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苗

先秦·佚名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劳之。

我任我辇,我车我牛。我行既集,盖云归哉。

我徒我御,我师我旅。我行既集,盖云归处。

肃肃谢功,召伯营之。烈烈征师,召伯成之。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召伯有成,王心则宁。

译文与注释

译文

黍苗生长很茁壮,好雨及时来滋养。众人南行路途遥,召伯慰劳心舒畅。
我挽辇来你肩扛,我扶车来你牵牛。出行任务已完成,何不今日回家走。
我驾御车你步行,我身在师你在旅。出行任务已完成,何不今日回家去。
快速严整修谢邑,召伯苦心来经营。威武师旅去施工,召伯经心来组成。
高田低地已修平,井泉河流已疏清。召伯治谢大功成,宣王心里得安宁。

注释

芃(péng)芃:草木繁盛的样子。
辇:人推挽的车子。
集:完成。
盖(hé):同“盍”,何不。
肃肃:严正的样子。功:工程。
烈烈:威武的样子。
原:高平之地。隰(xí):低湿之地。

赏析

  《黍苗》是宣王时徒役赞美召穆公(即召伯)营治谢邑之功的作品,诗意自明。《毛诗序》说它是“刺幽王也。不能膏泽天下,卿士不能行召伯之职焉”。前人多有辩驳,朱子直言:“此宣王时美召穆公之诗,非刺幽王也。”(《诗序辨说》)可谓干净利落。

  此诗是纪实性作品,要对作品有较为深刻的理解,须知如下史实:宣王是在其父厉王出奔并死于彘(今山西霍县),整个周王朝处于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即位的,“宣王即位,二相辅之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史记·周本纪》)在其执政的四十七年中,宣王“内修政事,外攘夷狄,复文武之境土”,史称中兴。作为一代中兴贤君,周宣王重用了一批贤能之人,如仲山甫、尹吉甫、方叔等,《黍苗》诗中所赞美的召穆公召虎也是当时一位文武双全的贤才。诗中所述召伯营谢的事发生在宣王鼎盛时期。为了有效地加强对南方各族的攻守控制,宣王便封其母舅申伯于谢(在今河南唐县,与湖北枣阳近),并命召伯虎带领徒役之众前往经营谢邑。在营建任务圆满完成的时候,随行者唱出了这首诗歌。《诗经·大雅》中还收录了一首宣王的大臣尹吉甫作的《崧高》,也是叙述申伯迁居封地谢邑的事,可见当时申伯封谢确实是件大事,读者可参照阅读。

  全诗共分五章,章四句。

  第一章以“芃芃黍苗,阴雨膏之”起兴,言召伯抚慰南行众徒役之事。召伯如前所言,他是宣王时的贤臣,曾在“国人暴动”时以子替死保住了时为太子后为宣王的姬静性命,与宣王关系非同一般。他还曾率军战胜淮夷,建立奇功,《诗经》中多有吟唱,《大雅·江汉》有“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的句子。经营谢地这样的要冲重邑,非文治武功卓著的召伯没有人可担当此任。诗首两句兴中寓比,言南行众人得召伯抚慰如黍苗得时雨滋润一般。正因为如此,谢邑的营建才会那样迅捷而有序。首章用了两句(也是全诗仅有的两句)兴句开头,使得这首记录召伯营谢之功的诗作多了几许轻松的抒情味。车辇南行路途之遥远、跋涉之艰辛是可以想像的,但有召伯之劳,就没有什么让人不胜劳苦的。

  第二、三两章反覆吟唱,既写建筑谢城的辛劳和勤恳,又写工程完毕之后远离故土的役夫和兵卒无限思乡之情。“我任我辇,我车我牛”,在短句中同一格式反覆出现,急促中反映出当时役夫紧张艰辛、分工严密且合作有序的劳动过程;“我徒我御,我师我旅”以同样的节奏叙述兵卒在营建谢邑中规模宏大也同样辛苦的劳作场面。这两部分看似徒役在谢邑完工之后对劳动过程的美好回忆,实际上也是对召伯经营谢邑这样的庞大工程安排有方的热情赞美。这两章后两句言:“我行既集,盖云归哉。”“我行既集,盖云归处。”是长期离家劳作的征役者思乡情绪真实而自然的流露。但尽管思乡之情非常急切,语气中却没有丝毫怨怒之气,确实是与全诗赞美召伯的欢快情绪相和谐的。

  第四章是承接二、三两章所作的进一步发挥,言召伯营治谢邑之功。谢邑得以快速度高质量地建成,完全是召伯苦心经营的结果。“肃肃谢功,召伯营之”两句照应第二章,不过第二章是铺排,这两句是颂辞,重心有所不同。“烈烈征师,召伯成之”,颂扬召伯将规模甚众情绪热烈的劳动大军有序地组织起来营建谢城的卓越的组织才能,这两句与第三章相照应。由此观之,此诗在结构安排上颇具匠心,严整的对应,反映出雅诗的雅正特点,与风诗不同。

  诗最后一章言召伯营治谢邑任务的完成对于周王朝的重大意义。“原隰既平,泉流既清”,是说召伯经营谢邑绝非仅修城池而已,还为谢邑营造了必要的生存环境。修治田地,清理河道只是末节,但连这些都已安排到位,就不会有什么疏漏了。这个时候,谢邑作为周王朝挟控南方诸国的重镇已建成,周宣王心中当然舒坦多了。“召伯有成,王心则宁”,于篇末点题,为全诗睛目。在用韵上,末章一改前面几章隔句押韵的规律,句句押韵,且用耕部阳声韵,使节奏和语气顿时变得舒缓起来,极具颂歌意味。

  猜你喜欢
长竿一系白龙吟,谁和驺虞发素琴。野客碧云魂易断,
故人芳草梦难寻。天从补后星辰稳,海自潮来岛屿深。
好向明庭拾遗事,莫教玄豹老泉林。
绿砌红花树,狂风独未吹。光中疑有焰,密处似无枝。
鸟动香轻发,人愁影屡移。今朝数片落,为报汉郎知。
一年春事,常恨风和雨。趁取未残时,醉花前、春应相许。山公倒载,日暮习池回,问东风,春知否,莫道空归去。
满城歌吹,也似春和豫。争笑使君狂,占风光、不教飞絮。明朝酒醒,满地落残红,唱新词,追好景,犹有君收聚。
水际移居晚,薰风绿满汀。
密萍妨下钓,高柳碍观星。
忙是僧相过,闲惟雨可听。
寻思非久计,终忆自柴扃。
黄金斗印未垂腰,绕舍湖山弄翠涛。
饥凤羽毛寒不铩,卧龙头角老方高。
樽前襟抱生平尽,醉里文章气格豪。
休论升沉向衰俗,功名到底属吾曹。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闻说登临兴渺然,秪应幽赏胜孤眠。遥知水涉山行地,正及花明柳媚天。

尘世年华须自惜,诗家风景更堪怜。閒官亦有游春梦,缓逐莺声送马鞭。

盘皇开天露天丑,夜半天星堕天狗。
璇枢缺坏奔星斗,轮鸡环兔愁飞走。
圣娲巧手炼奇石,飞廉鼓鞲虞渊赤。
红丝穿饼补天空,太虚一碧玻璃色。
辐旋毂转四极正,高盖九重县水镜。
三光不凋河不泄,天上神仙宅金阙。
当时坤母亦在旁,下拾残灰补地裂。

如何仍滞故人家,念汝辛勤泪点沙。归语故园诸弟妹,孤僧未死海东涯。

秋柯无静音,风过有鸣萚。卷帘庭草深,寒绿动萧索。

娟娟天际流,簌簌林间萼。相观亦夷犹,宁教怆零落。

达人识心性,世事工羁缚。凉飙开化机,意兴俱卓荦。

浩歌却尘滓,晤对起清廓。回首山月生,流煇上帘幕。

远随金印出边州,早报平安入凤楼。
剪取白罗飞绣影,旗竿十丈挂胡头。
汤东谷作此诗,未出,见草窗作,乃叹服曰:“此真题边
将白鹊诗,吾诗乃学课语耳。
”遂焚其稿。
小阁深深曲径开,竹光长送午阴来。
主暂人遣清商歇,别有幽禽劝酒杯。
画舸西泠落,占柳阴花影,芳意如织。小楫冲波,度麴尘扇底,粉香帘隙。岸转斜阳隔。又过尽、别船箫笛。傍断桥、翠绕红围,相对半篙晴色。顷刻。千山暮碧。向沽酒楼前,犹系金勒。乘月归来,正梨花夜缟,海棠烟幕。院宇明寒食。醉乍醒、一庭春寂。任满身、露湿东风,欲眠未得。
西风万里至,旷然天地秋。
暮雨生夕凉,百虫鸣啾啾。
楚山晓苍苍,楚水亦悠悠。
骚人试登临,感物增离尤。
所思在遐方,欲往路阻修。
香草有蕙茝,嘉树有梧秋。
白露委芳馨,彫零使我愁。
穷年倦羁窘,江湖思旧游。
纫兰制芰荷,飘泛一叶舟。
肆情云水间,意适何所求。

华馆淹留歌伐木,孤城砧杵度新鸿。客谈半夜当筵月,谁共明朝落帽风。

云谷秋深泉更白,天湖霜冷叶初红。烟霞十里期难赴,雅约何年得再同。

空传南朝寺,不见南朝人。松桂日以老,青山日以新。

清泉其白石,万古光磷磷。三千珠履客,转眼成灰尘。

俯仰今昔事,浩歌问苍旻。搔首月东出,长此烟霞邻。

莫听寒鸟叫,夜雨岂堪闻。不尽离堂泪,无端此地分。

楼高长寂寂,叶落故纷纷。掩涕非无语,依帏恋白云。

庭空半残月,萤火入凉烟。竹柏影成画,香花心悟禅。

倦游疑隔世,多故逼中年。静境无人共,支琴独未眠。

粥饭随时养病躯,本无迷悟可关渠。
无端击著庵前竹,直至如今在半途。

浩浩歌,天地万物如吾何。用之解带食太仓,不用拂枕归山阿。

君不见渭川渔父一竿竹,莘野耕叟数亩禾。喜来起作商家霖,怒后便把周王戈。

又不见子陵横足加帝腹,帝不敢动岂敢诃。皇天为忙逼,星辰相系摩。

可怜相府痴,邀请先经过。浩浩歌,天地万物如吾何。

屈原枉死汩罗水,夷齐空卧西山坡。丈夫荦荦不可羁,有身何用自灭磨。

吾观圣贤心,自乐岂有他。苍生如命穷,吾道成蹉跎。

直须为吊天下人,何必嫌恨伤邱阿。浩浩歌,天地万物如吾何。

玉堂金马在何处,云山石室高嵯峨。低头欲耕地虽少,仰面长笑天何多。

请君醉我一斗酒,红光一面春风和。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