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高楼”,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蒹葭”,即芦荻(蒹,荻;葭,芦),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中“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诗人有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作结,融情于景:“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 ,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为唐人登临诗篇之佳作。
李生来岭南,自挟书一束。食箪寄萧寺,矻矻昼夜读。
馀子让头角,文作翻手速。小试不尽能,它日真可卜。
里中老仙伯,曾对玉堂宿。高节老弥厉,名盖斗南北。
掖垣我畏友,不爱万钟禄。卷藏一丘下,勋业所迫逐。
子归问道要,储作饥岁谷。富贵偶然耳,吾欲子金玉。
蔓草萦咸阳,云是阿房宫。雏凤复双飞,莫辨雌与雄。
山河既绸缪,宴处时从容。挟弹鸣金錽,垂杨骄青骢。
意气生豪族,芳尘散春风。努力拾新翘,无言恤飞蓬。
秉烛继白日,为欢无终穷。
晶轮不惹少商风,银汉无波一派通。博望仙槎容易度,何须乌鹊掠清空。
恁匆匆、槐花梦醒,天涯人又归去。飘零滋味尝都惯,说甚青衫迟暮。
须醉舞。便海样、黄金买得春回否。壮怀休诉。且醉卧花边,接䍦倒戴,把酒酹飞絮。
新词就,吩付雏鬟细谱。江南肠断狂铸。琵琶弹得花都怨,只有江云寒语。
君看取。看烟柳斜阳,尽是愁来处。归心正苦。把今夜樽前,一襟秋泪,飞作越溪雨。
连岁浮淮去为客,客里无禾郊无麦。盘飧岂欲待丰登,雨旸犹知望时若。
今年故乡旱暵多,我归无麦还无禾。潘君祷龙雨辄应,我闻两脚醉拍船舷歌。
嗟哉老夫本渔叟,绿蓑饱卧烟波久。中间出处亦偶然,丰歉于身果何有。
于今世途蜀道难,触眼仓廪连云端。倘得年丰租赋足官府,我虽愚者身能安。
潘君潘君藉尔力,稼有秋兮农有食。众因颂尔能感神,我亦重君无德色。
晓来目送南征鸿,因之为寄双诗筒。姓名到眼不相识,隔邻好问松溪翁。
蔓草枯杨断客魂,朅来烟寺阅朝昏。云霄不傍诸甥贵,涕泪难忘老母言。
短鬓萧疏临易水,长歌慷慨赋夷门。山头棠树花争发,杜宇声声万古冤。
灵机密运,日月旋流。四象推迁,一阳来复。化育之本,匝地普天。
草木昆虫,悉承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