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听笙诗。笙这种乐器由多根簧管组成,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宛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凰鸣(见《列仙传》)。
首句“凤吹声如隔彩霞”就似乎由此作想,说笙曲似从天降,极言其超凡入神。具象地写出“隔彩霞”三字,就比一般地说“此曲只应天上有”(杜甫)、“如听仙乐耳暂明”(白居易)来得高妙。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给读者的感觉更生动具体。同时,这里的“彩霞”,又与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中运用的许多摹状乐声的视觉形象不同。它不是说声如彩霞,而是说声自彩霞之上来;不是摹状乐声,而是设想奏乐的环境,间接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
“不知墙外是谁家”,对笙乐虽以天上曲相比拟,但对其实际来源必然要产生悬想揣问。诗人当是在自己院内听隔壁“邻家”传来的笙乐,所以说“墙外”。这悬揣语气,不仅进一步渲染了笙声的奇妙撩人,还见出听者“寻声暗问”的专注情态,也间接表现出那音乐的吸引力。于是,诗人动了心,由“寻声暗问‘吹’者谁”,进而起身追随那声音,欲窥探个究竟。然而“重门深锁无寻处”,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不禁令人于咫尺之地产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强烈的憧憬,由此激发了一个更为绚丽的幻想。
“疑有碧桃千树花”。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是从如泣如笑的乐声着想,“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是从《梅花落》曲名着想,而此诗末句与它们都不同,仍是从奏乐的环境着想。与前“隔彩霞”呼应,这里的“碧桃”是天上碧桃,是王母桃花。灼灼其华,竟至千树之多,是十分繁缛绚丽的景象。它意味着那奇妙的、非人世间的音乐,宜乎如此奇妙的、非人世间的灵境。它同时又象征着那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而一个“疑”字,写出如幻如真的感觉,使意象给人以飘渺的感受而不过于质实。
此诗从听笙写起,采用侧面烘托、联想想象等方法极其浪漫地创造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意境。全诗章法流走回环中有递进,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间接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在“通感”手法的运用上独具特色。
诸峰倚崔嵬,众壑隐奔峭。寓目欣有系,会心领其要。
开庐结茅竹,伐翳斩蓬藋。此君亦可人,玉立尽娟妙。
风酣翠相倚,月吐青自照。窈眇非世音,鸾鹄中夜啸。
烟尘闇北关,烽火被南徼。便欲老三闾,终焉隐屠钓。
侍读净业真头陀,静中万象观庵罗。起揽风云入纸墨,笔势所向扬天戈。
金翅擘海作平地,巨灵分山流大河。世人不悟三昧力,将谓妙迹回永和。
嗟子弱腕绾春蚓,索处陋巷藏泥蜗。何缘手迹荷题字,皮荐价视苍璧多。
忆昔风帆共投㝛,金山夜鼓惊鸣鼍。君呼起说微妙义,履行巨浪穿姻萝。
倚立云閒天澹外,长江荡与空相摩。三客恍知㝛世在,千生了办须臾过。
人閒别离细事耳,乘轮退转忧蹉跎。子颍困卧已近死,与子那得长委蛇。
一臂可为初祖断,三折岂屑张芝波。快雨堂中想投笔,仰见圆月升墙阿。
江上一书通问讯,翻湫倒海将如何。
一重帘子凉波浅,新秋尚经阑暑。香兽金疏,酒螺翠减,尽日文窗关住。
何曾听雨。自过了黄梅,夕阳红驻。玉井阑边,不应忘却候蛩语。
罗纨谁待去手,暗蚊双鬓绕,轻斗飞絮。灭烛临风,停琴伫月,坐暖惺忪花树。
桃笙似煮。便薄薄纱帏,梦来无处。欲傍琼楼,素娥愁未许。
合浦明珠久不还,使君风采动群蛮。鲛人把臂来城里,荔子堆红出坐间。
江映蕉花鹦鹉绿,雨昏榕树鹧鸪斑。昔年骏马经行处,父老那知得重攀。
许多英伟说前筹,遥望前锋气即收。可是赤眉真有力,祇因白面自深忧。
何人发愤身皆胆,一道凄清月满秋。百万农夫喧笑口,谁家鸡犬不蒙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