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铿诗集中较好的诗篇往往都是写江上景色的,这是他喜爱写、也是写得较为成功的题材。本诗写的是岁暮送一位姓傅的朋友到湘州(今长沙市)去的情景。
首二句“苍落岁欲晚,辛苦客方行”,是说天气寒冷岁月已晚,傅郎却不辞劳苦出发远行。
次二句“大江静犹浪,扁舟独且征”,是说长江在平静的时候仍有风浪,而傅郎偏偏在这岁暮时分驾一叶偏舟孤单单地走了。这四句表现诗人对傅郎孤帆远去的深切关心。诗人勾勒描绘出江上风波险恶而眼下又暮色苍茫的景象,虽未正面写情,而爱护之情如见。
“棠枯绛叶尽”以下四句,按照张玉谷的说法是诗人想象傅郎舟行所见,我们认为此说可取。这四句写的是寒江夜景。诗人不仅写棠及芦苇的情状以表明风力凛烈,而且更用“戍人寒不望,沙禽迥未惊”极写冬夜之寒。由于寒冷,守望的士兵已经不出来瞭望。“沙禽迥未惊”一句,通常人们理解为沙洲上的鸟离行船很远,因此不惊动。那么,诗人写这样一个细节到底要表达什么呢?这里可以作两方面的理解: 一是表明行舟路途上的荒凉和孤寂,二是点明景色严寒。
苏东坡曾有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的词,末二句写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似乎可以移为此句注脚。诗中写寒夜沙洲的禽鸟未被惊动,正是要写出寒江孤舟行旅的寂寞、荒凉和阴冷,仍然与前一句一样是写其寒苦。末二句是说湘水各处深浅不同,傅郎此去可以亲自践历。君行我仍滞留于此,空添思归悲伤情绪而已。此处,湘波的深浅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的是傅郎此去的亲历,兼有对他行旅的关切; 虚写则是随着注目于客行湘水的波浪激起自己思想情绪的风涛,湘水的深浅也是诗人思归程度的高低,它只在诗人内心深处回流激荡,真是思归人苦只自知了。
本诗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构思的多角度转换。起四句是从诗人眼中景写出,中间“棠枯绛叶尽”四句是想象对方客行中的所见,最后结句又转为写自己的身边之事。通过视角的转换,正可把诗人浮想联翩的因送友而思归的情思委婉曲折地表露出来。此外,写景的着眼点在渲染氛围,并非为写景而写景。写冬夜舟行孤寂与寒苦,其结穴仍在写主人公的苦苦思归之情上。
芦挥麈尾话清秋,柳弄腰支舞绿洲。引得江风颠入骨,戏抛波浪过于楼。
十程拟作一程快,一日翻成十日留。未到大江愁未到,大江到了更添愁。
游子一去家,十年愁不见。愁如汾水东,不到吴江岸。
异地各荣衰,何繇共言宴。忽睹子纲书,欣然一称善。
知交尽四海,岂必无英彦。贵此金石情,出处同一贯。
太行冰雪积,沙塞飞蓬转。何能久不老,坐看人间换。
惟有方寸心,不与玄鬒变。
是谁家、本师绝艺,檀槽搯得如许。半弯逻逤无情物,惹我伤今吊古。
君何苦。君不见、青衫已是人迟暮。江东烟树。纵不听琵琶,也应难觅,珠泪曾乾处。
凄然也,恰似秋宵掩泣。灯前一队儿女。忽然凉瓦飒然飞,千岁老狐人语。
浑无据。君不见、澄心结绮皆尘土。两家后主。为一两三声,也曾听得,撇却家山去。
扪萝直上最高头,万里苍茫生客愁。白露衣袍千嶂夕,紫微环佩七陵秋。
月明远塞知胡遁,风急长杨恐帝游。天末彩云如有意,至今常傍翠华流。
雪俟春来至,寒依腊在生。颇疑阳气软,转令客心惊。
狂吹无晓夜,弥月滞阴成。薄暮飞玄雾,深宵散玉霙。
斜飞穿瓦入,横洒拂窗鸣。拂窗仍拂耳,穿瓦更穿情。
冷韵多哀响,凄音尽苦声。谁念悲歌者,微光傍短檠。
无衣供卒岁,敝缊抱孤贞。所恃盈腔热,且同霜漏清。
水落平沙潮下渚。瑟瑟芦花飞白雨。江南秋好芦长征,塞天霜冷携新侣。
渐逵联素羽。榆关朝发看无数。下江皋,斜斜整整,烟月满湘浦。
落日况当人逆旅。草帛书成思寄语。听到凄声不忍闻,谁家夜静调冰柱。
天涯悲岁暮。故乡望断云迷树。叹嗷嗷,留心缯缴,空为稻粱苦。
山下韭苗今几畦,故人日夕过幽栖。霜刀差差剪不尽,翠绶若若青还齐。
春风卫八堂上燕,夜雨杜陵灯前题。尊中有酒为君酌,明日别怀东复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