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十二首·其五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回想我少年时期,没有快乐的事,心情也是欢快的。
胸怀壮志超四海,展翅高飞思远去。
随着年岁的衰老,这种少壮时的豪气已经逐渐消逝了。
遇到欢乐的事不再欢乐,常常心中有许多忧虑
气力在渐渐减退,我身已感一日不如一日。
自然运转变化像《庄子》中的“壑舟”一样,即使想办法要留住它,也片刻留不住。
不知我未来还有多少时光,也不知何处是我的归宿。
古人珍惜每一寸光阴,想到自己一生虚度了大半岁月心中惊惧。
注释
欣豫:欢乐。这句是说没有快乐的事,心情也是欢快的。
猛志:壮志。逸:超越。
四海:犹天下。
骞:飞举的样子。
翮:羽翼。
骞翮:振翅高飞。
翥(zhù):飞翔。
荏苒:逐渐地。颓:逝。此心:指志四海、思远翥。
值欢:遇到欢乐的事。无复娱:也不再欢乐。每每:常常。这两句写出老年的心境与少壮时“无乐自欣豫”不同。
衰损:衰退。日不如:一日不如一日。
壑:山沟。壑舟:这里借喻自然运转变化的道理。须臾:片刻。
前涂:犹前途,这里指未来的时光。几许:几多、多少。止泊处:船停泊的地方,这里指人生的归宿。
惜寸阴:珍惜每一寸光阴。

赏析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陶渊明善于把人所共知、反习而不察的人生体验指点出来,而且用的是极自然极简练的语言。这往往使人感到又惊讶又亲切。此二句即一好例。诗人回忆自己少壮时代,即便没有遇上快乐的事情,心里也自然地充满了欣悦。对于人类来说,珍惜生命价值、珍惜寸阴之精神乃是长青的。“无乐自欣豫”的“自”字,下得准确而微妙,直道出年青生命自身无穷的活力与快乐。不言而喻,这是一种向上的生命情调。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向上的精神生命受了文化的教养,便升华出“猛志”。按照传统文化,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志向。“猛志”之猛,突出此志向之奋发、凌厉。“逸”,突出此志向之远大、超越。“骞翮”即展翅,“翥”者、飞也。猛志所向,超越四海,有如大鹏展翅,志在高飞远举。以上四句回忆少壮时代生命情调,诗情从容之中,而有飞扬之势。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年光苒苒流逝,当年那种雄心,渐渐离开了自己。诗情由此亦转为沉抑。“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即便遇上了欢乐的事情,也不再能欢乐起来,相反,常常怀有深深的忧虑。此二句写出人到中年、晚年之体验,与起笔二句形成深刻对照。诗人对自己的遭遇、时代,一概略而不言,唯反求诸己。所以写出的实为一种人生体验之提炼,一种生命自身的忧患意识。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气力渐渐衰退,转而感到一天不如一天了。深感形体生命的逐渐衰老,这还仅仅是其忧患意识之第一层次。“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壑舟”语出《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此处是借用“壑舟”喻指生命。观下二句中“止泊”二字,即承“壑舟”而来,可证。此四句,语气连贯为一意群。生命耗逝,片刻不停,使自己不得停留地走向衰老。

  “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未来的人生道路,不知还有多少途程,也不知生命之归宿将在何处。联系上文之“猛志”及下文之结笔,则此二句之意蕴,实为志业未成之隐忧。生命日渐有限,而生命之价值尚未实现,这是其忧患意识之第二层次。

  结笔乃更进一层:“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生命之价值是在每一寸光阴之中实现的,寸阴可惜。古人珍惜寸阴,顾念及此,不能不使人警惧怵惕!珍惜寸阴,念此警惧,足见犹思奋发有为,此是其忧患意识之第三层次,亦是其忧患意识之一提升。结笔二句,深沉、有力。其启示意义,乃是常新的。

  渊明此诗之主题意义,为一种生命忧患意识。此种忧患意识之特质,是形体生命逐渐衰老,而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终于产生再奋发再努力之自我觉悟。按照中国文化传统,主体价值之实现,有三种模式。“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其中,立德是为第一义。陶渊明之一生,于立功的一面,虽然未能达成,可是,在立德、立言两方面,却已经不朽。读其诗,想见其为人,可以说,若没有“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之精神,陶渊明之成其为陶渊明,将是不可想像的。

  此诗在三个时间点上辐射和展开意象:其一,回首过去,生命意象是展翅高飞的大鹏,情调是“昂扬”、“欣豫”;其二,察视现在,生命意象是生命力锋颖的衰颓与磨损。情调是“忧虑”“无复娱”;其三,眺望未来,生命意象是前途无几许的孤舟。情调是“忧惧交加”。时间的跳跃交错,生命的盛衰交替,情调的忧、乐、惧交织,使此诗仿佛是一个时间生命的三重奏,展现了丰富而深沉的人生体验的全过程。

  全幅诗篇,呈为一种苍凉深沉之风格。诗中包蕴了少壮时之欣悦,中晚年之忧虑,及珍惜寸阴之警惧。诗情之波澜,亦由飞扬而沉抑,终至于向上提升。全诗体现着陶诗文体省净而包蕴深远的基本特色。这种特色,实为中国诗歌艺术造诣之一极致。

创作背景

  这组诗共十二首,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约作于陶渊明54岁时,即为公元418年(晋安帝义熙十四年),后四首约作于公元401年(晋安帝隆安五年),陶渊明37岁时。本诗是其第五首。
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猜你喜欢
小园雨霁秋光转。天气微寒犹暖。黄菊红蕉庭院。翠径苔痕软。
眼前明快眉间展。细酌霞觞不浅。一曲广陵弹遍。目送飞鸿远。

上人工书世所稀,于今散落无复遗。君从何处获数幅,败绢苍苍不成轴。

云流电走何纵横,昏醉视之双目明。烈火烧林虎豹慄,疾雷裂地龙蛇惊。

须臾挂壁未收卷,阴风飒飒来吹面。秪疑神物在闇中,宝秘不令关俗眼。

嗟余平生不识书,但爱意气豪有馀。欲求数字置座侧,安得满斗千金珠。

鳌禁叨承诏,金华侍执经。微生轻草芥,圣泽阔沧溟。

鹿性安林野,葵心注阙庭。尧云不可望,白首涕飘零。

逢著公卿,谁不道、人才难得。须认取、天根一点,几曾休息。未问人间多少士,一门男子头头立。只其间、如许广文君,谁人识。
冠盖会,渔樵席。豪气度,清标格。要安排稳当,讲帷词掖。蜀泮堂堂元不恶,犹嫌偏惠天西壁。嘱公卿、著眼看乾坤,搜人物。

海上相逢意气亲,与君同作异乡人。家山故事休回忆,终遣王潮领八闽。

五柳先生漉酒巾,门无车马断红尘。劳将楚簟遥相问,高卧中原更几人。

往来欲休息,亦可乐自然。
上观云飞鸟,下看鱼泳川。

干无筇九节,叶类柳三眠。介若此君操,不因霜雪蔫。

金水桥边蜀鸟啼,玉泉山下柳花飞。
江南江北三千里,愁绝春归客未归。

花发千枝月一轮,天将花月付闲身。
或为月主为花主,才作花宾又月宾。
月下花会我留酌,花前月不厌人贫。
好花好月知多少?弄月吟花有几人?

折来梅与句争清,强和馀音本不能。
欲向都官论一字,略无佳处似诗僧。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解与诗人意同。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塞直慕南董,良明宪夔皋。孰为非我事?相命须其曹。

被褐骞寒素,奉璋参俊髦。王戡载简册,臣职放牲牢。

忠敬道无二,笑谈谊弥高。

重整登高屐。君玉峰头,万里秋无极。远山青欲滴。新雁过、缥缈孤云天北。烟入小桥低,水欲退、寒流澄碧。对佳辰,惊心客里,鬓丝堪摘。
风流晋宋诸贤,骑台龙山,俯仰皆陈迹。凭阑看落日。嗟往事、唯有黄花如昔。醉袖舞西风,任教笑、参差凫舄。但回首、东篱久负,有谁知得。

黄叶空阶晓,清斋白发人。于于风力紧,滴滴雨声频。

妻子千山远,诗书一饭身。人间有知己,重老未相亲。

封豕长蛇捲地来,烟尘弥望雨花台。知兵文远弥方略,误国深源愧霸才。

上将求援空射塔,下游传警尚衔杯。裹粮坐甲翻成忌,辜负雄心死未灰。

单车南海驻江城,景色行边水月明。几处楼台三岛迥,万家杨柳一川平。

长安日近鸾书焕,粤岭天高鹗影横。翘首朗宁瞻郡政,讴歌应似此方情。

乐安山水佳,游屐独未至。复有县佐贤,欲见形梦寐。

忆昨交际初,篝灯饮文字。数卷出宝储,三人若鼎峙。

相忘略形骸,同道许气义。间之欻半期,仰止惟一志。

咸言居官清,或说立趣异。对松悟诗玄,饮水乐书味。

于此可怡悦,视彼持游戏。芸隐示倡酬,玉川辱简记。

不敏既重惭,有碍亦每喟。牖月揖耿光,瓶梅想幽致。

思苦夜无眠,吟成托邮骑。

北山好丛薄,蔽路何萧椮。梢云适天籁,积翠延幽禽。

山居人事间,闭户寒森森。亦携白木镵,陟巘斸苓蔘。

苦无翁子斤,槎蘖横相侵。岂知此山腹,有宝纷埋沈。

磊落璞如䃜,其社称黑金。或疑娲皇余,兼补地轴深。

又疑司寒主,所藏恒固阴。地近玄都玄,人似黔雷黔。

孱儿皆五丁,壑谷穷千寻。作下骇行路,砰訇闻壮音。

讵如西凉夷,百条同赆琛。取余用之遍,生灭无古今。

常嗤焦孝然,济人徒苦心。更怜朱隐士,茧足疲高岑。

兹岩有烂柯,无客珍焦琴。只防釜鬲虚,不见连旬霪。

空山愁煮木,惆怅此乔林。

美服人争指,空名盗亦憎。当关多猛虎,掠野尽饥鹰。

衰朽惭筋力,承平想股肱。悠悠青史事,神理久无凭。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