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上片写行舟过湘水的情景。开头“濯足”二句即用屈原作品的词语,又非常切合舟行途中情景。首句见《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次句见《楚辞·九歌·少司命》:“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但“北风凉”出自《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濯足夜滩急”二句,既写驾舟远行者的表象动态,又借以抒发自己高洁的情怀,并且贯穿全篇。从濯足到晞发的意象,显示出词人胸怀的高洁脱俗。“吴山”二句承上则抒发词人渴望到潇湘的心愿。“买得扁舟”三句,进一步展示想象与现实相结合的美好机遇。“六月下沧浪”,既点明了时间,又借指湘江并与上文潇湘呼应。”天公付我”,从表象上看,大概是写天公为我作美,其实,词人此刻的心绪是异常复杂的,透过这幽默诙谐的词语,读者可以体察到词人埋藏于内心的人生苦涩滋味。“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词人转换视角,采用两个不同层次景色来展现蕴含着的奥秘。前句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的,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后者运用《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水云乡为隐者所居。这种多视角的审美情趣既是对屈原身处浊世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格的赞美,又是借以自喻而显露出豁达自适的心情。
下片即景抒情。作者荡舟湘江,脑海里浮现出屈原的形象。屈原那种忠愤忧国的情操,精美多姿的诗句,撼动着词人的心扉。于是词人情不自禁地运用《楚辞》中的诗句注入渊篇,而落笔灵活自然,别开生面。“制荷衣”三句,承上启下,虽然词人运用《楚辞》成语,但思维意识已超越时空而带有飘飘欲仙的幻觉。“湘妃起舞一笑”二句,由撷取成句到感情升华,由丰富的联想而产生飞动的意象。这里既写“湘妃起舞”的场面,又有“抚瑟奏清商”的舞曲。“紧接着”唤起“三句以崇敬的心情颂扬屈原的伟大品格及其作品不朽的艺术价值。“结末”莫遣“二句用典。这里词人从幻想的画面中返回到现实的境界,寓怨愤于欢乐中,余韵不尽。
词中不仅变换奇横,富有浪漫色彩,而且表达宛转曲折。全篇运化屈赋诗句和意象,将湘水人文典故、神话传说与屈原文字融为一体,浑化组合,构成虚幻、空灵、高洁、纯美的意境,寄寓词人由忠愤而转换为洒脱超旷的复杂心态。
五更爆竹千门响,轰醒阳乌春睡。早涌彤轮,竞开朱户,恰对南山晴翠。
桃符荔粉,喜街影暄妍,帘痕韶丽。多少轻烟嫩霭,做就好天气。
磨彻菱花双蒂。绣奁争早贴,宜春字。画粉幡儿,银泥胜子,笑上人头髻。
年光已在,墙外花须,桥边兰蕊。拜罢胜常,脸潮红似醉。
㡛御还龟洛,祎衣閟鲋隅。光华随渭水,巡狩隔苍梧。
已卜先朝祔,旋闻反寝虞。昭怀千载谥,不朽在椒涂。
却月凌风迹已陈,那堪诗句尚清新。如今不独扬州种,江北江南总是春。
皎皎奁中镜,相随越岁年。清光何所如,明月悬中天。
我昔十五馀,颜色如花鲜。对之理晨妆,涂抹斗婵娟。
迩来年颇长,贫病相忧煎。形容渐老丑,无复施朱铅。
今朝镜亦昏,尘垢蚀连钱。相看自黯淡,焉能分媸妍。
人生有盛衰,物情随变迁。世间类如此,何用增慨然。
尚依稀、认得旧沙鸥,三年路重经。问堤边瘦柳,春风底事,减却流莺。
十里愁芜悽碧,旗影淡孤城。谁倚山阳笛,并入鹃声。
空剩平桥戍角,共归潮呜咽,似恨言兵。坠营门白日,过客阻扬舲。
更休上、江楼呼酒,怕夜深、野哭不堪听。还飘泊,任王孙老,匣剑哀鸣。
日照鸳鸯殿,萍生雁鹜池。游尘随影入,弱柳带风垂。
青骹逐黄口,独鹤惨羁雌。同衾远游说,结爱久生离。
于今方溘死,宁须萱草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