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士不遇赋

  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而无闻。谅才韪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

  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天道微哉,吁嗟阔兮;人理显然,相倾夺兮。好生恶死,才之鄙也;好贵夷贱,哲之乱也。炤炤洞达,胸中豁也;昏昏罔觉,内生毒也。

  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选。没世无闻,古人唯耻;朝闻夕死,孰云其否!逆顺还周,乍没乍起。理不可据,智不可恃。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委之自然,终归一矣!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我悲叹士人的生不逢时,自愧顾盼身影孤独一人。时常约束自己,使言行合于礼,唯恐志向与行为默默无闻。自信才质很高而世情不正,将至死都永远辛勤。虽有形相但不能彰显于世,空有才能却不得展示于人。为何困厄与通达容易使人迷惑,美与恶确实很难辨清。时光悠长而没有穷尽,我将只能屈而不能伸。

  让那些公心为国的人都和我相同啊,私心为自己的人自己去悲哀吧!天道那么精微啊,哎呀又那么疏阔;人间事理显而易见,只有互相倾轧和侵夺。贪生怕死,是品质的卑贱;爱贵轻贫,是智虑的混乱。明白透澈,是胸中豁达开朗;糊涂迷乱,是内心生了毒害。

  我的心意,明智的人已能猜想到;我的言论,明智的人定能把它入选。终身默默无闻,古人当作羞耻。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就死去,谁能说不该如此。逆与顺循环往复,忽而没落忽而兴起。没有人事先就造下洪福,也没有人起始就遇到大祸;委身于自然,最终还是归为一体啊!

注释

不遇:没有机遇,指没有机会施展才能和抱负。

生之不辰:生不逢时。

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而无闻:经常约束自己以回复和符合礼的要求,唯恐自己的志向和行为默默无闻。“惧志行而无闻”,另本作“惧志行之无闻”。

谅才韪(wěi)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相信自己才高而世道暴戾,要至死而勤勉不息。谅:信。才韪:才质美好。韪:美善。逮:到达。

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虽有形体而不得显扬名声,徒然有才能而不得施展。

穷达:困窘和显达。

屈而不伸:蒙受委屈,得不到伸张。

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大意是说,那些秉公处理公务的人,与我志同道合;那些以私情对待私党的人,我以为可悲。

天道微哉,吁(xū)嗟(juē)阔兮:指天道幽深难知,旷远难见。吁嗟:感叹词。

倾夺:指统治者互相倾轧、争夺。

好贵夷贱,哲之乱也:爱慕富贵,鄙夷贫贱,是理智的惑乱。哲:哲人,明智的人。

炤炤洞达,胸中豁也:明辨事理清楚透彻,通晓领悟。炤(zhāo)炤:同“昭昭”,明亮的样子,这里意为明白。洞达:通达,透彻。豁:开阔明朗的样子,形容通晓领悟。

昏昏罔觉,内生毒也:昏愦迷乱而不觉醒,是因内心受了毒害。昏昏:迷乱、不明事理。罔:不、没有。

我之言矣,哲已能选:大意是说,我的心意如何,哲人自能揣度;我言论中的是非,哲人自能选择。哲:才智卓越的人。

没世无闻,古人唯耻:终生默默无闻,古人以为耻。《论语·卫灵公》:“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否(pǐ):《周易》中的一卦,为“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这里是不善、不利的意思。

逆顺还周,乍没乍起:背逆和顺遂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忽起忽落。还周:循环。还:通“环”。

理不可据,智不可恃:意思是,对待当政者是不可能依理恃智的。

无造福先,无触祸始:不要跑到福的前面,也不要接近祸的开端。造:往,到。

委之自然:托付于自然。委:托付。自然:指宇宙万物。

赏析

  此赋一百八十余字,篇幅很短,但表达的思想很明确,一是叹“士生之不辰”,二是不甘于“没世无闻”。前者与他人的同类作品一样,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普遍情绪;后者则是司马迁特有的衷曲,与《报任安书》一脉相通。它表现了作者为实现志向而坚韧不拔的精神境界,而且对穷达易惑、美恶难分的社会黑暗现实,表示了强烈的控诉和批判。全文感情悲愤激越,语言简劲铿锵,个性鲜明,震撼人心,是赋体中极为成功的作品。

  这篇赋是司马迁因李陵事件罹祸后写的,作者为自己的遭遇感到不平,对当政者的专断横暴、“昏昏罔觉”表示极大的愤慨,控诉他们善恶不分,公私不明,揭露统治集团的互相倾夺、贪生恶死、好贵夷贱。篇末“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和“委之自然,终归一矣”等语,表露了司马迁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可与《报任安书》中的“从俗浮沉,与时俯仰”相对照。

  西汉辞赋表现为大赋,颂扬着帝王功德,润色着帝王鸿业,作者身处被人称颂的“汉武盛世”,控诉着当政者的专断横暴,批判着他们美恶不分、公私不明、互相倾夺、贪生怕死、好贵夷贱之种种丑行、恶行,可谓逆世之道第一人。也正因为此,所以虽克己复礼,仍“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

  司马迁不以赋见称,但他生当大赋盛行的时代,流风所及,其赋作也能达到一定水平。这篇短赋在名气上虽不如一些名赋,但也还是颇具特色的。其中的反复铺陈、排比对偶,正是司马相如以来汉赋的主要特征;句式的规整与有节奏的变化比司马相如似乎又向前发展了一步。它对后来的抒情小赋,如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都有一定的影响。

创作背景

  《悲士不遇赋》当为司马迁任中书令发愤继续撰修《史记》时所作。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处以腐刑,身心遭到极大的摧残,含悲忍垢,他为自己的遭遇感到极大的愤慨和不平。此赋就行文及感情可推定约为其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悲剧命运人生经验所作的概括和总结。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猜你喜欢
轩辕征战后,江海别离长。远客归何处,平芜满故乡。
夕阳帆杳杳,旧里树苍苍。惆怅蓬山下,琼枝不可忘。
雕鹗途程在碧天,彩衣东去复何言。二千宾客旧知己,
十二山河新故园。吟看桂生溪月上,醉听鲲化海涛翻。
好期圣代重相见,莫学袁生老竹轩。
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白衫眠古巷,红索搭高枝。
纱带生难结,铜钗重欲垂。斩新衣踏尽,还似去年时。
柳门竹巷静生苔,节序俄惊物物催。
一雨拉将寒食过,百花让与牡丹开。
若为缱绻留春日,正可淋漓纵酒杯。
呼舞忽闻猿鹤喜,儿童忙报故人来。

贪生莝豆不知羞,腼面重来蹑俊游。莫向清流浣衣袂,恐君衣袂涴清流。

物我都归造物中,存神过化本同风。
静观此理怡然顺,岂间深青与浅红。
昔梦过宛洛,游戏芙蓉城。
道逢王子晋,邀我升天行。
翩翩控鹤驾,依依吹凤笙。
银河未西流,翩然倏遐征。
碧桃开晚花,缑山空月明。
天将奇艳与寒梅。乍惊繁杏腊前开。暗想花神、巧作江南信,鲜染燕脂细翦裁。
寿阳妆罢无端饮,凌晨酒入香腮。恨听烟隖深中,谁恁吹羌管、逐风来。绛雪纷纷落翠苔。

前身陶彭泽,后身韦苏州。欲觅王右丞,还向五字求。

诗人与画手,兰菊芳春秋。又恐两皆是,分身来入流。

清晨启扉坐,微风动游龙。离离墙上花,切切砌下蛩。

喓喓自成音,灼灼各有容。四序切推移,衰病情所钟。

身羸足巳弱,有愿不得从。愧负天地生,怆悢填心胸。

杖屦归田日,山林养病时。缶无陶令粟,笈有杜陵诗。

蒲柳身空老,松筠性不移。何由重会面,相与话襟期。

惊沙猎猎风成阵,白雁一声霜有信。琵琶肠断塞门秋,却望紫台知远近。
深宫桃李无人问,旧爱玉颜今自恨。明妃留在两眉愁,万古春山颦不尽。
客舍愁分袂,梅花小雪前。
夜看牛渚月,春别剡溪船。
丽句光行色,悲歌惨别筵。
后期相约处,双阙五云天。

海角迢迢忆索居,故人应亦念吾庐。见君不待梁头月,斗室常悬尺素书。

汴水西头鼙鼓声,宝笺香翰尚娱情。可怜鸂鶒空毛羽,不解传书到北京。

心缕缕,愁踽踽,红颜可逐春归去。梦中犹殢惜花心,醒来又听催花雨。

枫叶下纷纷,扬舲独送君。天低星在树,江远水生云。

乡思因秋起,客愁怜袂分。西风折杨柳,忍向笛中闻。

悠悠旌旆碧云端,远去孤城入乱山。
淮月上楼人奏角,海天低树雁临关。
几家白发遗民在,千里青丝猎骑还。
旧镇荆南多胜概,别来惟见画图间。

佳气葱葱傍海生,营州今是汉西京。龙归丰沛连朝饮,火照枌榆彻晓明。

旧事华封传道路,当时羽骑绕边城。振衣直上高峰望,大漠烟销北斗横。

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

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