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

黄口为人罗,白龙乃鱼服。
得罪岂怨天,以愚陷网目。
鲸鲵未翦灭,豺狼屡翻履。
悲作楚地囚,何日秦庭哭。
遭逢二明主,前后两迁逐。
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
半道雪屯蒙,旷如鸟出笼。
遥欣克复美,光武安可同。
天子巡剑阁,储皇守扶风。
扬袂正北辰,开襟揽群雄。
胡兵出月窟,雷破关之东。
左扫因右拂,旋收洛阳宫。
回舆入咸京,席卷六合通。
叱咤开帝业,手成天地功。
大驾还长安,两日忽再中。
一朝让宝位,剑玺传无穷。
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
弋者何所慕,高飞仰冥鸿。
弃剑学丹砂,临炉双玉童。
寄言息夫子,岁晚陟方蓬。

译文与注释

译文
黄口小雀易为人们的罗中之物,白龙化鱼被渔者射中眼目。
获取罪罚难道可以怨天?正是愚笨使我陷进纲目。
鲸鲵般凶残不义的叛军尚未翦灭,野狼般罪恶难赎的反逆忽降又屡屡翻覆。
山河倾颓悲如愚囚相对,心怀忠情何由在秦庭痛哭,求得救兵以解国难?
幸遭逢玄宗、肃宗两位明主,我也分别两次遭到迁谪贬逐。
离开家国一路愁苦上夜郎,投身流放于荒谷僻壤。
幸而半道遇赦,逢凶化吉消解了艰难险顿,鸟儿出笼飞向广阔开朗的天空。
遥望远方欣喜收复失地的胜利,光武帝刘秀中兴汉朝的功绩哪里可相比?
天子入蜀西巡剑阁,太子驻守扶风一带。
所居之地均为关健险要之地,扬拍开襟之间遍揽天下英雄。
回纥兵出自西方月窟,如雷震撼破敌于雄关之东。
朝廷大军左扫右荡,不久便收复了洛阳宫城。
回转车舆杀入西京长安,要席卷天下打通六合。
叱咤风云开创帝业,双手成就天地之功。
皇帝大驾返还长安,二位圣上如同红日忽然再上中天。
玄宗让出皇帝宝位,斩蛇剑传国玺永传无穷。
惭愧啊我不曾为平叛贡献秋毫之力,还会想起我这矍铄之老翁?
射猎者羡慕的是什么呢?仰头看那高飞云中的长鸿远游无祸。
不再学剑反去学仙求道烧炼丹砂,守着丹炉有两位玉童作伴。
遥遥寄言息夫子啊,晚岁志在登陆方丈、蓬莱这两座海上仙山。
注释
夜郎:汉时西南地区古国名。在今贵州省西北部及云南、四川二省部分地区。息秀才:名字不详。
“黄口”句:《孔子家语》载: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小雀嘴黄,故称小雀为黄口。
“白龙”句:《说苑》载:昔白龙下清泠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
鲸(jīng)鲵(ní):喻凶残不义之人。翦(jiǎn)灭:消灭。
豺狼:一作“豺虎”。屡翻履:指史思明已降又叛。
“悲作”句:此借为国事而悲伤。《世说新语·言语》:“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山河之异乎?’皆相视流泪。惟王丞相揪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愚囚相对?’”
“何日”句:《左传·定公五年》载:吴兵入愚,申包胥如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人门七日。“此指诗人为国事心怀忠愤,志在救亡,有如申包胥。何日:一作“何由”。
二明主:指唐玄宗和唐肃宗。
两迁逐:李白在玄宗时为供奉翰林,被谗遭逐;肃宗时又被流放夜郎。
去国:离开朝廷或故乡
屯蒙:艰难蒙晦。《易·屯卦·象》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易·蒙卦·象》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
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重新建立汉朝。
“天子”句:指安、史乱起,玄宗西迁入蜀。剑阁:栈道名,在今四川剑阁东北大剑山小剑山之间。
储皇:太子。指肃宗。扶风:属陕西凤翔。
“扬袂”句:指肃宗所处地方十分险要。袂(mèi):袖子。北辰:天子之位。
胡兵:指请来助战的回纥之兵。月窟:指西方。古以月的归宿处在西方,故称。
咸京:原指秦代京城咸阳。此用以借指长安。
六合:天地上下四方。
两日:指玄宗、肃宗。
“一朝”句:指玄宗让位给肃宗。
剑玺(xǐ):汉时,皇太子即位,中黄门以斩蛇宝剑授玺皇帝大印。
矍(jué)铄(shuò)翁:《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年六十请求出征,井当场披甲上马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矍铄,老而强健貌。此李白以马援自比。
弋者:射鸟的人。慕:亦作“篡”。篡,取。
冥鸿:高飞的鸿雁。
学丹砂:即指求道学仙。
方蓬:方丈、蓬莱,海上二仙山。

赏析

  第一段(篇首十二句)陈述被放的遭遇,抒发救国的忠愤。李白讨逆爱国,无辜被刑,实为冤屈。只因时机乖违,怨谁难辨。此诗开头四句即言其得罪并不怨天,他以黄口小雀易为罗者所得、白龙化鱼偶为渔者所刺的典故为喻,说明自身被祸当归咎自身,这里以一“愚”字自责不明智、不识时务。其实当时永王东巡至李白获释这一过程事态之翻覆,非人所能预料。但他对安史作乱是非常痛恨的,直以“鲸鲵”“豺狼”呼之,谴责其多行不义,一“屡”字谓其作恶多端。正是因为安史之乱,使他又在肃宋朝坐累远流,“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二句,可见其遭逐仓皇之状。但李白虽一再遭逐并不沉溺于个人的不幸之中,“悲作愚地囚,何由秦庭哭!”襟怀非常广阔。他痛哭的是,身为愚地的囚徒,多么可悲,不能像申包胥为救愚国而赴秦庭大哭七天七夜。他自比申包胥,愿效一片救国之忠心。

  第二段(篇中从“半道雪屯蒙”到“剑玺传无穷”)叙述光复两京的经过,抒发诗人的欣喜之情。前四句承上段写他在艰难的流放途中欣闻收复两京。他举出汉代的光武中兴,意谓光武尚须东迁,如今李唐王朝大势颇好,不须迁都,理当光复长安,非光武可比,字里行间已含喜悦之感,一“欣”字为此段的基调。这二十句一气贯下,历数光复长安的事迹,先言明皇幸蜀之时,有太子(储皇)驻兵扶风,支撑局面,继承帝位,延揽群雄。郭子仪率官军与回纥军共讨叛贼,前后夹攻,几经鏖战,平息国难,收洛阳,入咸京,席卷天下,成就大功。谓“扬袂正北辰,开襟揽群雄”,“叱咤开帝业,手成天地功”,是对肃宗的溢美之辞。后言肃宗迎明皇还长安,明皇亲授传国玺与肃宗,以“两日忽再中”盛称与皇儿于乱后团聚之喜庆。“大驾”四句皆祝愿之辞。这一段,李白当时据传闻写成,考之《旧唐书》中《郭子仪传》与《肃宗纪》,事与史正相吻合。诗中不仅切实地反映了这段历史,而于对平息安史之乱的赞颂与对唐王朝复兴的祝愿之中,又表现出李白关心国事的热情。这里,李白并未为区区一己得救而自喜,却为社稷“中兴”而欢欣。

  第三段(篇末八句)感叹为时所弃,并以归隐的幻想表示对现实的不满。这一段扣住诗题的第三层意思:“书怀示息秀才”。李白肯与息秀才言承恩放还的身世和光复两京之大事,剖心相告,无疑其人亦为李白的志同道合者。他所表白的心迹是极为复杂的。前二句“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显然由前段对社稷“中兴”的热烈赞美陡然跌落为自伤身世的浩叹。李白已年近六旬,当此国家复兴之际,自愧不能效秋毫之力,一“愧”字便含积极用世之念。他并以矍铄翁自比。《后汉书》载:“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深入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卷五四《马援传》)李白欲效马援,颇怀老骥伏枥之志,是何等勇气。一年之后,李白有作《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亦见其“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谁念”二字,意谓不为时所重,无由鼓力,是怨愤之言。这二句分量很重,既有济世的热望,又有失意的苦闷。“积蓄万古愤,向谁得开豁?”(《赠别从甥高五》)亦同此意。欲进不能,无可奈何,由对执政者的失望与不满,进而产生弃剑学道、避祸远游的幻想,言如鸿高飞冥冥薄天,令弋者无以取之。“弋者何所慕?高飞仰冥鸿”二句,照应篇首“以愚陷网目”之意,记取隐身网罗之教训,遁迹方篷,高飞远祸。这里不是表示退隐的决心,而是以退隐的呜咽写其慷慨进取之志,力透纸背,感人至深。关于李白的隐退,历来被人误解,《旧唐书》说他“飘然有超世之心”,这种超世说一直成为论者的话题,他的游仙好道之作向为人所重视,他的仙风道骨向为人所赞赏。但这位“诗仙”的毕生经历与全部作品却表明他积极面世的人生态度,始终一贯。他曾明白地表示:“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送蔡山人》)这两句诗正可以作为“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二句的注脚。

  这是一首以史笔写成的政治抒情诗。诗的主旨在于表明诗人怀有坚贞的报国之志,年虽老而志未衰,并为大志未酬深感不满。他能够做到:刚遇赦得释,便议论国家政治,可见李白面向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是十分积极的。李白在晚年,由于安史之乱把他推入现实矛盾的旋涡,他投笔从戎,对平息边将的叛乱,恢复社会的安定、消除苍生的灾难,寄予极大的关注,使他的诗歌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时期的作品,不同于安史乱前那些从个人出发的抒怀之作,而更多是从社会出发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矛盾,因而他晚年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丰富的社会内容。而艺术风格也不似青壮年时期诗歌那样“壮浪纵恣”(元稹语),而表现为沉着顿宕。这首咏怀之作,恰好体现了其后期诗歌的特点与风格,无疑是其一篇代表之作。

  李白晚年这类诗歌可以与杜甫同期作品媲美。惜乎长期以来论者与史家未予应有的重视,人们主观地以为:杜甫的主要活动时期为安史之乱后,而李白的主要活动时期为安史之乱前。因而李白与杜甫虽同经历过安史之乱,于杜甫为其中年,故以为重要:于李白为其晚年,则不予重视。这种重中年轻晚年的意识,掩没了李白晚年不朽诗篇的光辉。李白晚年的坎坷身世与光辉诗篇当与杜甫等同视之。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是李白流放夜郎又被赦免东还时所作,时间为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或次年,当时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得释。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猜你喜欢
宴坐白云端,清江直下看。来人望金刹,讲席绕香坛。
虎啸夜林动,鼍鸣秋涧寒。众音徒起灭,心在净中观。
不出孤峰上,人间四十秋。视身如传舍,阅世似东流。
法为因缘立,心从次第修。中宵问真偈,有住是吾忧。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斜日摇扬在柳丝,孤亭寂寂水逶迤。
谁堪别后行人尽,唯有春风起路岐。
麞头安得比麋茸,纹点胎斑更异同。
尔雅昔尝窥郭璞,方言今试问杨雄。
独饮对辛盘,愁上眉弯。楼窗今夜且休关。前度落红流到海,燕子衔还。
书贴更簪欢,旧例都删。到时风雪满千山。年去年来常不老,春比人顽。

人巧千万端,莫逃造化巧。三王行仁义,子孙永相保。

绵历百千载,顺理得终考。嬴隋南北朝,窃国骋暴狡。

社稷旋荒墟,苗裔悉剪剿。天巧必胜人,人巧何足道。

清飙槭槭响林柯,夜宿秋堂冷簟波。睡醒不禁乡思切,满庭明月候虫多。

华堂迥出复出城高,更买邻园彻古壕。
要展渭川千亩竹,賸栽锦里百根桃。

蔚蔚城闉柳,长条当路岐。行人服王命,策马厉所之。

登高望群山,马鸣风正悲。天连江广交,云隐湖湘湄。

向西有大府,冠盖何逶迤。分阃控百蛮,元戎总前麾。

简书岂不畏,舒卷在所持。忾彼猺獠徒,椎跣恒蚩蚩。

丝毫苟失御,雠杀相纷披。闻君去参幕,道路今衍夷。

两江动晴色,八桂含春姿。王爵有优劣,官资无崇卑。

烈烈塞上笳,泠泠月中吹。感激丈夫气,岂不在边陲。

圣人重文德,斯道贵抚绥。慎尔录边勋,勉为古人思。

人世红尘高没马,老禅方丈足清幽。
入门便觉气侯别,历耳似知天地秋。
不羡书生能作赋,却怜游子太多愁。
夜来树影飘零尽,明月无端生屋头。

忆子临东海,征帆几日回。鼍鸣津鼓合,蜃起石楼开。

官酒应深酌,春衣或未裁。题诗纪游历,时寄到蓬莱。

幽人制清管,二指宣宫商。夕响随风迥,馀悲绕山长。

危叶振欲脱,微波动还扬。远近同一听,感余非故乡。

为多情,双眉蹙。记得当时、有个人如玉。同倚小栏干一曲。

对月联吟,还把新诗续。

到而今,愁万斛,无限酸心、独背人前哭。不道清才多命薄。

如此年华,撇我缘何速。

宫殿连云起,城楼入汉低。
寒鸦如望幸,朝夕自悲啼。

谡谡松有风,蒙蒙山欲雨。山静落松泉,似与幽人语。

流年又喜到深秋,强欲登高志未酬。红叶饱看留后约,黄花遍插忆前游。

题糕兴致思偏涩,落帽风来意亦悠。试上小楼凭槛望,自怜身世若浮沤。

云裳月佩各清华,斑管凝香绚彩霞。知我性耽禅悦惯,毫端多写妙莲花。

武陵春暖浩无涯,城下楼船陌上车。
礼乐远传吴季札,衣冠旧是汉长沙。
秋高剑气横千里,夜静书声启万家。
非是避秦前日路,行人何必问桃花。

潼山高兮潼水清,厥钟秀兮乡之英。之人已去兮逖听风声,我怀孔切谁仪刑。

有美张公兮开明庭,作新宫兮州之黉。著其为人兮加丹青,貌惟肖兮如生。

或桐挺而孤高,或芝荂而九茎。或兰生兮春华,或菊秀兮秋馨。

或凤跃而蛟翔,或凫将而鹤迎。使人咨嗟叹息而追惟兮,至其子孙又呜咽流涕而咿嘤。

恍若接兮謦咳之音,内怀劝惧兮若从使令。亦瞻像兮昭昭,而起福兮冥冥。

百年兮历时虽多,非张公兮谁与铭。

何关人事说年年,泼眼银河分外妍。间杀半湾无主月,幻成一片有情天。

别离最苦仙难免,飘泊经秋客可怜。夜半那堪邻舍女,喁喁乞巧不知眠。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