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

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粘地絮。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桃溪奔流不肯从容留住,秋天的莲藕一断就没有连接之处。回想当时互相等候在赤阑桥,今天独自一人徘徊在黄叶盖地的荒路。
烟雾笼罩着排列耸立的山岫,青苍点点无法指数,归雁背着夕阳,红霞满天,时正欲暮。人生好象随风飘入江天的白云,离别的情绪好比雨后粘满地面的花絮。
注释
玉楼春:词牌名。词谱谓五代后蜀顾夐词起句有“月照玉楼春漏促”、“柳映玉楼春欲晚”句;欧阳炯起句有“日照玉楼花似锦”、“春早玉楼烟雨夜”句,因取以调名(或加字令)亦称《木兰花》、《春晓曲》、《西湖曲》、《惜春容》、《归朝欢令》、《呈纤手》、《归风便》、《东邻妙》、《梦乡亲》、《续渔歌》等。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三仄韵,一韵到底。
桃溪:虽说在宜兴有这地名,这里不作地名用。周济《宋四家词选》所谓“只赋天台事,态浓意远”是也。刘晨阮肇天台山故事,本云山上有桃树,山下有一大溪,见《幽明录》、《续齐谐记》。韩愈《梨花发赠刘师命》:“桃溪惆怅不能过。”魏承班《黄钟乐》词:“遥想玉人情事远,音容浑似隔桃溪。”用法均相同。
秋藕绝来无续处:“秋藕”与“桃溪”,约略相对,不必工稳。俗语所谓“藕断丝连”,这里说藕断而丝不连。
赤阑桥:这里似不作地名用。顾况《题叶道士山房》:“水边垂柳赤栏桥。”温庭筠《杨柳枝》词:“一渠春水赤栏桥。”韩偓《重过李氏园亭有怀》:“往年同在弯桥上,见倚朱栏咏柳绵,今日独来春径里,更无人迹有苔钱。”诗虽把“朱栏”“弯桥”分开,而本词这两句正与诗意相合,不仅关合字面。黄叶路点名秋景,赤阑桥未言杨柳,是春景却不说破。
列岫:陈元龙注引《文选》“窗中列远岫”,乃谢眺《郡内高斋闲望》诗。全篇细腻,这里宕开,远景如画,亦对偶,却为流水句法。类似这两句意境的,唐人诗中多有,如刘长卿、李商隐、马戴、温庭筠。李商隐《与赵氏昆季燕集》“虹收青嶂雨,鸟没夕阳天”,与此更相近。
情似雨馀粘地絮:晏几道《玉楼春》词:“便教春思乱如云,莫管世情轻似絮。”本词上句意略异,取譬同,下句所比亦同,而意却相反,疑周词从晏句变化。

赏析

  此词以一个仙凡恋爱的故事起头,写词人与情人分别之后,旧地重游而引起的怅惘之情。整首词通篇对偶,凝重而流丽,情深而意长。

  首句“桃溪”用东汉刘、阮遇仙之事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于桃溪边遇二女子,姿容甚美,遂相慕悦,留居半年,怀乡思归,女遂相送,指示还路。及归家,子孙已历七世。后重访天台,不复见二女。唐人诗文中常用遇仙、会真暗寓艳遇。“桃溪不作从容住”,暗示词人曾有过一段刘阮入天台式的爱情遇合,但却没有从容地长久居留,很快就分别了。这是对当时轻别意中人的情事的追忆,口吻中含有追悔意味,不过用笔较轻。用“桃溪”典,还隐含“前度刘郎今又来”之意,切合旧地重寻的情事。

  第二句用了一个譬喻,暗示“桃溪”一别,彼此的关系就此断绝,正象秋藕(谐“偶”)断后,再也不能重新连接一起了,语调中充满沉重的惋惜悔恨情绪和欲重续旧情而不得的遗憾。人们常用藕断丝连譬喻旧情之难忘,这里反其语而用其意,便显得意新语奇,不落俗套。以下两句,侧重概括叙事,揭出离合之迹,遥启下文。

  “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三四两句,分承“桃溪”相遇与“绝来无续”,以“当时相候”与“今日独寻”情景作鲜明对比。赤阑桥与黄叶路,是同地而异称。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引顾况、温庭筠、韩偓等人诗词,说明赤阑桥常与杨柳、春水相连,指出此词“黄叶路明点秋景,赤阑桥未言杨柳,是春景却不说破。”同样,前两句“桃溪”、“秋藕”也是一暗一明,分点春、秋。三四正与一二密合相应,以不同的时令物色,渲染欢会的喜悦与隔绝的悲伤。朱漆栏杆的小桥,以它明丽温暖的色调,烘托往日情人相候时的温馨旖旎和浓情蜜意;而铺满黄叶的小路,则以其萧瑟凄清的色调渲染了今日独寻时的寂寞悲凉。由于是“独寻黄叶路”的情况下回忆过去,“当时相候赤阑桥”的情景便分外值得珍重流连,而“今日独寻黄叶路”的情景也因美好过去的对照而愈觉孤孑难堪。今昔之间,不仅因相互对照而更见悲喜,而且因相互交融渗透而使感情内涵更加复杂。既然“人如风后入江云”,则所谓“独寻”,实不过旧地重游,记忆中追寻往日的缱绻温柔,孤寂中重温久已失落的欢爱而已,但毕竟寂寞怅惆中还有温馨明丽的记忆,还能有心灵的一时慰藉。今昔对比,多言物是人非,这一联却特用物非人杳之意,也显得新颖耐味。“赤阑桥”与“黄叶路”这一对诗歌意象,内涵已经远远越出时令、物色的范围,而成为一种象征。

  换头“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两句,转笔宕开写景:这是一个晴朗的深秋的傍晚。烟霭缭绕中,远处排立着无数青翠的山峦。夕阳的余辉,照映空中飞雁的背上,反射出一抹就要黯淡下去的红色。两句分别化用谢朓诗句“窗中列远岫”与温庭筠诗句“鸦背夕阳多”,但比原句更富远神。它的妙处,主要不景物描写刻画的工丽,也不景物本身有什么象征涵义;而于情与景之间,存着一种若有若无、若即若离的联系,使人读来别具难以言传的感受。那无数并列不语的青嶂,与“独寻”者默默相对,更显出了环境的空旷与自身的孤孑;而雁背的一抹残红,固然显示了晚景的绚丽,可它很快就要黯淡下去,消逝一片暮霭之中了。

  结拍“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粘地絮。”两句,收转抒情。随风飘散没入江中的云彩,不但形象地显示了当日的情人倏然而逝、飘然而没、杳然无踪的情景,而且令人想见其轻灵缥缈的身姿风貌。雨过后粘着地面的柳絮,则形象地表现了主人公感情的牢固胶着,还将那欲摆脱而不能的苦恼与纷乱心情也和盘托出。这两个比喻,都不属那种即景取譬、自然天成的类型。而是刻意搜求、力求创新的结果。但由于它们生动贴切地表达了词人的感情,读来便只觉其沉厚有力,而不感到它的雕琢刻画之迹。“情似雨馀粘地絮”,是词眼,全词所抒写的,正是这种执着胶固、无法解脱的痴顽之情。

  此词纯用对句,从而创造了一种与内容相适应的凝重风格。整首词于排偶中,仍具动荡的笔墨,凝重之外而兼流丽风姿。《白雨斋词话》评此词云:“美成词有似拙实工春,如玉楼春结句云:”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粘地絮。“上言人不能留,下言情不能已。呆作两臂,别饶姿态,都不病其板,不病其纤,此中消息难言。”以这段话评价此词的工巧深沉和灵活轻捷,应该是精当的。

创作背景

  词是周邦彦元祐四年(1089)自庐州府教授离任时所作。词人将别桃溪,回想起从前的旖旎生活,内心无限惆怅,颇是难舍。
周邦彦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猜你喜欢
试吏才未申,食贫同古人。
何以赠行色,一酌湖上春。
碧昏朝合雾,丹卷暝韬霞。结叶繁云色,凝琼遍雪华。
光楼皎若粉,映幕集疑沙。泛柳飞飞絮,妆梅片片花。
照璧台圆月,飘珠箔穿露。瑶洁短长阶,玉丛高下树。
映桐珪累白,萦峰莲抱素。断续气将沉,徘徊岁云暮。
怀珍愧隐德,表瑞伫丰年。蕊间飞禁苑,鹤处舞伊川。
傥咏幽兰曲,同欢黄竹篇。

枕上红尘白昼深,眼开欲得息劳心。灯花暗入僧床冷,山阁冯江万木林。

八年经再黜,直道自间关。名不随官贬,家因赴谪还。

中原迎紫气,汝颍狎青山。天意高难问,何时有赐环。

白虹细细三千尺,兰苕叶叶垂青碧。百草诸芳不敢吹,惟有湘洲杜若与之齐。

浴蛟饮鹿无不可,漱齿洗耳随君宜。

一雨稻畦春水足,苦遭鸣蝈故相喧。
不妨信马东城路,行看林花落古原。

泰华恒衡列四方,崧高维岳在中央。降神自昔生申甫,代祀于今轶汉唐。

羽士祝釐遵典礼,鸿儒染翰作文章。遥怜蕙帐归来鹤,长向山中护草堂。

空翠亭前露草繁,自栽兰芷杂芳荪。猿窥涧底风枝动,莺踏花间水影翻。

早就山林成独往,晚从桃李学无言。国香只合依泉石,种向人间恐碍门。

清晓莺啼红树。又一双飞去。日高花气扑人来,独自价、伤春无绪。
别后暗宽金缕。倩谁传语。一春不忍上高楼,为怕见、分携处。

太白溪边思会遇,九华峰下共登临。高楼一别江南醉,几岁同为塞北吟。

漳浦旧怀多感慨,建安遗响未销沈。言虽穷苦君能听,试写孤音入夜琴。

坐拥双旌甫浚郊,总戎曾未属鞭櫜。
千金寡妙方移疾,二府交修取惮劳。
处世机牙都不竸,攝生權柄急须操。
他时病起君恩报,始信林泉属我曹。

等閒成小集,危眺豁幽情。四面画图出,一襟天地清。

晚云山晻霭,夜月海空明。自有兹楼景,输君第一评。

师门同学,询平生良友。闽海将军乱离后。到西泠桥畔,买醉垆头,人濯濯、彷佛月中春柳。

清才天付与,旅馆残灯,击钵催诗八叉手。更擅郭熙山,一箑相贻,写眼底、丹枫乌桕。

便送我、兰舟向淮阴,正茸帽风吹,黯然重九。

桐君未可见,溪水自潺湲。帆挂浮云外,舟行乱石间。

画眉啼不住,白鹭立言闲。独把盈尊酒,临流看暮山。

以手策起眉毛,千圣从来不识。一会灵山俨然,说甚今朝昨日。

少年几载住西湖,双桨芙蓉兴不孤。乐水未如苏白智,入林曾与阮嵇俱。

笋香远透千竿竹,饭熟偏甘一味蔬。自落尘埃过五十,清游以外总模糊。

落日照湖水,残杯催别离。
常年分手处,寒柳半无枝。
才老宦方达,时清贫正宜。
君当谢南亩,休与白云期。
鹊绕瞻阶树,鸡栖入省台。
蒙烟仙署合,悬月琐闱开。
伏枕南天远,听笳北地哀。
潘生应发变,司马倍肠回。
为木同先伐,积薪异后来。
无言秋夜永,申旦自徘徊。
霏戏点点胭脂雨,唾碧溅溅罨画溪。
送客归来问山馆,一声啼鸟日平西。
杜羔念母心最苦,岂意一朝逢泽潞。
母惊儿貌似乃翁,儿抱母啼泪如雨。
五十孺慕朱寿昌,刺血写经毛发苍。
间关同州晚相见,迎侍亲舆归故乡。
人生百年一弹指,母恩未报情曷已。
团圞尊前舞彩衣,大胜世间朱与紫。
子行万里涉风沙,誓不见母不还家。
儿今发落母应老,道旁看者还咨嗟。
临川孟氏号雍睦,家世来此澶渊族。
婆娑老慕紫荆花,料想春风依旧绿。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