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大伾山诗

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
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
水穿石甲河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
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

赏析

  这是明代哲学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王守仁早年的诗作,以至于在王守仁诗集中寻访不到,然而《登大伾山》诗碑还矗立在大伾山顶禹王庙西侧,大字行楷,诗衬字,字映诗,显得浑然一体,正可谓“翩翩然凤翥而龙蟠”,清隽磅礴之气扑面而来。书法劲拔,神采苍秀,字里行间犹如黄河之水浪涛汹涌,观后令人激动不已。他虽善书法,但正如明代书画家徐渭所说:“古人论右军(指王羲之)以书掩人,新建先生(指守仁)乃不然,以人掩其书。” 就是说,由于其他方面的名气太大了,结果把他的善书之名掩盖掉了。因此,《登大伾山诗》虽然是王守仁早年诗作,但是从书法价值和文学价值两方面来看,不愧为“诗书双璧”。

  1498年(明弘治十一年),浚县名宦王越死于甘州军中。消息传到北京后,皇上很伤心,特意辍朝一日以示哀悼。1499年,新科进士王守仁奉旨送王越灵柩回浚县安葬。在此期间,王守仁曾慕大石佛之名到大伾山来拜谒。来到了大伾山。登山揽胜,他有感而发,写下了《登大伾山诗》。写诗的时间正如诗碑上落款是“己未仲秋朔”。这在《传习录》上还有演绎性的记载说“先生未第时尝梦威宁伯遗以弓剑。是秋钦差督造威宁伯王越坟,驭役夫以什伍法,休食以时,暇即驱演‘八阵图’。事竣,威宁家以金帛谢,不受;乃出威宁所佩宝剑为赠,适与梦符,遂受之。”看来,王阳明登第之前已经和王越神交久矣,梦中赠剑,一个军事家刚刚逝去,另一个年轻军事家随即登场,这是大明王朝不幸中之千载幸事。

  《登大伾山诗》为七言律诗。首联“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不蔓不枝,直奔主题,即点明了登山之意,又用洗练简洁的笔法描写了登大伾山的初步感受。年轻的阳明先生,在公务之余,也许对大伾山这座“禹贡”名山向往已久,正所谓“高山仰之,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今有了机会,于是天刚拂晓,诗人就和二三友人朝大伾山迤逦而来。据《水浒传》作者描述,古时候的大伾山方圆很广,古木参天,是一个幽僻的隐居之处,因此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穿云破雾,大有游仙的感觉,只是远远望见萦绕在乳白色晨雾中的黛绿的山峦,感觉很近,走起来却很远。这对抱着极大兴趣和幻想的诗人来说,反而更有诱惑力,于是一个“披”字用的好,不仅在烟雾中穿行,还有披荆斩棘努力前行的精神。山中寺庙的悠扬钟声从远处传来,也许还有悠扬梵呗传来,钟声而形容为“疏”,可谓神来之笔,以动衬静,动静有致,使人觉得这深秋的大伾山幽静深邃,寒意浓浓。这一联写烟写树写山写人,写声音写色彩,虚实相生,可谓纳须弥于芥子,很有概括性。

  颔联“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是诗人在山腰高处的远眺,也许是熟悉山川地理的诗人的感慨和畅想。浚县古称黎阳,在明代有“赛江南”之称,流传的谚语说:“从南京到北京,都比不上浚县城。”可见明朝时浚县山下平畴千里“参差十万人家”的富庶面貌。诗人了解历史,不由得感慨:亘古长流的滔滔黄河虽然在宋代已经改道,却给黎阳留下肥沃的土地,这大自然的馈赠,是需要几世几年的修行才会降临的福祉。风湍沙势,沃野千年,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和悠远的怀古之情。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读《登大伾山诗》的颔联两句,读者不禁要和诗人一起神与物游,思接千载了。

  颈联“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随着晨雾的消散,旭日的东升,诗人一行涉溪跨涧,继续兴致勃勃地登山。大伾山山势陡峭,巉岩遍布,可是也碧水潺湲。诗人看着清澈的溪水在层层叠叠的青石之间跳跃奔流,不禁觉得这好像一条巨龙盘亘在山腰,鳞光闪动,跃跃欲飞了呢。这时候,峰回路转,已经到了山顶。大伾山山顶开阔平坦,简直是佛祖布道的天然道场。更何况,大伾山东面有面东而坐俯瞰黄河古道的“镇河将军”大石佛,大石佛开凿于五代后赵时期,是中国北方最早最大的石佛,可以说整个青山,半是巍然佛像,山的绝顶,已然所谓“佛顶”。这时候,朝阳喷薄而出,霞光万道,沐浴着这神奇的山林,礼佛的虔诚神圣和江山壮丽的豪情油然升腾,在年轻的王守仁心头翻滚。古人读书,目的在于“修、齐、治、平”,致君尧舜,兼济天下,做一番丰功伟绩以便流传千古彪炳史册。作为年轻有为的新科进士,受君王厚爱和重托来为国之长城王越治丧 ,应该感到无尚荣耀。登高怀远,是中国古诗的永恒主题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传统思维。诗人们每逢登高,大多要怀乡思人,感念故国,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悲伤,更何况“秋,士悲也”,在这样一个冷落的时节,涌上诗人心头,诉诸诗人笔下的更多的是悲慨。尾联“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诗人已经登山绝顶,这时候他并没有翘首南望故乡,而翻滚的思绪,径直奔向了遥远的北京城。好像在那目之所及之处,五彩祥云笼罩的正是皇家宫阙,作为受命于天子而又不辱使命的钦差,他在这深秋季节,在这九霄高处,眷念的是国家重托,思索的更多的是深沉的历史。这两句诗,还充溢着诗人对人生、对仕途的信心与激情。“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前句讲,登上大伾山向北方遥望,似见五彩祥云正缭绕于皇宫之上,后一句则阐释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人生哲理。王守仁写作《登大伾山诗》时,正值气盛志满之时,眼前物,天外景,胸中意,无不诱发作者昂扬的斗志与饱满的政治激情。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猜你喜欢
巍楼耸立千仞壁,熊楚奇观此其一。
苍龙夭矫出一头,下瞰七泽乾坤浮。
平远献状呈几席,气势弹压东西州。
仲宣襟抱六合隘,生阅曹刘几成败。
当时徙倚落日边,岂计嘉名镇长在。
高谈犹想四座惊,好语意得由天成。
景升逝矣建安往,岂浊斯足清斯缨。
今朝我与群贤集,负景还能类前日。
斯楼者天台公,扬厉其谁会椽笔。
嗟今视昔后视今,君子思远而忧深。
运方济泰月在临,有如此水舟同心。
芳名起日炳若揭,老子婆娑众宾悦。
水减堤痕,秋生屐齿。瘦筇唤起登高意。翠烟微冷梦凄凉,黄花香晚人憔悴。
怀古风烟,悲秋情味。紫萸劝入旗亭醉。玉人相见说新愁,可怜又湿西风泪。
林下高眠起,相招得句时。开门流水入,静话鹭鸶知。
每许题成晚,多嫌雪阻期。西斋坐来久,风竹撼疏篱。

晨炊躬稼米,夜读世藏书。俯仰无多愧,心知死有馀。

云母空窗晓烟薄,香昏龙气凝辉阁。霏霏雾雨杏花天,
帘外春威著罗幕。曲栏伏槛金麒麟,沙苑芳郊连翠茵。
厩马何能啮芳草,路人不敢随流尘。

虎躯七尺腰十围,明光铁铠裼锦衣。铎槊攒刺捷若飞,手挟南蕃舶王归。

中军主帅正歌舞,玉带金鱼胙茅土。十年功高心独苦,犹自低眉趋幕府。

纵令东海不扬波,其若睢盱㧙挡何。一言不合文吏诃,无事抚髀思廉颇。

莫斩长矛作耕耒,男儿可老新都里。区区小酋那挂齿,须缚单于报天子。

蓟台万驷求空群,尚书尺一论旧勋。灞陵醉尉闻不闻,辕门大旗李将军。

画梁诗板暗流尘,水石鱼龙万句新。
谁识高僧最深意,慈航长护过江人。

螺尊重洗,鹧斑重炷,银海夜深欲冻。霓裳旧曲爱新翻,也不用、桓伊三弄。

鸟啼渐紧,鹊飞渐远,遮莫晓钟将动。人间花月纵多情,争抵似、琼台一梦。

衰发萧萧不满梳,头颅四十欲何如?风尘眯眼花医治,名利关心酒破除。

谈畏友朋焚麈尾,病休人吏掩蜗庐。虞翻骨体终难媚,高枕从他笑拙疏。

褐衣亲策对中宸,三道精求素业陈。履迹见穿期仕汉,璧瑕因指不留秦。

云迷江树归艎促,翼退天阍客梦新。好俟乡人再推上,决科优等继平津。

高门讵改辙,曲沼尚馀波。何言吹楼下,翻成薤露歌。

十年小隐在青山,喜有东湖屋数间。门外白云常在眼,此身浑似钓舟閒。

雅禊延之颂,元嘉十一年。临瞻天有象,镜彻海无边。

高远星垂极,清莹月印川。卦占爻九五,光满界三千。

云烂居辰后,河澄洗甲先。运枢功作帱,保鉴德如渊。

在上明明者,其流浩浩然。覆涵周庶汇,帝泽溥垓埏。

玉田有山曰小泉,泉鸣石罅流涓涓。寻幽那惜双足茧,约客携酒登山颠。

石笋玲珑竞奇秀,水花觱沸争洄漩。枕流便倚苔磴卧,烹茗欲借云腴煎。

朅来五载住河朔,巾车日苦风沙扑。何当眼底见清流,为我半生洗尘浊。

主人爱客呼醽醁,落日衔山欢不足。醉中枨触旧名心,三十男儿还刺促。

蒹葭漫漫秋风多,陂池水落枯苇柯。
青山断处落日下,欸乃一声渔子歌。
高秋鲈肥贱如土,换酒村场醉迷路。
夜深艇子舣前湾,依稀月照芦花浦。

握手仙台几度春,别来消息两无闻。酌高楼月偏怜我,咏入霜丛却忆君。

薇署绩光西汉传,衡门踪谢北山文。赤冈黄岭元同脉,莫惜新裁寄白云。

忧责重山岳,谁能为我檐。

十月山寒木叶稀,霜华未散古苔肥。药房深闭客何处,卧听空江老雁飞。

日昳未,法身清净绝方比。
乾坤遐迩尽东西,千山万山翠相倚。

潇洒疏离闲点缀。淡紫轻红,何必隋宫彩。黄蝶自来花自媚。

惜花情绪谁能会。

雨过苔青蛩语碎。新月旋生,怎撇清光睡。雁字砧声风拂桂。

伊人也与寒窗对。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