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第一首诗相比,第二首诗写得更精炼一些,全诗仅十二句,集中表达了陶渊明厌倦仕途、依恋田园的思想感情。第二首诗是真实动人的述怀诗。诗人对做官不感兴趣,下决心要辞别官场。
“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做官有行役之劳,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尤其苦。所以陶渊明得出结论说:“自古叹行役”。然而,行役者究竟有些什么可叹的苦,陶渊明以往并无切身体验。可当他为桓玄当差,奔波于建康和江陵之间,不远千理,其间的艰难险阻可以说是“备尝之矣”,所以他感慨道:“我今始知之”。这里,言未尽意,诗人的心里是在说:行役当差的苦头我尝够了,谁还想迷恋仕途。
陶渊明厌倦仕途的另一个原因是,仕途多风险,吉凶难料。在诗人看来,做官是一种危险的事情,倒不如及早告别官场。为了表达这个意思,诗人并未直说,而是借景言情,引用典故达意。行役途中,面对山川荒野,诗人的心境是孤独而悲凉的,发出了“山川一何旷”的感叹。这不是对山川秀色的赞美,而是对山川旷野的畏惧。由于心情的关系,大自然在诗人的眼里也是可怕的。诗人借山川之险来陪衬仕途之险,意在说明仕途可畏,潜藏着祸福风云。何时为福,何时为祸,谁也不知,“巽坎难与期”。用“巽坎”来比喻仕途中的吉凶顺逆,是十分恰当的。“崩浪贴天响,长风无息时”。这是全诗的秀句,写出了诗人在行役途中对山川风物的真实感受。诗人的用词准确,而又很会夸张。他不说“巨浪”,而说“崩浪”。一个“崩”字,不仅有形象,而且有声音,绘声绘色。“聒”字准确地形容出巨浪咆哮时的杂乱之声。“崩”字形容声大,“聒”字形容声杂。诗人借自然景象来描绘官场内部的激烈斗争,像崩浪震天那样可怕。
宦游之人长年在外,离乡背井,这在感情上是一种痛苦。陶渊明也经历着这种痛苦,行役途中他格外思亲。“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这是陶渊明的心声,抒发了思亲的感情,悔恨自己不应该误入仕途,更不应该在仕途淹留。有了这悔恨之后,诗人便下定了决心,要罢官归田。这里,可以看见陶渊明的内心世界,他赞美园林,鄙弃官场。诗的结尾“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表面似乎是消极情绪的表露。其实,诗人并未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他是在思想痛苦的时候才这样写的,是一种愤慨之言。诗人正当壮年,大志未展,繁杂的公务消磨着他的年华,而且受着官场的牵制约束,俯仰由人,他想摆脱官场的牵制,回到园林,使自己的身心得到自由。诗人盼望有“纵心”的时刻,这不是要放纵自己,而是要做一个自由人。不贪富贵,纵心归田,按自己的意志去生活,这是陶渊明真实的思想。
吾生足忧患,未老头已白。鬓间垂素丝,揽镜聊一摘。
星星去虽欣,种种鲜还戚。颇愁日增多,尽拔复何益。
追思少年时,绿发光且泽。森然茂云松,岂谓少堪惜。
自从多病后,脱落露广额。蒲柳姿易衰,日与风霜迫。
萧萧不胜梳,扰扰仅盈搦。安能上指冠,常恐吹堕帻。
年来涉艰虞,更复非夙昔。奔驰动万里,漂泊继三谪。
从横蹈危机,侈哆困烦啧。交游莫援手,仇怨惟下石。
素标宜满头,斑鬓未为逼。何年运河车,溯补泥丸宅。
华颠复变鬒,去作烟霞客。憔悴楚江滨,岁晚将何获。
叠鼓凝笳入禁中,似闻韶乐奏南风。通明殿敞秋云碧,阊阖楼开晓日红。
盛君江海士,直气轧霄峥。翻为诗书苦,焉知印绶荣?
度辽曾万里,走越更千城。便是来难得,乡关近慰情。
过横塘,艳魂花外吹香。试问卅六鸳鸯,若个梦成双。
自分莲心独苦,又澹烟疏雨,替作凄凉。只闹红一舸,而今甚处,闲了斜阳。
艳歌忽起,素波乍冷,残月昏黄。解佩归来,算只有、一重烟水,摇曳愁长。
泪珠揾也,等几时、还赋清湘。怕再过、那秋风江上,并刀未剪,已断柔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