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渔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如果人们都能领悟随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马上就要上阵杀敌,耳边听得战鼓声声,想到前进杀敌也是死,逃跑受到军法处置也是死,到那时,一样能放下顾虑,很好地休息一番。
松风亭:在广东省惠阳县东弥陀寺后山岭上。
尝:曾经。
寓居:暂居。
惠州:今广东惠阳县。
嘉祐(yòu)寺:故址在白鹤峰以东,明代改建城隍庙。
纵(zòng)步:放开脚步走。
就:靠近。
止息:停下来休息。
宇:屋檐。
木末:树梢。
意谓:心里说,文中有“心想”之意。
由是:因此。
虽:即使。
兵阵:两军对阵交锋。
死敌:死于敌手。
死法:死于军法。
恁(nèn)么时:这时候。
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
文章题目标明“记游”,本可记述游历经过和松风亭的由来及四周的景物。但苏轼非为叙事,而是明理。从“意谓如何得到”,悟出世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的道理。这种即时放下,随遇而安,“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的旷达态度,正是苏轼从自己丰富的人生磨砺中,触动外物,偶然得之的。一件本来令人沮丧的遭遇,换个角度想,豁然开朗,“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这种思考方式,在后来贬谪过程中不断从苏轼笔下表现出来,这既是苏轼对自己生活困境的一种积极反抗——以乐处哀,又是苏轼在具体现实中始终不堕其精神品格、自我提升到一种旷远开阔境地的呈示。
文章读来有味,是因为作者写出了他由“思欲就亭止息”到悟出“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后的自得心情。这自得既表现在他对作出决定后“是心”“忽得解脱”的描述,又表现在他对“若人悟此”当有之事的想像。其实,他的自得,实是对随遇而安人生态度的肯定。小品仅记作者生活中的一点感受,并不追求情节的完整和事理的严密,思之所至,笔亦随之。又出语平淡、通俗却意味深永,能真实再现作者为人坦诚、天真、达观、有趣的一面。
文中写苏轼思绪变化过程,跌宕起伏,顿挫有致。深刻的道理能用家常话说出,真率亲切。其间几处宋时口语的运用,更能收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章悖为相,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州)。十月,苏轼到达惠州,居住在嘉祐寺,游览松风亭时作此文。
国典崇常祀,名山仰岱宗。圣王钦所遣,使者肃惟恭。
礼自唐虞秩,神知造化钟。天门开巀嵲,日观上巃嵷。
零雨行清道,浮云起荡胸。宿斋分鹤帐,朝飨发鲸钟。
吹溢安歌进,灵来卫仗从。御香分晻霭,佩玉响瑽瑢。
美荐怀椒糈,精诚奠璧琮。东流瞻巨海,列镇到诸峰。
瀛岛遥相望,仙人或此逢。岳祇调虎豹,水怪帖鱼龙。
星坠祠光白,烟涵瑞气浓。振衣临浚壑,飞盖拂长松。
庶物消馀沴,洪河复故踪。年祥报齐鲁,地宝出雷澭。
嘉泽群方洽,明时百职供。回车宜访问,弭节可从容。
世祚祈千亿,元功赞九重。禁庭归福处,有待颂东封。
才华已为情锁损。那堪又被多情困。珠玉女儿喉。新词懒入眸。
清愁销不得。梦入莲花国。方信断肠痴。断肠天不知。
虎头岩,牛口谷,山农斤斧入林木。取材为炭充官屋,命与豺虎争反覆。
里胥坐门催军粟,箕敛斗会麦千斛,鸠声未已索食肉。
终岁许许,不宁邦族,入门手足成皲瘃。皲瘃不足惜,担负入县,诘旦归来庤刍菽。
老者谷死少者哭,为问哭者何所欲?愿地勿生山,山勿生木,不然宁葬豺虎腹。
羡彼鳏寡与孤独,一身委壑,心无系属。
显慈鼻祖,诺庵法兄。机如电掣,辩似河倾。无心相撞著,分外得人憎。
彼此不堪为种草,先师之道转竛竮。
客心惊岁暮,不奈送愁频。茅屋夜来雪,梅花江上春。
驱车断行旅,闭户有高人。奚待扁舟兴,风期暗与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