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其他诗人写精卫的诗歌,本诗视角新颖,不是对精卫本身进行评价,而是就其填海这一行为做理性思考,其中有对精卫因为填海而奔波劳累、伤痕累累的同情,又有对精卫填海这一伤及无辜、毁坏草木的行为提出质疑,同时流露出作者无限悲悯的博大情怀。
诗歌首句“精卫谁教尔填海”,表面看是提问,实则是质疑,明知故问,因为谁都知道精卫填海是为了复仇,报“溺亡”之仇。但这一问,更能引起读者对填海这一行为的思考。接下来,作者就围绕着“填海”为读者呈现四幅画面:
第一幅:“海边石子青磊磊”。这是实景描绘,海边,石子堆积如山。这是精卫填海的凭借,石子之多,足见精卫填海的决心。
第二幅:“海中鱼龙何所为”。这是虚景假设,写填海后果。海被填平后,海中鱼龙如涸辙之鲋般陷入困境,无处求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因一己之私仇而可能殃及无辜的鱼龙,作者明知故问的缘由逐渐显现。
第三幅:“山中草木无全枝”。先来一句过渡。第五句“口穿岂为空衔石”照应第二句“海边石子青磊磊”,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作者的视角从海边转向山上,然后又是一幅实景描绘,再写填海后果,山中的草木七零八落。填海殃及的不仅是鱼龙,还有山中草木!作者明知故问的缘由进一步显现。
第四幅:“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这幅图景是虚实结合,再写填海后果。虚写精卫因填海而奔波劳累、遍体鳞伤。“朝”“暮”多为想象,互文见义,但虚中有实,突出精卫奔波劳累;“口穿”“羽折“”堕水”为实写之词,实中有虚,写精卫的遍体鳞伤。对精卫填海的行为,作者是理解的,毕竟大海是造成悲剧的元凶;对精卫填海时所遭受的苦痛,作者是饱含悲悯之情的,毕竟精卫有仇报仇的血性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这四幅画面,写填海后果,也是作者悲悯之情的蓄积过程,从伤及无辜到自伤,填海的伤害达到极点,诗人的悲悯之情也达到了极点。
佳月妒纤云,微和扇东风。聊持一杯渌,共此千灯红。
吾宗延阁英,圣学与天通。且最治郡课,遂收活国功。
人间八月秋霜严,芙蓉溪上春酣酣。二南变后鲁叟笔,七国战处邹轲谈。
人间二月春光好,溪上芙蓉迹如扫。周家盛处伯夷枯,汉室隆时贾生老。
小儿造化谁能穷,几回枯蘖还芳丛。只因人老不复少,有酒且发衰颜红。
城头乌夜啼,还过上林栖。上林高树多好枝,归飞哑哑东复西。
起看江月沈江底,使君远游中夜起。软红陌上踏青阳,快马犹龙车似水。
乌夜啼,啼送君。驱车出门风欲薰,东方日出如车轮。
布被尖寒入梦频,风高雨烈扫浮尘。知君雅抱怜才意,一领绨袍共故人。
拌米为丸腻比脂,祀神祭祖两相宜。初来新妇宜男相,一粒投炉卜已知。
天台有一士,独抱男子肠。立朝五六年,敛退藏锋芒。
人皆疑其圆,我独疑其方。一朝解牙牌,上疏辞君王。
问之何因尔,耻对妾妇妆。牙牌一飘瓦,碎尽何足伤。
白璧苟微瑕,此恨千古长。我闻定轩翁,古道恒自将。
见子慷慨归,喜极当欲狂。春风扇微和,天台花正香。
请君陟其巅,挹彼武夷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