬晚霞。
为仙为佛与为儒,三教单传一个虚。亘古亘今超越者,悉由虚里做工夫。
学仙虚静为丹旨,学佛潜虚禅已矣。扣予学圣事如何,虚中无我明天理。
道体虚空妙莫穷,乾坤虚运气圆融。阴阳造化虚推荡,人若潜虚尽变通。
还丹妙在虚无谷,下手致虚守静笃。虚极又虚元气凝,静中又静阳来复。
虚心实腹道之基,不昧虚灵采药时。虚己应机真日用,太虚同体丈夫儿。
采铅虚静无作为,进火以虚为橐籥。抽添加减总由虚,粉碎虚空成大觉。
究竟道冲而用之,解纷剉锐要兼持。和光混俗忘人我,象帝之先只自知。
无画以前焉有卦,乾乾非上坤非下。中间一点至虚灵,八面玲珑无缝罅。
四边固密剔浑沦,个是中虚玄牝门。若向不虚虚内用,自然阖辟应乾坤。
玄牝门开功则极,神从此出从此入。出出入入复还虚,平地一声春霹雳。
霹雳震时天地开,虚中迸出一轮来。圆陀陀地光明大,无欠无馀照竹斋。
竹斋主人大奇特,细把将来应时物。虚里安神虚里行,发言阐露虚消息。
虚至无虚绝百非,潜虚天地悉皆归。虚心直节青青竹,个是炼虚第一机。
高峰入闽奇,飞路盘空幻。硖角隐堂皇,壁面压溪涧。
泄云生嵌窦,飘雨来转盼。??滑难行,攀缘苦未惯。
进虞一步艰,坠有千丈患。战兢腰脚疲,牵挽衣裳绽。
前望怖啼狨,俯视羡归雁。险疑过秦关,危或逾蜀栈。
积阴何时开,叠嶂谁能铲?人无恋舟车,我将老葭薍。
木落江南秋暮天,开元诉罢转茫然。荆榛曾记从龙日,鼙鼓还传失鹿年。
夜月照残楼十二,金风吹冷殿三千。凭谁坐说长江险,《玉树》歌终亦可怜。
老矣犹兹健,风尘想据鞍。艰危缘世变,摧折见才难。
卧虎沧江静,冥鸿天际宽。愿公珍晚节,归路雪霜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