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
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这是台州(今浙江临海)、温州、处州(今浙江丽水)等地农民大起义时写在旗子上的歌谣,故称树旗谣。
元朝统一江南之后,对江南地区的汉人进行残酷的剥削压迫。据《元史》记载,当时带兵南下的军官“皆世守不易,故多与富民树党,因夺民田宅、居室”。这些北方来的蒙古贵族统治者与当地的豪绅富户互相勾结,欺压百姓,人民的生活之困苦就不难想象了。而“天高皇帝远”,寄托着人民诸多希望的皇帝高高在上,仿佛不可企及,唯任那些官僚机构日益膨胀,“民少相公多”,贪官污吏四处繁衍。悲苦无告的人民受尽这些官僚地主的剥削压迫,他们只好起来造反了。
正如这首歌谣所唱的: “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受尽苦难的民众再也无法忍受非人的生活,群起而反抗。自古以来官逼民反,势所必然。 于是在元末,浙江东部一带的农民,纷纷举起义旗,进行反抗。接着,江淮流域的农民也起来响应,并影响到红巾大起义。明代黄溥《闲中今古录》对这段历史有所记述: “元到末年,数当乱,任非其人,酷刑横敛。台温处之民,树旗村落云云。由是谋反者各起。黄岩方谷珍因而肇乱江淮,红巾遍四方矣。”
这首写在起义旗帜上的歌谣正是揭示了劳动大众当时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起而反抗的原因。于此我们今天仿佛还能看到当时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斗争浪潮席卷着大江南北,强烈摇撼着危机四伏的元朝政权。 这首歌谣虽只短短四句,却能抓住主要的方面,揭示出在那种环境逼迫之下人民不得不反的历史现实。四句之中,前三句展示了当时严峻残酷的环境。相公,指官吏。后一句则逼出处于这种环境下人们不得不采取的行动。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诸多的原因导致最终“不反待如何”的后果。而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前三句是铺垫,最后一句收束,因而具有言简意赅、调促情切的感人效果。
君王将幸宝津园,刷洗天驹尚未乾。禁地何缘有阑入,考官应奉得来看。
㜕娟绰约并含羞,冰骨霜姿本一流。今夜游仙千里梦,知他是洛是罗浮。
舜水祠堂璨云霞。广平铁石赋梅花。葛薇身世一枯槎。
红树仙源仍世外,綵幡春色换邻家。过墙风蝶近纷挐。
不著屐,不弄舟,世间更有佳胜不?人生意气贵各适,安能与世相沉浮。
我乡山水本灵秀,游览所至舒吟眸。阿咸招我出城北,江山共我穷探搜。
君山巍巍峙云表,长江浩浩波东流。嗟余尘网久羁束,何幸与子偕昂头。
山灵招手冯夷啸,放怀直欲淩沧舟。乾坤俛仰一何窄,回顾尘界将安投。
不如乘风跨黄鹤,轻掷世事如閒鸥。白云在天红树远,君听我歌君莫愁。
君不见神仙飘渺排云阙,手执芙蓉呼我俦。拍肩从此洒然去,与君长作蓬莱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