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到山中专程去寻访隐者,当然是出于对这位隐者的友情或景仰了,而竟然“不遇”,按照常理,这一定会使访者产生无限失望、惆怅之情。但却出人意料之外,这首诗虽写“不遇”,却偏偏把隐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现得历历在目;却又借题“不遇”,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似乎比相遇了更有收获,更为心满意足。正是由于这一立意的新颖,而使这首诗变得有很强的新鲜感。
诗是从所要寻访的这位隐者的栖身之所写起的。开首两句写隐者独居于深山绝顶之上的“一茅茨”之中,离山下有“三十里”之遥。这两句似在叙事,但实际上意在写这位隐者的远离尘嚣之心,兼写寻访者的不惮艰劳、殷勤远访之意。“直上”二字,与首句“绝顶”相照应,点出了山势的陡峭高峻,也暗示出寻访者攀登之劳。三、四两句,写到门不遇,叩关无僮仆应承,窥室只见几里,杳无人踪。紧接着下两句是写寻访者停在户前的踟蹰想象之词:主人既然不在,到哪儿去了呢?若不是乘着柴车出游,必是临渊垂钓去了吧?乘柴车出游,到水边垂钓,正是一般隐逸之士闲适雅趣的生活。这里不是正面去写,而是借寻访者的推断写出,比直接对隐者的生活做铺排描写反觉灵活有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远路相寻,差池不见,空负了一片景仰之情,失望之心不能没有。但诗写至此,却突然宕了开去,“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由访人而变成问景,由失望而变得满足,由景仰隐者,而变得自己来领略隐者的情趣和生活,谁也不能说作者这次跋涉是入宝山而空返。“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结句暗用了著名的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故事出于《世说新语·任诞篇》,记王子猷居山阴,逢雪夜,忽忆起隐居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便立时登舟往访,经夜始至,及至门口又即便返回,人问其故,王子猷回答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诗人采用了这一典故,来自抒旷怀。访友而意不在友,在于满足自己的佳趣雅兴。读诗至此,读者似乎遇到了一位绝不亚于隐者的高士。诗人访隐居友人,期遇而未遇;读者由诗人的未遇中,却不期遇而遇──遇到了一位胸怀旷达,习静喜幽,任性所之的高雅之士。而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也正是这一点。
日酣川静野云高。远山遥。碧迢迢。千里孤帆一叶任风飘。
莫话滩头波浪险,波平处,自逍遥。
昏昏天地太无聊。系长条。钓鲸鳌。且对江光山色酌香醪。
其奈眼看人尽醉,悲浊世,续离骚。
凿天出古空,意匠穷刻露。赎取长吉魂,幻作鬼工赋。
霜岩透斑锷,石骨竦清怒。历劫至于合,彫镂不曾住。
无石不巧心,转眄殊态度。一种老健中,自发嫣媚趣。
阴巘夹琉璃,飞仄窘仙步。一死直青山,梯足于悬树。
通衢拥车骑,四术罗第宅。仙宫郁云兴,邈与红尘隔。
交疏被朱绣,飞薨绚金碧。竹树纷掩映,烟霞互辉赫。
爰有一羽人,于焉托其迹。皓皓白玉姿,翩翩异人格。
我来扣松关,相与论玄默。阶前孤鹤舞,林下啼猿寂。
于兹究典坟,信足探幽阒。无田寄閒身,翘思羡乡国。
天台与赤城,聊可资游息。丹丘有遗构,琼台多旧识。
胡为旷归期,久作周南客。
跨鹤曾来不记年,洞中流水绿依然。紫箫吹彻无人见,万里西风月满天。
西湖二月雨初霁,桃树著花柳含絮。主人束带复缨冠,走向辕门领书记。
番夷铁铳葱叶旋,火机才发龙吹电。传向中华能几时,塞北辽东那得知。
天王取以威北虏,自非巧者其谁为。主人旧领军中作,一掷黄金重然诺。
能令节使生顾盻,每在公庭言锡爵。却以主人应所求,万里香风扑金络。
秾李夭桃满院栽,当年留宿正花开。而今树老僧行上,前度刘郎又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