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肩吾有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儿,在诗中不止一次提到,如:“姊妹无多兄弟少,举家钟爱年最小。有时绕树山雀飞,贪看不待画眉了。”(《效古词》)而这首《幼女词》更是含蓄兼风趣的妙品。
诗一开始就着力写幼女之“幼”,先就年龄说,“才六岁”,说“才”不说“已”,意谓还小着呢。再就智力说,尚“未知巧与拙”。这话除表明“幼”外,更有多重意味。表面是说她分不清什么是“巧”、什么是“拙”这类较为抽象的概念;其实,也意味着因幼稚不免常常弄“巧”成“拙”,比方说,会干出“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左思),“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杜甫)一类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此外,这里提“巧拙”实偏义于“巧”,暗关末句“拜新月”事。读者一当把二者联系起来,就意会这是在七夕,如同目睹如此动人的“乞巧”场面:“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诗中并没有对人物往事及活动场景作任何叙写,由于巧下一字,就令人想象无穷,收到含蓄之效。
前两句刻划女孩的幼稚之后,末二句就集中于一件情事。时间是七夕,因前面已由“巧”字作了暗示,三句只简作一“夜”字。地点是“堂前”,这是能见“新月”的地方。小女孩干什么呢?她既未和别的孩子一样去寻找萤火,也不向大人索瓜果,却郑重其事地在堂前学着大人“拜新月”呢。读到这里,令人忍俊不禁。“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的少女拜月,意在乞巧,而这位“才六岁”的乳臭未干的小女孩拜月,是“不知巧”而乞之,“与‘细语人不闻’(李端《拜新月》)情事各别”(沈德潜语)啊。尽管作者叙述的语气客观,但“学人”二字传达的语义却是揶揄的。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年的,内容却是幼稚的,这形成一个冲突,幽默滑稽之感即由此产生。小女孩越是弄“巧”学人,便越发不能藏“拙”。这个“小大人”的形象既逗人而有趣,又纯真而可爱。
这类以歌颂童真为主题的作品,可以追溯到晋左思《娇女诗》,那首五古用铺张的笔墨描写了两个小女孩种种天真情事,颇能穷形尽态。而五绝容不得铺叙。如果把左诗比作画中工笔,则此诗就是画中写意,它删繁就简,削多成一,集中笔墨,只就一件情事写来,以概见幼女的全部天真,甚而勾画出了一幅笔致幽默、妙趣横生的风俗小品画,显示出作者白描手段的高超。
蓬山冠三岛,瀛海渺八荒。清虚敞神居,鸾凤相翱翔。
黄金为宫阙,白玉为室堂。琼蕤凤藻搆,珠树列绮窗。
扣阈彩烟飞,榜题丹曜光。灵葩丽曲戺,异药纷翠房。
五芝浥露色,六草迎风香。中有神仙人,逍遥绿发长。
服之丹霞衣,系以紫云裳。骖虬谒上帝,羽盖腾龙骧。
徘徊阊阖间,嗽吸沆瀣浆。拜受三真术,永保四明方。
从此游泰清,延年寿无疆。
春草绿盈盈,飞英扑马轻。秦楼临曲水,谢客是宣城。
柳弱丁年态,花娇子夜情。升平无汗马,都护听流莺。
清夜回肠,百绪纷纭,凄然泪零。觉天涯离恨,痴然黯黯,宵深肺病,短梦惺惺。
霜叶辞枝,寒蛩咽露,粉月玲珑上绮棂。孤光冷,偏照人庭院,别样分明。
屏山瘦影伶俜。见背壁、残灯死复醒。叹身如年历,暗知凄节,心同刻漏,记尽长更。
生小工愁,从来善哭,何况而今寥落情。无憀极,倩喘丝半缕,扶住黄昏。
骨性原分媚与忠,美新即在反骚中。怀沙憔悴诚为拙,投阁支离未是工。
岂必首阳非屈子,敢云柳下自杨雄。人生合为灵修死,千古离骚教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