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围绕送友还乡,层层深入,娓娓道来。诗人对綦毋潜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一事反复地进行慰勉,鼓励友人不要灰心懊丧,落第只是暂时的失意,要相信世上还会有知音,如今政治清明,有才能的人最终是不会受埋没的,表达了对朋友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劝慰,写得委婉尽致。
开头四句言当今正是太平盛世,人们不再隐居,而是纷纷出山应考,走向仕途。“圣代”一词充满了对李唐王朝的由衷信赖和希望。“尽来归”,是出仕不久、意气风发的诗人对天下举子投身科考的鼓励,规劝綦毋潜不发归隐,而要振作精神,树立信心,争取再考。五、六句是对綦毋潜的安慰:尽管这一次未能中第入仕,但选择科举之路是没有错的,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希望的。七至十句是劝綦毋潜暂回家去。“度寒食”“缝春衣”,是从时令上提醒对方,含有关切之情。“江淮”“京洛”,从路线的选择上提出建议,含有送别之意。“置酒”相送、“同心”相勉,足见诗人对綦毋潜的深情厚意与殷殷期望。十一至十四句设想对方回乡的快捷与沿途风光,给人以温暖之感,意在安慰对方,不要背上落第的包袱,要开心起来。最后两句规劝对方,这次落第只是自己的才华恰好未被主考官赏识,切不要因此怪罪于开明的“圣代”,不要怨天尤人,切莫以为朝中赏识英才的人稀少。这一恳切安慰之辞很能温暖人心,激励綦毋潜继续仕进。
这一首送别诗不仅写出了对朋友的关心、理解、慰勉与鼓励,也表现出诗人积极入世的思想。全诗感情真挚而亲切,诗人为友人的落第而惋惜,对友人的遭遇深表同情,但全诗的格调并不流于感伤,相反显得奋发昂扬。这样的送别诗自然会给友人以慰藉和鼓舞。读这样一首送别诗,会让人有一波感动,有一份温暖,不仅被诗人对朋友的谆谆告别语所感动,更被诗人对朋友的殷殷慰勉情所温暖。
天公知我酒怀骄。奇冷逼金貂。行装不带苞苴物,霎时间、满载琼瑶。
衰柳重看絮舞,寒林又见花飘。
征车缓缓度溪桥。冻合碾难消。生平饱历冰霜味,耸吟肩、白战诗鏖。
四面山如群玉,我如遗世佺乔。
昔居沈邱门,相过不盈里。蓬蒿启三径,杖履通彼此。
去颍已数年,居常梦湖水。陋巷君所安,所居未宜徙。
忆昨春风时,君手种桃李。二年当著花,今秋应结子。
同生记五人,次卿今禄仕。馀人皆及冠,谁最饱书史。
娟娟怀中儿,长女久生齿。侁侁乳下秀,相继今有几。
固陵好田园,往岁未疆理。菑畬无废功,计程万亿秭。
曩时豫君谋,家事最纲纪。欲令囊有钱,更使囷馀米。
伏腊足自了,衣食常好美。自兹谢俗徒,闭门唯隐几。
岂论陶朱公,未慕子贡氏。有志惧难合,到今可谁比。
将无尚瓢箪,幸不乏甘旨。南风素轻浮,众口巧排诋。
往闻里中儿,责望多苛礼。君从段干迫,讵免叔孙毁。
又闻泽宫射,吾子时见罢。有言厌尘劳,自誓不再起。
穷通非异门,出处皆一体。达生知顺天,偏智乃私己。
怪君未坦然,尚尔交忧喜。昨来赦书下,拔滞先贤士。
宁令有道卷,近自吾人始。丈夫龙蛇变,盖棺事乃已。
探穴必得虎,叱枭会胜雉。何能守一方,寂寥事行苇。
吾为诸侯客,正得戎曼鄙。簿书每陈前,弦诵不到耳。
时方尚鸿鹄,自愧杂蝼蚁。匠石悲运斤,郢人怨流徵。
非君美无度,孰与裁狂斐。思身若烦酲,淟涊不可洗。
弯弓辄堕雁,投竿常获鲤。寄书非无缘,勿爱缯与纸。
三节还乡驷马骋,林树溪山尽衣锦。始终不作夜郎王,毕竟英雄命能审。
王气上烛牛斗缠,真人崛起鱼盐间。罗平鸟送董昌死,一代功归石鉴山。
辟地千里馀,封国六朝久。正朔禀中朝,宗祊能世守。
黄袍一领祸相寻,何若衣锦还乡乐杯酒。呜呼,鸡鱼税,鷇卵征,剥民未免史官评。
亦思东南半壁粗得安耕凿,保障还资衣锦城。
笑指繁江雁影来,升堂拍手旅颜开。七千尘海欢相见,十万军储巧作媒。
淡入芭蕉听夜雨,春酣曲米忘深怀。天涯聚首真难得,何事愁肠日九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