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片,写黄州端午节一派清新升平气象。“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描绘宜人的美景。一“银”,一“朱”,一“麹尘”,一“圆”,一“绿”,一“新荷”,组缀成五月百色争妍的风景图,颇有“晴沙金居色,春水麹尘波。红簇交枝杏,春含卷叶荷”(白居易《春江闲步赠张山人》)的神韵。“兰条荐浴,菖花酿酒”,笔锋一转,由写大自然进入到写民俗生活:绿兰枝浸水而浴,绿菖蒲酿酒而饮。整个生活,沉浸在浓郁的节日气氛中,身心愉快。最后一句为点睛之笔,将上述四句的意境概括为“天气尚清和”,世界上一切都是清新的、和好的、升平的。
下片,写苏轼与徐君猷一起欢度端午节日。“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开头三句,承上启下,将酬节“沉醉”,伴之以“歌”,将欢欣谐趣的两位官员描绘得十分传神。“好将”二字,起到贯连上片与下片的主脉作用。“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是苏轼承上升平景象而吐出的酒后真言:太守治州有方,无人犯罪,遗爱人世,百姓安居,可以称之为“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清泰政治。这正是苏轼借题抒发爱民思想的用意。自然,这次端午酬节超过正常性的游宴就没有什么可吝惜的了。字里行间渗透苏轼与徐君猷志同道合的情谊与痛快淋漓之才思。
全词,名为写端午酬节风俗,欣赏五月自然风光,实是借题发挥,歌颂徐君猷的善施政德,使民安乐的功绩,表露苏轼自己的忠君爱国忧民的愿望。上片结尾处“天气尚清和”,收而未尽,为下片留出余地,正好是下片起句“好将沉醉酬佳节”的过片句,由咏景而转向写人,起了承递作用,景情融合。
马援处田牧,有羊数千头。一朝散昆弟,简君聊遨游。
光武非人敌,委身倾阴谋。为君取隗嚣,聚米成山丘。
移师灭先零,转战平交州。男儿有汗血,自当死戈矛。
马革包馨香,云台垂勋猷。悲哉武溪深,三军泣箜篌。
水崩船不上,凄凉卧壶头。用兵贵万全,涂有所不繇。
据鞍徒顾盼,一挫失通侯。
天上霜缣宠渥光,阶前兰玉姓名香。长安润屋知无数,一笑输君戏綵堂。
金井梧桐一叶黄,亭亭玉树映秋光。马嵬坡下人千古,幻出当时粉面香。
仙客蓬莱侍直还,晚怜休沐得仙山。聊堪吏隐人间世,欲赋郊居未拟閒。
麟封濯锦水无冰,甘露团团瑞雪零。松作大夫朝玉简,梅依处士敞云屏。
南天一练摇虚白,西岭三花妒紫青。知是谢家赓赋后,薄言雍璧种芝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