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写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给人们带来的欣喜变化。
上片写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村中的父老们争相谈论着今年的雨水是多么均匀,丰收在望,他们的眉头不再像去年那般愁苦不展了。古时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今年雨水均匀,风调雨顺,预示着将有一个好的收成,这让村中父老愁眉得展,喜上眉梢,争相告诉做客村中的词人。现在连饱经世事沧桑的老人们眉头都得以舒展,可以想见去年他们是怎样熬过那样荒歉的年头的。这里“争”字用得极为传神,写出了父老们的喜气洋洋状。因为雨水均匀,所以父老的眉头才“不似去年颦”。次句紧承首句之“争言”二字,进一步刻写父老的欣喜状,涵蕴丰富。它暗示了去年的收成有多么糟糕。而“不似”二字,更让人于欣喜中感觉到了他们心中的一丝隐忧,细腻地刻画出村民们在遭受去年的那个荒歉年头后的心有余悸状。“殷勤谢却甑中尘。”现在人们在满怀深情地清洗着蒸食器具上的灰尘。甑上布满灰尘,是因为没有粮食可蒸煮的缘故。“甑中尘”照应次句之“去年颦”,因为去年收成不好,无食可煮,所以甑上生尘,如今村民殷勤除尘,表明今年光景已有所改观。而村民殷勤清洗甑这种一般不常用的炊具,又寓示着家里来了客人,需要设酒作食,隆重款待,从而引出下文。
下片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清脆的鸟鸣声有时真能把客人劝住不走,园中娇小可爱的满树桃子早已把人撩拔得谗涎欲滴。村中父老殷勤待客,这令词人非常感动,于是便以啼鸟能劝客这种方式将其含蓄地表现出来。此二句一写听觉,一写视觉,声情并茂,通过状写春景来烘托出村中父老待客的热情及其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有时”二字,暗示了这种好年景并非年年都有,因而啼鸟只是有时能劝客,词人当然会为村民们这来之不易的丰收年景感到了格外高兴。小桃无所谓“无赖”与否,更不会撩拔逗引人,称其“无赖已撩人”正是词人快意心情的传神写照。小桃撩人,这是前面雨水均匀所致。小桃犹能如此,收获时节的大桃的诱人景象也就可想而知了。“梨花也作白头新。”这里“白头”既是词人自喻已经衰老,又照应了前之“父老”。词人移情于景,此时的梨花也一同前来助兴,从而使整个画面更焕发出了无限的生机。“白头新”三字,语意双关,既是写花,更是写人,可以想见出白发苍苍的词人看到村中丰收在望的情景精神为之一振的情状。
词中流露出山野民风之淳厚及待客之浓情。全篇叙事晓畅,意境清新,承接缜密,环环相扣,情韵悠长,堪称佳作。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他以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他却于中年蒙受谗劾。庆元六年(1200),在瓢泉边,田园的恬静和村民的质朴使得辛弃疾深为感动,灵感翻飞,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七行宝树奇香透。鸟爪寒来瘦。麻姑久悔学仙非。结个莲台真印、印皈依。
郁金柝染千重绁。酥乳何曾涅。合欢名字更休提。乞得兜罗锦样、许相携。
古洞归猿在上头,攀枝摘果引群猴。书堂寂寞谁家子,曾记开元旧事否。
城中残春未识春,城外心赏无不有。今年春寒晚乃暖,尚馀飞絮忘高柳。
西湖孰谓西子老,虽老绝胜登徒丑。刺水乍见新荷翻,衔泥莫辨乳燕耦。
儿曹恶陈争喜新,好以玄鬓嘲白首。遮莫少年自得志,看人轻肥但袖手。
今朝天色适可意,张丈殷兄总閒叟。此一秃翁许追随,琳宫菊花问开否。
主客十人人能诗,冥搜远讨心欲呕。何如平易任天真,索纸便作龙蛇走。
仇仙笑指皋亭山,横塞武林当水口。不尔歌舞百万家,焉能奕世长保守。
我独睥睨寿星寺,欺孤柄臣据其右。一朝击死木棉庵,头颅可朽臭不朽。
向来世故未深识,折腰此人觊升斗。追忆谢傅小忍语,窃虞桓玄锡命九。
山河变幻泗鼎没,脱身万死亦云偶。升沉得丧俱置之,天地古今一杯酒。
乍聚忽散醉忽醒,浮生邂逅理难久。王侯皂隶浪分别,顷刻白衣化苍狗。
风雅重开霸业光,邺都高唱接河梁。性情催出才华盛,肠断临歧白马王。
向夕纷喧屏,追凉飞观中。树影临城日,窗含度水风。
遥天如接岸,远帆似凌空。陪文惭宋玉,徒等侍兰宫。
辞家几千里,云山梦中绿。蹀躞苦不归,欲归已无屋。
身经荡析馀,安坐便为福。劳人事休憩,十日就君宿。
知君俯群碎,真气吐滂薄。高襟抱泰华,可以一拳缩。
心事当拿云,何为久局促。饥驱坐相累,尘羁就而缚。
身无傅天翼,雄飞不如伏。何时遂初衣,幽栖据岩谷。
但恐鳌柱颓,蓬庐无处托。道路已荆棘,踟蹰惧伤足。
有家归亦难,况乃贫无粟。行从黄石公,奇方传辟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