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反映贵族女子伤春情态的小调。运用正面描写、反面衬托的手法,着意刻划出一颗孤寂的心。
上片首句写人,“髻子伤春慵更梳”似是述事,其实却是极重要的一句心态描写:闺中女子被满怀春愁折磨得无情无绪,只随意地挽起发髻懒得精心着意去梳理。接下来两句是写景,前句“晚风庭院落梅初”中的“初”字用得极工巧,它使得写景之中又点出了季节时间:习习晚风吹入庭院,正是春寒料峭经冬的寒梅已由盛开到飘零之时。春愁本就撩人,何况又见花落!后句“淡云来往月疏疏”写淡淡的浮云在空中飘来飘去,天边的月亮也显得朦胧遥远。以“疏疏”状月,除了给月儿加上月色朦胧、月光疏冷之外,仿佛那还是一弯残月,它与“淡云”、“晚风”、“落梅”前后相衬,构成了幽静中散发着凄清的景象,完全和首句渲染的心境相吻合。上片运用了由人及物、由近及远、情景相因的写法,深刻生动。
下片通过富贵华侈生活的描写,含蓄地反衬伤春女子内心的凄楚。前两句写室内陈设极尽华美“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镶嵌着美玉的鸭形熏炉中,还闲置着珍贵的龙脑香,懒得去点燃熏香;织有朱红的樱桃花色的、覆盖如斗形的小帐低垂,上面装饰着五色纷披的丝穗。这里主要写室内的静物,但也有心情的透露,如“玉鸭熏炉闲瑞脑”中的一个“闲”字,不就闪现出女主人公因愁苦无绪,连心爱的龙脑香味也懒得闻嗅了吗!结尾是一个问句“通犀还解避寒无”,句中的“通犀”指能避寒气的犀角,名“辟寒犀”,据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开元二年冬,交趾国进犀一株,色黄如金。使者请以金盘置于殿中,温然有暖气袭人”,该句意思是说:试问这只金灿灿的辟寒犀角,现在还会不会再把温暖宜人的气味释放出来?句中“还解”的一个“还”字点出了这样的内容:往昔之时,这只犀角曾尽心尽意地为男女主人布温驱寒;而今伊人远去,天各一方,犀角有情也应感伤,你到底还知道抑或忘记了为孤独的女主人避寒的使命呢?词人假借向犀角的设问,进一步刻划词中人触物伤情多愁善感的性格,也使句意曲折婉转、摇曳生姿,好似在微波细纹的水面上,又激打起一圈向周边渐渐扩展的涟漪。
该篇在写作技巧上的特点,值得加以强调的当推:炼字维妙,不着雕痕;未画愁容,愁态毕现。
孙侯腹载天下书,崔嵬岂啻重百车。伏羲以来可悉数,孰若自作何有馀。
更能议论恣倾倒,万里一泻昆崙渠。谁为胸中斡太极,元气浩浩随卷舒。
昔来谏官对天子,何秽不欲亲芟锄。不容乃独见磊落,出走并海飘长裾。
孙侯风节何所似?雪洗八荒看太虚。亲如国忠眼不顾,旧若张禹手所除。
归来已绝褒贬笔,进用只调敖仓储。合持《诗》《书》《白虎论》,更护日月金华居。
万世根深固社稷,百年旧叟休田闾。素识孤生爱茅屋,久将老母求山砠。
秋归愿事九江获,夜出未倦安丰渔。孔明苟欲性命遂,孟子岂病王公疏。
尘埃未得见此乐,太息一付西江鱼。
一入招提境,浑忘尘世踪。昙花飞扑马,法雨洒降龙。
台殿丹青古,林峦紫翠重。香朝常供佛,齐午不鸣钟。
梅蕊晴薰雪,葭灰暖逼冬。追陪人杂遝,语笑气从容。
鹿女衔花献,山僧煮茗供。静中闻一鸟,幽处见双松。
览胜贪如画,谈玄悟彼宗。题诗纪良会,红日转西峰。
仲春多清和,喜逢新雨后。驾言出行游,徘徊顾我囿。
缟李被素锦,夭桃著丹绣。交交仓庚鸣,青青垄麦秀。
谷晨亮可欢,客怀难为候。理来物非昔,感往情如旧。
空怀淇颍心,徒羡松乔寿。此志未云就,俯仰终宇宙。
焉得鲁阳戈,勿使曦娥骤。神仙非力求,富贵自天授。
不如秉烛游,聊以慰昏昼。
近海炎云变,经秋林壑移。炉烟轻欲灭,园木重能垂。
凉气添深竹,流波瀰漫池。閒情各为默,端坐待成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