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之开篇,刘过便直抒胸臆。“知音者少,算乾坤许大,着身何处。”词人认为能理解自己心中抱负的知音太少,天地虽大,却没有英雄豪士的立身之地。朝廷偏安江左,作为主战派一员的刘过“上皇帝之书,客诸侯之门”,却始终未得重用,他甚至曾上书宰相,向其陈述恢复中原的方略,却从未被采纳。作为一名有血性的爱国志士,抱负无处施展,理想无法实现,前两句大气磅礴的语势之下,是词人无尽的苍凉和无奈。
“直待功成方肯退,何日可寻归路。”作者感慨,年华已逝,岁月渐老,如果真要等到“功成”才肯“身退”,那不知要等到何时才能归隐。这两句词人直接倾诉,读之甚为苦涩。在文恬武嬉的南宋王朝,主和派手握重权,主战派处处被压制,刘过想要举兵北伐,建功立业实为不易。
接着,词人开始就“着身何处”这个问题展开论述,表达其归隐江湖的理想。“多景楼前,垂虹成下,一枕眠秋雨”这三句,词人通过想象,抒发自己的感情。作者提到景色壮丽的多景楼和垂虹成,想象在秋雨中醉眠的乐趣,实际上寄托的是他对归隐生活的渴望,景虚而情实。
词人一直以建功立业为人生目标,最终却枉费十年辛苦。入仕做官,手握实权是举兵恢复中原的第一步,作者胸怀恢复之志,多年努力,却仍未获得一官半职。如今,年事渐高,所以心生幽怨和感慨。十年辛苦之所以被“枉费”,实是因为他不得赏识,报国无门。
“不是奏赋明光,上书北阙,无惊人之语。我自匆忙天未许,赢得衣裾尘土。”作者在此开始解释他报国无门、立身无处的原因。之所以“十年枉费辛苦”,未求得一官半职,并不是因为他没有才华,不能向皇帝呈辞献赋,也不是因为他不能上书北阙,陈述治国安邦的方略,而是因为皇帝不肯赏识、重用他。词人虽然非常积极努力,却奈何“天未许”,最终只“赢得衣裾尘土”,其落魄失意的窘态令人备感心酸。此处语言犀利,怨意颇深。
词人与辛弃疾相聚之时,追欢卖笑;离别之际,不提友情,不言世事,只谈相聚时的美好;“白璧”三句足见二人交情之深。最后,作者用张翰之事来表明其归隐之意。“莼鲈江上,浩然明日归去。”在说尽满腹悲愤牢骚之后,作者提出了别后归隐的意愿。整首词如此结束,主旨严明,辞意俱尽,似水到而渠成。
临别之时,面对友人,人称“天下奇男子”的刘过自述生平抱负,感叹怀才不遇,倾吐满腹悲愤。整首词慷慨激昂,风格粗犷,狂逸之中又饶有俊致,感染力极强。
二月十五,瞿昙灭度。足示双趺,胸摩卐字。山愁惨莫云,花泪啼红雨。
去年山次,今年山次,明年山次。辄莫明年更明年百千年,年年山次。
狼籍涅槃心,此恨凭谁诉。赖有粼皴拄杖子,牢记取。
行春桥上月娟娟,杜若洲西宿画船。万镜不波天在水,四山沉影夜如年。
已知世事皆身外,肯着閒愁到酒边。宛转清歌出林表,晚烟依约正苍然。
来时踏破山中雪,归路重经雪里山。十里黄云蔽斜日,远游何事不知还。
太学修名立,甘泉晚节香。岿然周大老,好在鲁灵光。
馀庆沧浪水,清规寿俊坊。典刑今可挹,通德合名乡。
欲致芙蕖水面风,规规培植兴无穷。曾陪青草轩窗外,忽幻红衣鼎镬中。
香色未饶春富贵,本根元抱玉玲珑。误承老柏垂清荫,拔地参天趣亦同。
风惊雁阵鸣寒天,迎春燕綵飞联翩。星门十二转华月,三十六簧吹暖烟。
琼芳散漫舞幽碎,酒力微昏不成醉。尽衣送岁鼓逢逢,椒花翠盘分小红。
天产名贤果绝尘,才优德裕自彬彬。攀来郤桂年方冠,步彼召棠政久醇。
丹凤屡衔丹诏至,素丝倍凛素餐频。训蒙独切经名孝,坐我旋欣风是春。
南极寿星徵远照,东瀛生佛结前因。秋高月霁几周甲,岳降松生已及申。
会有耆英应结社,源宗理学夙传薪。涧瀍洛水钟灵气,梅棘鸤鸠咏淑人。
满县种花休逊岳,跻堂称兕合同豳。商山逸皓堪怀旧,荆楚名卿欲告新。
岂是倦勤谟有警,还钦抑戒什犹陈。鲰生不解颂扬体,愧乏瑶章达寸寅。
蒋山阴。洗新秋片雨,朝绿似抽簪。官柳扶鞍,京尘换袂,行役几判升沉。
谩回忆、庚桑旧壤,话畏垒、余粒有栖禽。去后楼台,来时父老,携酒凭临。
闻道五湖佳约,恁高云澹洒,出岫何心。孤梦攀天,残呻匝野,畿甸荒迹堪寻。
待争睹、芃芃膏雨,祝苗黍、随地种黄金。试听衢讴,吴波咫尺烟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