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词三首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清晨日出的时候,江边盛开花朵颜色鲜红胜过火焰,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月圆之时山寺之中,寻找桂子,登上郡亭躺卧其中,欣赏那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吴宫,喝一杯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那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迟早会再次相逢。
注释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桂子:桂花。
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
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竹叶:酒名。即竹叶青。亦泛指美酒。
吴娃:原为吴地美女名。此词泛指吴地美女。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赏析

  这三首词既是各自独立成篇又是互为联系的,必须把它们放在一起来分析。

  第一首摄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写得生机盎然,色彩艳丽。“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刻画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红得胜过火焰。表现出春天花卉的生机勃勃之态,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浓艳、热烈之美。次句说“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水荡漾,碧波千里,诗人更夸张地形容它比蓝草还要绿,这深浓的碧绿色,与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红色相映发,便觉更加绚丽夺目。诗人敷彩设色,用色彩明艳的辞藻,很好地显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态,像作者这样长期居住在苏杭的人自然是“能不忆江南!”即便素未到过江南的人也会急欲一睹为快。

  如果说第一首是对江南春色的客观的把握,总体的描绘,来表明“江南好”,那么第二、三首便是通过突出描绘苏、杭这两个被人喻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来验证“江南好”了。古神话中有月中桂树的传说。《南部新书》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可见这寺中月桂的说法不过是寺僧自神其说而已。但是,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作品运用这一传说,意在表达杭州的非同凡俗。同时“山寺月中寻桂子”也表现了诗人浪漫的想像,我们眼前仿佛现出怒放的丹桂,闻到桂子浓郁的芳香。次句“郡亭枕上看潮头”则描绘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观。诗人通过对当年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两个代表性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仅用两句话就足以使人想见杭州之多彩多姿。

  最后一首是描绘苏州之美。苏州有当年吴王夫差为美人西施修建的馆娃宫等风景名胜古迹,有名叫“竹叶春”的美酒佳酿,苏州的女子也更美丽多姿,能歌善舞,她们的舞姿,令人联想到那在风中沉醉的荷花。诗人以美妙的诗笔,简洁地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令人无比神往。

  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好”开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结,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使人读其词而直欲奔向江南实地观览一番。

创作背景

  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此词在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以推断出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赏析二

  第一首词中,作者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白居易用的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一幅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

  这首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第二首词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第一首词的最后三字“忆江南”勾连,形成词意的连续性。后五字“最忆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爱的一个江南城市。如果说第一首词像画家从鸟瞰的角度大笔挥洒而成的江南春意图,那么,第二首词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画作了。

  第三首词在思想艺术上都不及第一、二首,加上他又写到歌舞生活,因而许多选本都不介绍它。其实它在写法上也并不是全无可取之处的。前两首词虽然也写到人,但主要还是写景。第三首点到吴宫,但主要却是写人,写苏州的歌舞伎和词人自己。从整体上看,意境的变化使连章体词显得变化多姿,丰富多彩。

  吴酒一杯春竹叶一句,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唐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作者不是纵情声色的人,他欣赏的是吴娃的歌舞,希望能重睹演出,因而回到洛阳后说:“早晚复相逢。”

  这三首词,从今时忆往日,从洛阳忆苏杭。今、昔、南、北、时间、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头两句,都抚今追昔,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每一首的中间两句,都以无限深情,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结句呢?则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记忆有一天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因此,整个组词不过寥寥数十字,却从许多层次上吸引读者进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经历的各种情境,体验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现的各种精神活动,从而获得寻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这三首词,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各首之间,又前后照应,脉络贯通,构成有机的整体大“联章”诗词中,显示出作者谋篇布局的高超艺术技巧。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猜你喜欢
懒移金翠傍檐楹,斜倚芳丛旧态生。唯奈瘴烟笼饮啄,
可堪春雨滞飞鸣。鸳鸯水畔瘴头羡,豆蔻图前举眼惊。
争得鹧鸪来伴著,不妨还校有心情。
雨脚如奔冒远岑,须臾六合变层阴。
坐回物物昭苏意,想见村村喜笑音。
翁诧稻粱营米栈,妇忠裘褐拂衣砧。
定知一熟酬诸愿,击壤歌中此感深。
鹤驭来从玉席前。笑谈勋业照凌烟。心游物外都无碍,春在壶中别有天。
香似雾,酒如泉。华堂冰雪映神仙。灵椿不老青松健,花里年年醉管弦。
白云影里话三生,起坐相从夜共行。
谊与云天高也薄,道於泰华重邪轻。
酒非贪饮惟知己,诗不求工贵适情。
但使忘年成莫逆,何须肉袒负渠荆。
冷暖旧雨今雨,是非一波万波。
壁下禅枯达磨,室中病著维摩。

久客愁多雨,清游喜骤晴。云蓝犹独踞,玉岭忽双撑。

洞口龙方卧,山腰虎尚狞。方池竟何在,一水至今清。

十月孤城云黯然,万峰飞雪此溪边。烟斜细细萦寒日,风急飘飘落暮天。

何处玉珂迷紫陌,几家银烛照华筵。茅堂此际堪乘兴,不放山阴半夜船。

灯下秋山影零乱,况兼老眼镇模糊。笔踪要是存苍润,墨法还须入有无。

自我开帘看翡翠,凭谁作钓拔珊瑚。倪迂标致令人想,步托邯郸转谬迂。

篝灯夜窗下,抚卷坐来久。泛观古豪杰,际遇良不偶。

伊周及房杜,股肱戴元首。韩范与富欧,曲蘖成醴酒。

勋业正当时,功名垂弗朽。李广命不侯,冯唐空白首。

间关逐常调,遇事亦掣肘。赋命有疾徐,奔竞适足丑。

掩书对明月,且尽杯中酒。

吴下风流尽此物,后来好事更传真。尔辈安身是何处,素毫零落寄丰神。

兢兢惕惕抱书眠,豪放乾坤喜壮年。窗外兰芽春信好,壁间篁影日华迁。

植槐栽柳天将芽,弄月吟风夜转乾。惭愧须长开绿野,共题深树甓陶篇。


春风花草满园香,马系在垂杨。桃红柳绿映池塘,堪游赏,沙暖睡鸳鸯。
宜晴宜雨宜阴,比西施淡抹浓妆。玉女弹,佳人唱,湖山堂上,直吃醉何妨?


画般撑入柳阴凉,一派笙簧。采莲人和采莲腔,声嘹亮,惊起宿鸳鸯。
佳人才子游船上,醉醺醺笑饮琼浆。归棹晚,湖光荡,一钩新月,十里芰荷香。


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枯荷叶底鹭鸶藏,金风荡,飘动桂枝香。
雷峰塔畔登高望,见钱塘一派长江。湖水清,江潮漾,天边斜月,新雁两三行。


彤去密布锁高峰,凛冽寒风。银河片片洒长空,梅梢冻,雪压路难通。
六桥顷刻如银洞,粉妆成九里寒松。酒满斟,笙歌送,玉船银棹,人在水晶宫。

携将一药筐,浣濯向回塘。根涩泥难净,苗新爪易伤。

曝时犹带湿,浸处尚流香。闻尔勤脩制,多应按古方。

新为东道尹,重作北庭游。征槎忆昔遥送,直到海西头。

还记旧闻炎徼,又话风尘京洛,行役未遑休。执手慰劳苦,尊酒此相酬。

寸心知,平生事,鬓毛羞。兵氛大地抢攘,万古伴牢愁。

老我琼阴故侣,剩与邻松高卧,孤梦傲沧洲。揽辔且踯躅,来对一篱秋。

秋祠灵岳奉尊罍,风过深林古柏开。莲掌月高珪币列,
金天雨露鬼神陪。质明三献虽终礼,祈寿千年别上杯。
岂是琐才能祀事,洪农太守主张来。

梨花零落事堪悲,诉与孤窗夜雨知。静坐几回怜命薄,颦蛾正是断肠时。

兀坐起往念,新愁忽来侵。
郁郁不自恰,开尊独盈斟。
举杯对孤影,浩荡生幽襟。
百虑遂消散,无复索我心。
修篁尔何情,风中来清音。
不觉日已晏,四面山沈沈。
超遥醉中适,颓然忘古今。
染翰记所寓,音属自成吟。

地形下东南,滩溜如箭疾。客行冲雾雨,扁舟仅容膝。

粼粼沙痕高,齿齿石锋密。礌砢碍中流,巨细状非一。

狭逼惊涛飞,深沸漩涡溢。舟楫巧纡避,簸荡神先怵。

篙师一失手,势与洪流汩。眩眼杂卉稠,送客奔崖崒。

骇奇豫初览,过险怕缕述。乘流怪浮生,坎止私愿毕。

祇园三日雨,碧涧一枰秋。试问酒中趣,何如林下幽。

从他著虎口,寻我镇神头。惟悟争先法,当机与手谋。

小艇落寒江,橹声摇梦醒。开篷正清夜,独坐揽幽景。

月明万籁歇,山水气俱静。兴来一扣舷,满江风露冷。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