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句叙事。首句直奔诗题,各点“夜”“秋”二字,交代了时间、心态、环境。“夜久无眠”已见怨妇愁绪满怀,而时又逢秋,秋风萧瑟,夜气清凉,锦衾单薄,佳人永夜难寝,更添一层愁苦。
次句紧承“无眠”,写人事活动。既然辗转反侧难入梦,那么就很难打发漫漫长夜。空房寂寥,红烛高烧,百无聊赖中,她只好剪烛花以消遣寂寞了。“烛花”即灯花,古人认为灯花是有喜事的一种预兆。杜甫诗云:“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独酌成诗》)。灯花频生当有赏心悦事,而她却无法消解眼前这幽情苦绪。着一“频”字,写出了女主人公的焦灼不安、心神难宁。“欲三更”接续“夜久”两字,极写思妇饱受孤独寂寞煎熬之苦。
后两句写景。第三句转折一笔,写床席之月影。一个“凉”下得独特,这是全诗的诗眼,照应首句的“秋气清”,以触觉状态写视觉形象。从窗外梧桐树缝筛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满了冰凉、空寂的床席,今夜谁都不会给她送来温暖。这情景令人凉从心生。“满”字表面是写光影之浓,其实是写忧思满怀,剪不断理还乱的郁闷之感。这一句明写屋内月色之凄美,暗表人心之失落,虚实相生,韵味悠远。
末句写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语作结,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该句承上句,以顶真手法过渡,从床上之月光、树影写到高天之皓月,表达了诗人望月怀人的乍喜还忧的心理。“月在梧桐缺处明”,展现了一幅高远、疏朗的秋夜月色图。皎皎月华,她似乎忆起了曾经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甜蜜与浪漫;而如今,“瘦尽灯花又一宵”的时刻,没谁能与她“共剪西窗烛”。想超脱而不得,“月”之明,恰好照出了人心深处无法擦拭的黯淡。“梧桐缺处”,这一背景形象的定格,暗含了思妇不得与意中人团圆的酸楚。
全诗次序井然,先由屋外(秋气清)而室内(烛花频剪),又由室内(铺床凉)到室外(月在缺处明),逐层递进地反复渲染独处的苦闷。针脚细密,四句之间照应紧密,衔接流畅,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意象鲜明突出,意境清空幽眇,细节勾勒精练传神,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袅娜云容献瑞葩,晓云轻罩认笼纱。喜施繁艳迎诗客,羞寄清香入酒家。
妙质本能兼五德,芳名今复冠群花。可怜一种婵娟态,醉倚秋风脸有霞。
昨日游黄华,抵暮方言还。今晨到?峪,驱马五松边。
未移金门日,还指元康烟。山中富清境,不暇相周旋。
大似山阴客,望门却回船。空怀上方寺,矫首浮云颠。
瀑布落晴雪,金灯开夜莲。何当重经过,岩下细留连。
将军堂堂七尺躯,虎头昂藏紫虬须。据鞍笑撚金朴姑,弦鸣仰堕双飞乌。
南平川汉北歼胡,蛇矛卧地刀剑芜。朔风吹霜塞草落,马腾士奋于狩作。
将军夜令晨步同,碛沙黄黄日色薄。部下游击五千人,竞时争能各有神。
驱飞翼走入我网,千队万队何駪駪。气酣前赴逞一决,零乱旌旗倏明灭。
杀气上回灵武云,火烈直透天山雪。张公觏此番逡巡,红衣白马如神人。
衣也蟠蟒金麒麟,朝廷所赐荣功臣。拦头报捷者谁子,手提禽兽血满身。
生截罴豹累雉鹑,中军小校额抹巾,见之一骑风起尘。
左射奔鹿右毙豕,更追狡兔趫穷榛。张曰于乎奚用是,昊天肃杀存至仁。
摐金按节止中野,燖腯炰鲜燕蒐者。礼乐行军分自严,赏罚正簿谁能假。
何地真收吐谷驼,一卒乃获大宛马。长城窟冰胡雁稀,轻鼙缓吹诸部归。
悬戟惨淡鸦鸟委,垂鞍碨礧熊兕肥。少年犹忿杀获微,翻身彀弩追云飞。
我闻蒐狩古侯礼,三驱六御今何以。缵武虽存于貉文,戒荒合避长扬侈。
将军抹马厉部士,为防西北烽烟起。
中庭玉树戏斑衣,红药阶前对紫微。铁石广平新赋就,风流太傅一枰围。
六经议论回天地,平日情怀在布韦。环召固知前席近,高名留共浙山巍。
阮道曾无南北分,全家羁宦忽离群。一春又带还乡梦,十载空传誓墓文。
燕外香泥寒食雨,马前清泪太行云。羡他麦饭松楸路,上冢归来未夕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