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写歌女弹筝的词,或有所寄托,或纯写眼中所见之人,耳中所闻之曲,不必深究。
开篇先点出乐曲的格调,首先,用的是筝,而筝声向来苍凉柔婉,适合表现哀怨、哀愁的情绪,而歌女所弹奏的也正是类似湘江故事的哀伤曲调。乐曲本是要靠耳听,而无法目见的,但词人却突然从听觉转向视觉,说“声声写尽湘波绿”。这种修辞手法叫作“通感”,也称“移觉”,即将不同感官所感受到的诸如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触沟通起来。因为文字最方便描写的是视觉,而对于听觉则相对难以描摹,所以用视觉来比拟听觉——澄碧的湘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确实易使人产生哀愁的情感.于是便以通感的手法来比喻筝曲。
上阕后两句点明了通感所表述的含义,并点出弹筝人的身份——女子,在以筝弹奏“幽恨”之曲。
下阕开篇也是视觉,重点从筝曲转换到弹筝之人,在宴会席间,沉静地弹筝,“秋水”也即澄澈的目光缓缓流转,表明弹筝的女子完全把整个身心都融合到所弹奏的筝曲中去了。而赏其弹奏者眼中所见既有澄澈目光,也有斜行的筝柱,也将筝和人合为一体,仿佛这乐声不是从筝上弹出,而是从弹筝女子心中涌出一般。正因如此,才能在筝声弹奏到最凄婉断肠的那一刻,女子缓缓垂下双眉,表情与乐声浑然一体,吐尽了胸中的哀伤和怨恨。
全词语辞清美婉丽,情感真挚凄哀,风格含蓄深沉,令人可观可叹。
镇帷犀重鲜室温,白天碎碎玉花纷。窗开云母不知夜,帐结流苏散锦文。
盈盈小妾被流黄,抱瑟升楼发浩倡。铜龙漏极曙光动,驩绝竟忘寒夜长。
祇恐愁红向春死,不死应须探春髓。龙刀切纸印冰花,贴在九华赪壁里。
冉冉南光走冷圭,梅含春影与云齐。青丝玉壶具憔悴,井底生尘却解携。
老军樵采供衣食,官府饥寒痛逼之。贼满四郊无处采,忍闻半日尽逃移。
蛟龙未得意,居然客泥渎。区区蛭与蚓,见之不挂目。
宁知一旦挟云雾,赤电青蜺下相逐。白日收光海水沸,南山摧倒为平陆。
丈夫处世亦如此,竖子莫轻天下士。君不见张仪南游楚相横,范叔西奔魏齐死。
姚夫子,饮我酒,高歌为君起。君今肮脏王侯侧,我时跌宕尘埃里。
时人作色矜权贵,笑我摧藏不足畏。淮阴仰视里中儿,李广愁逢灞陵尉。
劝君第饮君莫辞,英雄会合当有时。少年何惜千日醉,他日飞腾犹未迟。
石林峨海刹,杰出大方家。说偈瓶翻水,看经席散花。
秋听潮信急,夜坐月痕斜。借问穷源客,曾乘几度槎。
轻暖轻寒剪绿莎,春云斜压画阑多。杏花雨外霏微起,杨柳风前澹荡过。
御苑晴生芳径湿,宫墙低度午阴和。玉楼正在莺声里,间袅红窗一典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