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上场,蚕出筐,
此时只有田家忙。半月天晴一夜雨,
前日麦地皆青秧。阴晴随意古难得,
妇后夫先各努力。倏凉骤暖繭易蛾,
大妇络丝中妇织。中妇辍闲事铅华,
不比大妇能忧家。饭熟何曾趁时吃,
辛苦仅得蚕事毕。小妇初嫁当少宽,
令伴阿姑顽过日。明年原得如今年,
剩贮二麦饶丝绕。小妇莫辞担上肩,
却放大妇常姑前。
夏麦上场,春蚕出筐,这正是田家大忙的时节。
风调雨顺,半月天才下一个晚上的雨,过几天看田地的秧苗都泛青。
天晴下雨都恰合农民的心愿,自古难得。妻子在家里,丈夫在农田各自忙碌。
天气很快就从凉爽变得暖和,蚕很快结茧,茧破蛾出来,大媳妇在缫丝,二媳妇在织布。
二媳妇忙里偷闲修饰打扮,和大媳妇相比,不能很好为家里操劳。
大媳妇饭做熟了都不能及时吃,辛辛苦苦等到养蚕的事情忙结束。
小妇刚刚过门,不好就让她辛苦,只是陪着阿婆玩笑度日。
希望明年还有今年这样的收成,能有多余的大麦、小麦和丝绵。
小媳妇不推辞挑起家务的担子,自己去劳动,让大媳妇在婆婆前侍奉相陪。
皆青秧:田地的秧苗都泛青。
蚕易蛾:蚕很快结茧,茧破则蛾出。
铅华:搽脸的粉。事铅华,修饰打扮之意。
少:稍微。
阿姑:即小姑。顽:嬉也。
“剩贮”句:意为能有多余的大麦、小麦和丝绵。
担上肩:挑起家务的担子。
当姑前:在婆婆前侍奉相陪。
这首诗描述农桑丰饶之年,一个农家各有分工共同努力从事紧张劳动的欢悦情景。诗歌刻画这家三个媳妇的不同个性及其在繁忙时刻的不同表现,并表达了农民对农业不断获取丰收的愿望,以及对改善生活的追求。全诗风调纯美,情趣盎然。
全诗可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由农时人笔,写夏麦上场,春蚕出筐,这正是田家大忙的时节,恰好又是风调雨顺,“阴晴随意”。麦收过后,新秧又已泛青,只见那夫妻双双在田地里忙碌。这真是农家难得的好时光。这一层作者用夹叙夹议的笔法,写出了田家不误农时的勤劳和劳动的热情,赞叹之意已包融在字里行间。
第二层集中笔墨写农家三妇。在蚕已作茧、蚕事正忙之时,大妇绕丝,中妇织帛。中妇年轻,忙里偷闲,不时还要用胭脂打扮一番,比不上大妇操劳顾家,忙得连吃饭都不能及时,一直辛苦到蚕事结束。小妇刚刚过门,不好就让她辛苦,
只是陪着阿婆玩笑度日。这田家辛劳而又和美的情景,是通过家中三位媳妇各自不同的神态举止表现出来的。这里的笔法与辛稼轩《清平乐》词“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相似。辛词依次刻画人物以赞美农家的劳动生活。陈诗则从农家妇女来落笔,排行地位分明,神情各异,更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的情趣。第三层写对明年继续得到好收成的祝愿,“剩贮二麦饶丝绵”,农家希望辛苦劳动能结出果实。作者在全诗的结尾,又补写一笔“小妇莫辞担上肩,却放大妇当姑前。”小妇今年是新嫁娘,理当照顾,明年就应该减轻大妇的负担,让她去陪陪阿婆了。
作者在这首古诗里反映了风调雨顺年景农民一家的辛勤劳动生活,也写出了劳动之家纯朴和美的家风,以及获得丰收的喜悦和愿望。作者的赞美田家之情是以质朴真切而又饶有情趣的笔触表现出来的。
庆元二年(公元1196),此时作者在通判房州权知州事任上。因为风调雨顺和辛勤劳作,当地便出现了孟子所说的“乐岁终身饱”的景况。作者看到田家丰收后的喜悦,于是作诗以表赞叹之情。
大化元无拣择,墨光随手高低。但得岁寒风度,自然处处皆宜。
春田踯躅开将遍,红透水桥烟驿。隔岁辛盘,昨宵金胜,又听青鸠得得。
冱寒都释。正墙喔花冠,陇翻娇臆。且把农经一卷,映午馀晴色。
春意窗楞先识。雨工行雨罢,茅檐寂。茜入梅园,翠归兰圃,裙幄料应铺密。
欢生祈谷,兆叶占年,比闾安帖。閒看蜻蜓,钓竿丝上立。
南溪先生秉高洁,曾乘别驾阖闾城。想像梅花丈人行,须知玉润映冰清。
出门各自抱深情,岂为怀居与啖名。我觉途穷应退步,君知道广即前程。
秪如白下来寻旧,兼作濠梁远送行。去住随心无不可,莫因去住又心生。
未登麒麟之秘阁,且上凤凰之高台。凤凰台上极远目,海风飞洒清浮埃。
白日出,青天开,但看万里长江从西来。雪中苍茫自无际,直涌大地高崔嵬。
朝宗势,去不回,万水尽入东南隈。天堑设,皇图恢,龙盘虎踞雄九垓。
金宫宝阙天上开,一人有庆万国来。万国来,咸梯航,天子万寿镇万方。
神基永固同天长,寿与江水俱无疆。高台览德来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