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日作。城南有坡,土色如丹,其下有堤,壅邞淇水入城。
东武城南,新堤固、涟漪初溢。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觅。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
官里事,何时毕。风雨外,无多日。相将泛曲水,满城争出。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这首词的题目交代了作词的地点、时间,叙写的中心——“会流杯亭”,以及与此相关的城南引水入城工程。上片写雨后暮春景物,并抒写了惜春的意绪。开头三句从城南引水入城工程写起:东武城南筑就新堤,郑淇河水开始充盈。其所以由此落笔,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曲水”的水源,对下片来说,真可谓伏脉千里。以下详写暮春景物,先写雨后山冈上花木零落的景象:一场小雨过后,在那浓密的树林中和苍翠的山冈上,红花绿叶,堆积满地。透过字面,仿佛有词人轻微的叹息。以“卧”、“堆”两个动词形容花叶遍地狼藉的状态,以“红”、“碧”两个表示色彩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借指花、叶,都显得十分形象和精炼。再写“枝上残花”荡然无存,于是向江边追寻春天的踪迹:试问未来还有多少春光?算来不过三分之一。这就是寻春所获得的一个既令人失望又使人略感安慰的结果。因此,词人在描写暮春景物时,也由隐而显地表现了他惜春的心情。
下片写曲水流杯的现场盛况以及对当年兰亭陈迹的感慨。换头“官里事”四句,词人感叹官衙事务纷繁,自然界又多风雨,轻闲而明丽的日子竟没有多少。这是一笔衬托,说明聚会流杯亭是很难得的。以下“相将泛曲水”两句,正面写曲水流杯的现场盛况:上巳日与同僚相约聚会于流杯亭,开展曲水流杯的活动,全城百姓都争着前来观光。“相将”句明点词序“会流杯亭”,转到对全词中心内容的叙写,但用墨极其简炼,妙处全在从闲处铺垫以及从侧面烘托。与暮春自然景物相比,“泛曲水”是一道特异的风景线,它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春光大减所造成的缺憾,所以上片所写未尝不是一种绝好的铺垫。“满城争出”句,由充当热心观众的全城百姓渲染出曲水流觞现场的盛况。一个“满”字和一个“争”字,更令人想见万人空巷的热闹情景,以及词人作为州郡长官与民同乐的惬意和自得。另一层烘托则是由眼前景、事所引发的对历史的联想:“君不见兰亭修楔事,当时座上皆豪逸。”显然,兰亭修禊与曲水流杯,当日主盟其事并作序的王羲之与词人自己,众名士(“豪逸”)与众同僚,一一对应,其衬托和比喻之意清晰可见。结尾两句紧承上文,对史事感慨系之:到如今只有长竹布满故地的山岭,而昔日盛事已成陈迹,再也无从寻觅了。这不仅是发思古之幽情,怀古主要是为了慨今,因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兰亭集序》),其真正用意即在于此。它所蕴蓄的是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感,是带有人生哲理意义的。
这年十二月,苏轼离开密州任所时,还满怀深情地写下了一首《别东武流杯》诗,可见上巳雅集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满江红·东武会流杯亭》词当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自从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与众名士兰亭修禊之后,传统的节日上巳日便成了一个富有诗意的日子,这对于苏轼这样的士大夫文人尤其具有诱惑力。熙宁九年三月上巳日,苏轼在密州城南流觞曲水时,忆及兰亭盛会,因作此词。
文章得失寸心知,千古朱弦属子期。爱杀溪南辛老子,相从何止十年迟。
日者誇八字,不绝而生生。未知了尽处,六合安能绳。
多寿人多辱,多寿人多憎。尼侨人欲杀,远大何足徵。
不如生我心,生生合天灵。即是无穷门,何必求广成。
搔首风尘双短鬓,侧身天地一儒冠。中原人物思王猛,江左功名愧谢安。
苜蓿秋高戎马健,江湖日短白鸥寒。金尊渌酒无钱共,安得愁中却暂欢。
草枯霜白泣原鸰,五十三年老弟兄。风雨对床缘未了,荆花重合在来生。
颲风吹散阴天雾,十里横塘开石路。云是当年捍海堤,黄土茫茫海眼涸。
堤上人家学种桑,老翁不识灵胥怒。发鸠怨鸟暂得伸,草没鲛宫烽火树。
麻姑笑语王方平,水浅蓬莱复一度。人间海陆亦易迁,天地鸿濛我适晤。
忆我为儿时,家塾在堂隅。日昳读书罢,归时慈母娱。
八岁就外傅,《鲁论》初咿唔。九岁五经毕,文义颇不疏。
十岁读《礼经》,古句忘崎岖。十一背慈训,茕茕失母乌。
十二出门游,奔走能跨驴。是时从大人,来往神愉愉。
大人授《孝经》,命儿自写书。儿写书不成,满纸如墨猪。
左右反覆视,心气惨不舒。低头清泪落,仰头但嗟吁。
大人顾谓儿,儿心一何愚。写书非大难,儿心姑徐徐。
心定手不误,尔盍仰视予。侵晨执笔写,写成日裁晡。
儿乃破涕笑,喜笑东西趋。取书呼儿来,此书义当摅。
读书读其义,此书学根株。儿默听此教,跪受当前除。
朝夕执书读,爱重同球图。读罢藏之笥,亵见惧点污。
儿今又写书,写书忽痛呼。儿有六岁儿,儿已十年孤。
昔时一卷书,岁时常宝储。今日写此帙,吞声泪沾裾。
昔写今亦写,今日迥自殊。昔泣今亦泣,两泣不相如。
昔写虽丑恶,嬉戏称凤雏。今写好似昔,谁与正瑕瑜。
昔泣实恃爱,貌郁神不痡。今泣复何益,泪眼空为枯。
哀哉一卷书,写罢还踟蹰。儿亦呼其儿,学不在五车。
但求孝悌性,敬爱理不虚。亦不在荣达,名誉播九区。
但求守吾身,战战保发肤。儿有弱小甥,神采清且都。
七岁痛陟岵,似续守门闾。此书大义在,此诗非烦纡。
儿复呼其儿,试诵与尔姑。尔姑闻此诗,哀痛犹茹茶。
尔内外兄弟,敬谨相友于。立身与显亲,毋苦不肖吾。
绿绮无劳奏凤凰,青团何用绣鸳鸯。寄君尺素兼双杏,薄倖阿欢自忖量。
鸳馆单栖,被池一榻怜春浅。凄凉听雨总无眠,咽水更虬转。
两字相思画惯。意绵绵、挨宵望旦。去时风月,似铁多年,冰蚕曾见。
四角平铺,贴胸拥背今嫌短。重重锦烂是天涯,梦隔床头远。
怀里余香未散。剩啁啾、罗浮浸眼。向空斜抱,细数归期,绮罗庭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