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情”以铺叙的方式来描绘出一幅羌笛笛声哀怨、陇头流水幽咽的荒凉凄美画。诗中荒凉壮丽与哀怨婉转也是直接用羌笛吹出的。诗人夜半闻笛声,或许笛子所奏的是《梅花引》之曲调,或许根本不是悲愁的曲调,但诗人联想到悲愁的身世和处境,从而引发了悲愁之情。《陇头歌》:“陇头流水,鸣声幽咽”,可见陇水之情乃是悲愁之情。李白《秋浦十七首》之第二首有“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之句,可见这里的“清溪陇水情”乃是断肠之情。
“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此处的寒山当在秋浦,而玉关声应该是使人肠断的悲声,因“春风不度玉门关”,亦表达出诗人常以玉门关形容去国离乡的忧愁。月光、流水、笛声、断肠人便是构成这幅画图的基本元素。
从此诗可以看出羌笛已经和表现征战之苦、思乡之痛 的《从军行》、《度关山》联系起来了,集中表现家国之思、思乡之痛。这主要是因为羌笛多与出塞、关山、陇头水等边塞的地名相联系,而这些地名令人自然而然想起荒凉的边关塞漠、流血厮杀的战场、久戍边疆未归的将士。而诗歌的基调是低沉的、伤痛的。
《清溪半夜闻笛》为李白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游秋浦(今安徽贵池)时所作。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李白五十三岁。早春赴长安,想陈列济世之策。陈策无果,回天无计,于是离去。同年秋,李白南下安徽宣城。此后李白连续三年都在安徽宣城。
四姑嶂下花始开,九子岭边闻晚雷。濛濛细雨一帆重,人向春云来处来。
东越更新组,南阳别旧庐。中原犹铁马,远使只铜鱼。
荒俗宜深问,遗蛮勿重锄。归来正黄阁,将略自公馀。
一间老屋,在万山深处,四面皆竹。竹里开门,流水声中,有人把卷初读。
琅嬛自昔偷游去,正洞口痴龙眠熟。想书中、乱走红蟫,仙字也都盈腹。
试看夕阳天外,芙蓉十二朵,朵朵寒绿。便欲将身,画里寻诗,也算片时清福。
南湖此去无多路,恰笑我、未能免俗。问几时瘦袜宽鞋,来与白云相逐。
岁月不我与,弹指及衰年。平生谙万事,抵死参重玄。
因缘不可滞,慎毋法自然。两边都不立,别有壶中天。
碧桃天上树,青涧石边栽。世每纷纷异,花犹岁岁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