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门外东风雪洒裾,山头回首望三吴。不应弹铗为无鱼。
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书。

译文与注释

译文
门外东风把春雪吹洒在先生您的前襟,当您登上太行山头时一定会回过头来眺望三吴故乡。既然做了学官,就不应计较被派到了那艰苦的地方。
上党地势险要,历来被人称作天下之脊,先生您志向远大,如古之大儒,以天下为己任。只是时代承平,即使有鲁连那样的奇妙计策,也没有用的地方。
注释
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沙溪》。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又有《小庭花》等二十余种异名。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梅庭老:作者友人,生平不详,学官,州学教授。从词里可知他是三吴地区(“三吴”,众说不一,大概指今浙东、苏南一带)人。
上党:一作“潞州”,位于现在的山西长治,北宋时与辽国接近,地属偏远。
学官:官职名,负责地方文教,职位不显。
裾:衣的前襟。
三吴:古地区名,说法不一,大致指今江苏、浙江的苏州、吴兴、绍兴一带。
弹铗为无鱼:战国齐人冯谖为孟尝君食客,嫌生活清苦,弹剑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铗,指剑把或剑。
脊:脊梁。上党其地甚高,古有与天为党之说,故云“天下脊”。
先生:指梅庭老。
鲁连书:《史记·鲁仲连列传》:齐军攻打聊城一年多不能下,鲁仲连写书信给守城燕将,燕将见书哭泣三日,犹豫不决而自杀。这句话:如今天下太平用不上鲁仲连这类书信。意劝梅庭老安心去作学官,不要想去立什么奇功。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苏轼的友人梅庭老到上党(今山西长治)任学官,苏轼便写了这首词送他。《浣溪沙》词调,苏轼以前的词家手中,大抵只用于写景抒怀,而此词却用来写临别赠言,致力于用意,有如文章之序体,从而开拓了小词的题材内容。

  “门外东风雪洒裾”是写送别的时间与景象。尽管春已来临,但因春雪,而气候尚很寒冷。而“飞雪似梅花”的情景,隐含无限惜别之意。这时有“雪洒裾(衣襟)”,而不言“泪沾衣”,颇具豪爽气概。次句即有一较大跳跃,由眼前写到别后,想象梅庭老别去途中,于“山头回首望三吴”,对故园依依不舍。这里作者不是强调三吴可恋,而是写一种人之常情。

  第三句再进一层,谓“不应弹铗为无鱼。”这句用战国齐人冯谖事,冯谖为孟尝君食客,曾嫌不受重视,弹铗(宝剑)作歌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战国策·齐策》)。此句意谓梅庭老做了学官,不必唱归来了。同时又似乎是说,尽管上党地方艰苦,亦不必计较个人待遇,弹铗使气。正因为意思在两者之间,语气显得尤为诚恳。

  过片音调转高亢:“上党从来天下脊”。意谓勿嫌上党边远,其地势实险要。盖秦曾置上党郡,因其地势高,故有“与天为党”之说。杜牧《贺中书门下平泽潞启》:“上党之地,肘京洛而履蒲津,倚太原而跨河朔,战国时,张仪以为天下之脊。”作者《雪浪石》诗亦云:“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贷岳争雄尊。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可以参读。

  “先生元是古之儒”此称许梅庭老有如古之大儒,以天下为己任,意谓勿以学官而自卑。此句与上句形成一联,笔力豪迈,高唱警挺,足以壮友人行色。然而,不免还有一个问题,既然上党是要地,梅庭老又是大儒,为何不委以大任,而任“学官”这种小角色呢?

  末句补说,“时平不用鲁连书”。承接上句,用鲁连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劝勉和同情之意。鲁连,即鲁仲连,战国齐人,曾在赵国游学,当时正逢秦国围攻赵国,魏国派人劝告说赵国奉秦王为帝,鲁仲连力排众议,使赵国保持了独立。后来,齐国大将田单攻打聊城,久攻不下。鲁仲连修书一封,用箭射入城中,劝说守城燕将,燕将看到书信后,犹豫不定,哭泣三天后自杀。田单收复聊城后,想封赏鲁仲连,鲁仲连逃隐于海上。《史记》对鲁仲连评价很高。因上党是赵国旧地,当时宋辽早已议和,所以说时代承平,梅庭老即使有鲁连那样的奇妙计策,也没有用的地方。此句既有劝勉梅庭者随遇而安之意,又有对其生未逢时不得重用之遭的同情。

  这首词全词仅六句,却寓义曲折深远,既同情于友人,又开导他努力工作,可以看得出,作者是想用自己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去影响友人,出语洒脱却发自肺腑,真挚动人。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苏轼的友人梅庭老到上党(今山西长治)任学官,苏轼便写了这首词送他。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猜你喜欢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香霏泛酒,瘴花初洗玉壶冰。西风乍入吴城。吹彻玉笙何处,曾说董双成。奈司空经惯,未畅高情。
瑶台几层。但梦绕、曲阑行。空忆双蝉□翠,寂寂秋声。堂空露凉,倩谁唤、行云来洞庭。团扇月、只隔烟屏。
各自寻思取。更莫怨他人做。如今剗地怕相逢,愁多正在相逢处。人前不敢分明语。暗里频回顾。罗襟滴泪无数。匆匆又是空归去。

道家仪用此巾衣,师外曾闻更拜谁。何故尧夫须用拜,安知人不是吾师。

为令既不卒,稍迁佐邢州。虽称三辅近,不异湘水投。

过家葺先庐,决意返田畴。所以泣歧路,进止不自由。

亦复恋微禄,俶装戒行舟。行行到齐、鲁,园花开石榴。

舍舟遵广陆,梨枣列道周。始见裁苜蓿,入郡问骅骝。

维当抚彫瘵,天马不可求。闾阎省徵召,上下无怨尤。

汝南多名士,太守称贤侯。戴星理民政,宣风达皇猷。

郡务日稀简,吾得藉馀休。闭门少将迎,古书得校雠。

自能容吏隐,退食每优游。但负平生志,莫分圣世忧。

伫待河冰泮,税驾归林丘。

发奋英雄喜自强,各自提封各连坊。道路不通商断绝,纷纷海客整归装。

君家唫溪北,我家郡城西。君家梁间燕,我家梁间栖。

我从出镇来,寒暑又三变。不见故乡春,惟见故乡燕。

挈家吉城边,寓家汴河湄。燕识主人心,相随不相离。

念君千里隔,见君几时得。欲令燕衔书,飞归到君侧。

君能弗吾弃,为理白云庄。愿言共君老,看燕双飞翔。

才闻家世便心倾,何况通经古是程。
范叔青云能自致,不须河朔寄柴荆。

转深文字转多情,侍女常将笔砚行。思得玉台新样句,为题团扇赠卿卿。

佳节拟登高。一望寒山木未凋。菊酒才斟枫已醉,谁浇。

摘叶题诗字有糕。

风急搅林梢。何处游人帽欲飘。且插茱萸篱下饮,逍遥。

夜静霜钟带月敲。

沧浪万顷,厌尘缨、手掬清流频洗。落日孤云烟渚净,鸥没澄波心里。一舸横秋,两桡开浪,霜竹醒烦耳。萧萧风露,梦回月照船尾。
须信闲少忙多,壶觞并赋咏,莫辜云水。乘兴前溪溪转□,隐约归帆天际。红蓼丹枫,黄芦白竹,总胜春桃李。浮丘何在,与君共跨琴鲤。

游子倦飘蓬,瞻途杳未穷。晨征凌迸水,暮宿犯颓风。

出洲分去燕,向浦逐归鸿。兰芽隐陈叶,荻苗抽故丛。

忽亿园间柳,犹伤江际枫。吾生弃武骑,高视独辞雄。

既殚孝王产,兼倾卓氏僮。罢籍睢阳囿,陪谒建章宫。

纷余似凿枘,方圆殊未工。黑貂久自弊,黄金屡已空。

去辞追楚穆,还耕偶汉冯。巧拙良为异,出处嗟莫同。

若厌兰台右,见访灞陵东。

眷浓恩重,长离永别,凭谁为返香魂。忆湘裙霞袖,杏脸樱唇。眉扫春山淡淡,眼裁秋水盈盈。便如何忘得,温柔情态,恬静天真。
凭栏念及,夕阳西下,幕烟四起江村。渐入夜、疏星映柳,新月笼云。酝造一生清瘦,能消几个黄昏。断肠时候,帘垂深院,人掩重门。

清秋明长江,残蟾窥芸窗。梦毂不可极,栖鸦鸣一双。

起坐有诗思,宿墨饱著字。苦吟羞消蛩,声乾叶满地。

潭潭刺史府,宛在城市中。
谁知园亭胜,似与山林同。
幽鸟语晴画,好花娇春风。
物情如有待,赋咏属诗翁。
村舍江南雪意迟,月边初破两三枝。
输他一点先传得,回首千花总后期。
春事循环宁有尽,岁华晼晚漫多悲。
君诗到眼如图画,写出行人立马时。

闲云两三片,各自东西飞。昨日庐山出,今朝湓浦归。

行行客悄然,荒树落霞天。独水万山合,孤城一弹悬。

风多夷汉杂,径尚虎狐穿。傍楚能怀古,笙歌吊屈船。

忆别河桥柳,青青送马蹄。
妾心与羌笛,无日不辽西。
荆棘二疏路,几人同敝衣。
仕涂师白发,国老欲彤帏。
遗稿诗书满,行旌雨雪飞。
陕民应泪落,不见板舆归。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