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首送别诗,写与友人离别时的情景。友人已乘舟向烟水迷蒙的远方驶去,但诗人还在向他洒泪挥手送别。渐渐地,看不见友人的旅舟了,江面上鸟在飞着,不知它们要飞往何处;远处只有青山默默地对着诗人。朋友乘坐的船儿沿长江向远处去了,诗人在斜阳里伫立,想象着友人即将游五湖的情景。就这样离别了,不知有谁知道诗人对朋友的悠悠相思。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恨,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诗一开始,他的朋友王十一(此人名字爵不详)已经登舟远去,小船行驶在浩渺的长江之中。诗人远望着烟水空茫的江面,频频挥手,表达自己依依之情。此时,江岸上只留下诗人自己。友人此刻又如何,读者已无从知道,但从诗人送别的举动,却可想象到江心小舟友人惜别的情景。笔墨集中凝炼,构思巧妙。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他没有直抒心中所想,而是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壮阔景物入诗,用一个“望”字,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江中烟水、岸边青山、天上飞鸟都来烘托自己的惆怅心情。
第三句是虚实结合,诗中“飞鸟”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忧虑。“没”字,暗扣“望”。“何处”则点明凝神远眺的诗人,目光久久地追随着远去的友人,愁思绵绵,不绝如缕。真诚的友情不同于一般的客套,它不在当面应酬,而在别后思念。诗人对朋友的一片真情,正集聚在这别后的独自久久凝望上。这使人联想到《三国演义》描写刘备与徐庶分别时的情景。
然而,目力所及总是有限的。朋友远去了,再也望不到了。别后更谁相伴?只见一带青山如黛,依依向人。一个“空”字,不只点出了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回曲跌宕之中,见出诗人借景抒情的功力。
五六两句,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交代了朋友远行的起止:友人的一叶风帆沿江南去,渐渐远行,抵达五湖(当指太湖)畔后休止。然而,诗句所包含的意境却不止于此。友人的行舟消逝在长江尽头,肉眼是看不到了,但是诗人的心却追随友人远去一直伴送他到达目的地。在诗人的想象中,他的朋友正在夕阳灿照的太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
诗的最后,又从恍惚的神思中折回到送别的现场来。诗人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苹花出神,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着无限愁思。情景交融,首尾相应,离思深情,悠然不尽。
添修五凤楼台手,华严见来弹指。曲径转东风,似珠穿灵蚁。
珑玲窗四启。看离合、海天云市。片片花飞,九微香琐,写春无际。
且自赋閒居,陈蕃室、谁云扫除安事。别馆旧烟萝,也沧桑如此。
樵柯今烂矣。但一笑、玉枰推起。醉瞑久,尚未消磨,是剑韬龙气。
洒洒春痕满笔端,罗浮梦断客衣寒。卷中诗句都清绝,合与梅花一例看。
窥江虏马气方骄,难遣雄心郁怒潮。便住张融船亦好,莫教风景似南朝。
骢马何处来,翩翩下霜台,七闽大道无尘埃。袖中明月连城价,腹里琅玕柱石材。
闽山青峨峨,闽水净如练,露冕巡行历州县。手持白简绣作衣,胆落金吾铁为面。
佐理由来有政声,纲纪百粤共澄清。清如金茎云间之露白,澄似冰壶秋夜之月明。
山亦收其雾,川亦敛其滓,泰阶荧荧悬六星。秋毫遥遥洞千里,列郡官曹亦如水。
忆昨霜威遍齐鲁,汶阳泰岳沾时雨。又持玉节按闽荒,乡心几度梦浔阳。
方今天子多殊渥,暂遣遐陬访民瘼。早晚功成列上台,令人更忆孙弘阁。
初无勋德在生灵,徒以游谈致上卿。血食官祠尚千载,男儿要自勉功名。
良夜西风动别愁。分付金尊,一寄离忧。画屏秋满桂香浮,月映潇湘,人在吴头。
别久清霜结鬓稠。醉不成眠,梦也无由。片云飞尽意悠悠。
网得江鱼,未解传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