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山河 一作:河山)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译文与注释

译文
三年为抗清兵辗转飘零,今天兵败被俘成为阶下囚。
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沦丧,谁还能说天地宽?
已经知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等到我魂魄归来的那一天,定要在空中看后继者的队伍抵抗清军。
注释
云间:上海松江区古称云间,是作者家乡。1647年(永历元年/顺治四年),他在这里被逮捕。
三年:作者自1645年(弘光元年/顺治二年)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1647年(顺治四年),共三年。
羁旅:寄居他乡,生活飘泊不定。羁:音(jī),停留。
南冠(guān),被囚禁的人。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戴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zhi,拴、捆)者,谁也?”后世以“南冠”代被俘。
泉路:黄泉路,死路。泉,黄泉,置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毅魄,坚强不屈的魂魄,语出屈原《九歌.国殇》:“身即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灵旗,又叫魂幡,古代招引亡魂的旗子。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赏析

  此诗是作者诀别故乡之作。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既表达了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格调慷慨豪壮,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正如诗人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

  这首诗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创作背景

  顺治三年,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夏,作者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别云间》就是作者在被解送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夏完淳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汉族,明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夏允彝子。七岁能诗文。十四岁从父及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鲁王监国授中书舍人。事败被捕下狱,赋绝命诗,遗母与妻,临刑神色不变。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猜你喜欢
破帽吹愁去。绕郊墟、残灰败壁,冷烟斜雨。舞马梦惊城乌起,散作童妖灶语。漫说与、谢仙一句。犹记醉归西州路,问行人、望望骊烽误。几未失,丧公屦。高高况是兴亡处。望平沙、落日湖光,暗淮沈楚。寂寞西陵歌又舞,疑冢嵯峨新土。黯牛笛、参差归路。试问文君容赊否,待东篱、更就黄花浦。拚酩酊,涴蓝缕。
俗外多将云作装,前花惟以醉为乡。
瑶华伸玩情何极,高绝犹如登百常。
蒲密遥千载,鸣琴始一追。公卿传世范,仁义续灵基。
不待南游禄,何先北帝期。玉棺从此闭,金鼎代相欺。
别後长亭,翠芜寂寞分襟地。雁书空寄。归梦频东里。一曲秋风,写尽渊明意。凝情际。雨襟烟袂。都是黄花泪。
高节亭边竹已空,山矾独自倚春风。
二三名士开颜笑,把断花光水不通。

往时惠崇画芦雁,对之如在江湖游。只今此图又精妙,中有千里潇湘秋。

乃知浮屠性多巧,意匠不与凡夫俦。吴松江长具区阔,天目虎丘青一发。

西风九月粳稻黄,朔雁飞来翼相戛。农夫苦饥雁独饱,此意画师应识察。

近者分明辨羽毛,远者缥缈瞻秋毫。或乘飘风入烟霄,或翳落日沉隍濠。

起如武侯布八阵,集如万舞回旌旄。眠沙卧草鸣且翱,喋呷藻荇乱蓬蒿。

禾空穗尽却归去,紫塞漠漠春云高。我家南山限苍岭,雁飞不到川路永。

深林大谷蛇豕盛,愁向他乡抚虚景。人言鸿雁比弟兄,我有兄弟隔两城。

题诗卷画谢客去,无使感怆伤中情。

刻凤含鱼吐春焰,只拟蓬莱天上见。
绿绨方底散青烟,一朝别却宫云面。
不照明珰翠步摇,书帷自剪读《离骚》。
捍拨春雷罢不闻,细雨珠花滴小槽。
韩家灯檠夜相伴,离离朱粉烟黄卷。
瓦瓶石臼竹方床,上有罗文折角砚。
莫道不如宫里时,高斋守尽兰心茜。
邯郸才人嫁厮养,犹胜闭置闲宫殿。
柏梁宴罢霞成堆,昆明池底夜珠来。
红膏自膻不得近,阿监但扫沉香灰。
汗花凝滴雪珠腻,蜀葵纷湿青虫醉。
一石酒尽尚留髡,扇婢瓮儿烂熳睡。
烛龙传语九微光,输尽婪杯老闲吏。

年年踪迹类飘蓬,同病相怜乃与公。南海到来无鹤米,北溟归去有鹏风。

新翎未长飞犹倦,旧侣重寻兴岂穷。几度举头天外望,不知谁早出樊笼。

闻君筑室在东皋,十年读书心目劳。简编浩瀚照夜雪,歌声洒浙凌秋涛。

嗟哉古人不可作,行事心术照毫毛。桓公徒闻理盐筴,轮扁岂识粕与糟。

唐虞制作烂如日,昧者何以识夔皋。统传洙泗迨关洛,如绎独茧绝复缲。

厥今文胜道且熄,武弁侧目嗤蓬蒿。何如酣饮事歌舞,而不车马驰轻豪。

胡为俛促事澹泊,岂有至乐堪陶陶。飘吟一字至万卷,上薄文典旁风骚。

我时抱琴一来过,春色晴满城东濠。堂前綵服候甘旨,座上巍冠延俊髦。

感君同岁复同志,饫我至理如餔醪。我从前年返故里,投笔荷耒思遁逃。

昨观壁间画图好,此景可致车宜膏。慎毋布衣事献纳,恐有使者来旌旄。

古云识字忧患始,孰谓椎鲁非吾曹。山林便可谢尘滓,白云悠悠东望高。

青松如舞蛟,白云如游龙。龙游化甘雨,与世为年丰。

蛟舞散清影,利爪拿高穹。二者无限奇,尽入幽人宫。

幽人室悬磬,隐约松云中。松秀悦耳目,云生荡心胸。

读书坐云石,鼓琴杂松风。无往不自得,深喜世虑空。

披云采松花,何啻食万钟。万钟食有尽,松花味无穷。

松云幸无恙,天地同始终。扶筇一相顾,摩云抚孤松。

问松几何年,适与云会同。松静了不言,云去寻无踪。

回首万峰顶,但见山重重。

肃肃初停照,熙熙顿得春。人知受天赐,为我乐尧民。

体垢便搔抑,坐多忘欠伸。阶除失馀润,窗户走游尘。

嫩曲尘看净业销,栖鸦忆赋最柔条。卅年人老尊前酒,一月春赊陌上箫。

山水清音公自领,烟霞锢疾我应饶。归途马随司隶,独苦头风气不骄。

曾入当年富贵家,东风几度换年华。
满园桃李不知主,独自开花自落花。

郎如荷上露,荡摇不成颗。妾如莲中薏,苦心思结果。

昔人游宦久江湖,怪石嵌空骇里闾。
一井深藏缘底事,百年不出待潜夫。
弃捐泥土性仍在,睥睨林亭气渐苏。
微物废兴犹有定,此生穷达漫长呈。

峰头云气昼冥冥,蜡屐凭高试一停。湖面日翻荒岸白,海门天入乱山青。

孤帆是处随渔网,长笛何人起鹭灯?谷水昆阴俱在眼,可怜二陆久凋零。

金风初度井梧枝,正是怀人病起迟。
两地离愁悬一镜,九秋新恨上双眉。
久虚咏雪联芳句,每忆挑灯共课时。
塞雁已归书未达,江城寒月照相思。
长日斋心解息机,聊堪经月掩衡扉。
忘言客难将谁设,避地车尘亦自稀。
蝉寂松风还易听,雀惊荷露定难依。
朝来争席犹相笑,却信人间事转非。
黄鸟鸣深林,往来疾于织。
非无机杼声,其奈不成匹。

越冈之麓屋数椽,萧疏草树凉娟娟。青山一角横竹牖,残阳半壁闻风蝉。

高秋过此不忍去,道人招手何欢然。栖心早岁游物外,风姿俊爽神高骞。

道书愧我未曾读,石室且喜来谈玄。清琴妙得沈夫子,饭罢为我弹五弦。

平沙古调最清越,恍惚雁落凉风天。迟回更奏汉宫秋,和平幽怨情意传。

闻师正有罗浮兴,抱琴好坐飞云巅。黄龙白鹤在眼前,琪花瑶草纷岩边。

石楼三更日已县,铁桥缥缈来群仙。此时左顾白玉蟾,右挹葛稚川,何必海上呼成连。

嗟余安得蹑屐从师往,四百峰头吹笛眠。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