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读者能感到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而诗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诗人在风雨之夜想起友人,想带着酒去拜访,可见两人的深厚友情。而满山落叶,恐不能相遇,只能寄诗抒情,又流露出淡淡的惆怅。全诗淡淡写来,却于平淡中见深挚,流露出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又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的寂寞之情,也就无从排解。
这首诗,看来像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也就是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韦应物这首诗,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谓“化工笔”,也就是这个意思。
乾坤一劄到何深,两夜梅花许卧林。老我白头肝肺在,此心之外更无心。
晨暾乍出上榑桑,散作奇文五色章。旸谷影高争焕烂,赤城标建远微茫。
曾为烧佛禅师号,复作修仙道士粮。若使有缘逢子晋,便求咽嗽上升方。
细雨愔愔蓬背滴。蓬底羁人,自展单衾褟。梦又不成灯又黑。
乱鸦声里天如墨。
似酒浓愁无处说。待倩双鸿,远向天涯觅。桥外杨花桥下客。
可怜一样伤漂泊。
忆昔中原全盛日,犹推巴蜀多人物。况今王气在东南,北望中原渺萧瑟。
先生隐居谈典坟,博士乃有垂世文。内前之行传未了,钩党已到白鹭群。
舍人父子自知己,红药翻残棠屡憩。逮公四世传以是,池上凤毛宜翙翙。
胡为一再才别乘,纵说翱翔岂其称。鸡群牛皂匪殽杂,玉水珠渊自辉映。
维公大父我曾祖,绍圣同年蒙主恩。我今流落不足论,附骥讵敢侪青云。
鄱阳别去今三岁,邂逅从公宁自意。几思著句道所以,笔力甚孱无好思。
今辰何以为公寿,四世斯文端不朽,匪蜀眉山还有否。
郁水迢迢秋自好,那堪怆别忆同游。识韩自愧非无日,借寇宁知不暂留。
潦倒尊前难判袂,踟蹰江上欲停舟。重来更为东人计,早入明光一借筹。
鹤之鸣,鸿厥声。鹤之舞,仪其羽。猗嗟乎,子当出群。
谁其云,崔山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