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读者能感到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而诗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诗人在风雨之夜想起友人,想带着酒去拜访,可见两人的深厚友情。而满山落叶,恐不能相遇,只能寄诗抒情,又流露出淡淡的惆怅。全诗淡淡写来,却于平淡中见深挚,流露出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又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的寂寞之情,也就无从排解。
这首诗,看来像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也就是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韦应物这首诗,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谓“化工笔”,也就是这个意思。
寻桥柳荒泾,城芜古苑,去波孤艇。见帆明渚鸟,镫昏驿树,岚光催暝。
陡觉画角生,哀秋声在,水际空离景。对此恋前游绕,回阑凭断,斜阳红冷。
万感成幽阻,良辰易失,赏心难并。天涯顿雪双鬓。
愁入西风凄哽。但忆旧扇歌尘,小屏诗梦,人隔潇湘迥。
尊前雁落,满目关山影。
秋月照孤松,亭亭自高洁。深夜凝露华,枝头生苍雪。
平生杜公贤弟兄,北州人物家法称。儿童服膺今见面,温润圭璧清霜冰。
胸中诗书不见试,鬓发欲白论邦刑。用违所长众不可,公犹谈笑气甚平。
人才之难万冀一,一士其重九鼎轻。典签不废吟拥鼻,所叹虚席何人登。
临蕃千骑亦不恶,聊以馀力苏疲氓。霜清水落鱼泼剌,万瓮沸响新醪倾。
东秦山河太守贵,长安歌舞新曲成。正须昼夜快作乐,舍人促公归治行。
黄子本名士,论交四海多。轻帆破冢出,瘴疠夕阳多。
斗酒腹犹痛,长途悲作歌。故乡好风物,相见未蹉跎。
望古复望古,驾舟行远空。浮云日夕尽,天光上下同。
潜鳞入渊微,归鸟正西东。亭亭夫容花,凄凄风露中。
群情各有适,至理将在躬。日月去已多,忧伤来无穷。
临流一濯足,顾影见双蓬。歌我水上心,答彼巢居翁。
文学称雕龙,二难腾早誉。橐笔就南宫,邅回万里路。
薛惢贯勿遗,读骚嗟迟莫。草木灿坤舆,纤钜罗典故。
岂厌官奉薄,为道仕楚去。屈宋遘代兴,颜谢供吐茹。
自任笔削权,志乘不朽树。时危知引病,逾拟遂初赋。
传乘游浙闽,抱恨济胜具。东归文酒会,诗得江山助。
清浊莫议方,师表希叔度。乱离怅云亡,隔世尝心晤。
玉肤冰骨独英英,绣向珊瑚照睡屏。疑有暗香生纸帐,罗浮梦断晓魂惊。
怪此花枝怨泣,托君诗句名通。凭将草木记吴风。继取相如云梦。
点笔袖沾醉墨,谤花面有惭红。知君却是为情秾。怕见此花撩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