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送李御带珙

饯税巽甫。唐入以处士辟幕府如石、温辈甚多。税君巽甫以命士来淮幕三年矣,略不能挽之以寸。巽甫号安之,如某歉何。临别,赋【沁园春】以饯。

水北洛南,未尝无人,不同者时。赖交情兰臭,绸缪相好;宦情云薄,得失何知。夜观论兵,春原吊古,慷慨事功千载期。萧如也,料行囊如水,只有新诗。
归兮,归去来兮,我亦办征帆非晚归。正姑苏台畔,米廉酒好;吴松江上,莼嫩鱼肥。我住孤村,相连一水,载月不妨时过之。长亭路,又何须回首,折柳依依。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唐代士子由幕府征召而授官的很多,如元和年间的石洪、温造即是。而税君以一个在籍的士人身份,来我这里三年了,我却一点也不能使他得到提拔。他虽然处之泰然,可我多么歉疚!临别,写这首词为他送行。
今天未尝没有石、温那样的人才,只是时代不同了。遇于时,则人才辈出,不遇于时,则命士如巽甫终是尘土销磨。凭交情,我和巽甫是再好不过了;但我们都是拙于吏道,把做官看得很淡薄,就中的得失怎么看得清呢?照说,凭我们的交情和我的阃帅地位,巽甫是不难求得一进的,结果竟这样!其原因除了上面提明的时代昏暗外,就是我的迂拙了。巽甫常常和自己夜间在楼台上谈论军事,在春原上凭吊古迹,激昂慷慨,以千秋功业相期许。三年来一无所得,归去是两袖清风。
你先回去吧。这是我俩的共同愿望,我已备置好远行的船,不久也要辞官归去。现在正是吴中米贱酒甘,吴松江上莼菜鲜嫩、鲈龟肥美的时候。我的住处和你一水相连,不妨经常趁着月色乘船造访。既然不久即将相会,那么,在长亭折柳送别时。又何必回首依依不舍呢?
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
饯:设酒席送行。
税巽(xùn)甫:作者友人,生平不详。
处(chǔ)士:古代不曾入仕的士人。
辟(bì):召募,征召。
命士:名士。
略:稍。
挽之以寸:尽力引荐,此为谦词。
不同者时:不同的是时代。
交情兰臭(xiù):此处形容作者与税巽甫情投意和。
绸缪(móu):情意缠绵。
宦情:作官的心情。
期:希冀。
落,凄凉。此指清贫。
姑苏台:春秋时吴国建造,在今江苏苏州市姑苏山上。
吴松江:即吴淞江,源于太湖,汇入黄浦江人海。
折柳: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依依:形容柳枝柔弱轻舞的样子。

赏析

  上片开头三句即直接发议论感慨,说江北跟当日石、温辈所在的洛南一样,不是没有人才。可是时代变了,石、温辈能得到知遇,而税巽甫却遇不到。“不同者时”,语气干脆有力,愤慨之情可见。“赖交情兰臭”四句,转到叙述两人的交往和友谊,实则赞扬对方的品德、志向和才能。意思说,我们两人志同道合,气味相投,都把做官看得象轻云一样淡薄,更何况做官的得失也难以预料呢?“夜观”三句,进一步叙述他们交往的具体情况:两人曾在夜间一同在楼观谈论军事,在春日的郊原上凭吊古人,慷慨激昂地以千秋功业互相推许。这里赞扬税巽甫是位关心国家大事,有志报国的有识之士。也表示他之所以谋求出仕,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为了报国。他们“论兵”,足以表现对当时宋、金对峙局面的关心,对国势的担心。可是,这种人却不被任用,流露了对当局的不满。结句说税巽甫清贫如洗,行囊里只有诗作。这一方面赞扬税巽甫的高洁,安于贫困。一方面也说明税巽甫的潦倒。

  下片开头写得非常别致。作为送别,诗人不是表示挽留,抒发惜别之情,而是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归去来兮”,似乎在催促对方归去,还带点庆贺的意味。这不仅仅指税巽甫,还包括诗人自己在内,是承上片“宦情云薄”而来。意思是说,你先回去吧,这是我俩的共同愿望。所以下面紧接;我已备置好远行的船,不久也要辞官归去。这句补充上面的意思,也是过渡。“正姑苏”四句,描绘想象家乡的美好情景:现在正是吴中米贱酒甘,吴松江上莼菜鲜嫩,鲈鱼肥美的时候。这里用晋张翰的典故。词人与张翰同为吴地人,但归去的目的不同。张翰是“贵得适意”,而词人却以表面豁达的话语,表现内心的不满与愤慨,也是对友人的安慰。言外之意是说,像税巽甫这样有才能、品德高尚的人不被任用,可见当政者的腐败无能。这样的政府没有可以作为的。不如退隐吧。“我住”三句,进一步设想归去后,两人交往的融洽情景;我的住处和你一水相连,不妨经常趁着月色乘船造访。这里不写其他交往情况,而只写月夜乘船。一来是本地风光,显示了江南水乡的特点,二来是以月色、水光为背景,表现两人退隐后的闲适自在的生活情趣和高洁的友谊。最后又归结到送别,紧承前面的意思,提出:既然不久即将相会,那么,在长亭折柳送别时,又何必依依不舍呢?

  这是一首类似“壮行色”的送别词,特点是不伤别,反而鼓励归去而诗人的矛盾表现在:一方面为友谋官不得而歉疚,另一方面又安慰对方不当官也罢,我马上也回去了。在平淡的措辞中,隐含着对现实的极度愤懑情绪。

创作背景

  李曾伯于淳祐二年(1242)任淮东制置使兼知扬州,此词当作于是时,小序所谓“淮幕”当指淮东制置使司幕府。词乃为友人幕僚税巽甫饯行而作。
李曾伯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猜你喜欢
待月西楼卷翠罗,玉杯瑶瑟近星河。帘前碧树穷秋密,
窗外青山薄暮多。鸲鹆未知狂客醉,鹧鸪先让美人歌。
使君莫惜通宵饮,刀笔初从马伏波。
闲思十八年前,依稀正是公年纪。铜驼陌上,乌衣巷口,臣清如水。是处风筝,满城昼锦,儿郎俊伟。但幅巾藜杖,低垂白鬓,用与绮、问何里。
最忆他年甘旨。也曾经、三仕三已。至今结习,余年未了,业多生绮。安得滕廛,移将近市,长薰晋鄙。望福星炯炯,西江千里,待公来社。

蔼蔼神仙尉,西风跃马归。离群赋黄鹄,拜庆著斑衣。

雨气连关黑,槐花上路飞。同为洛阳客,今日故人稀。

庆云十六升龙样,国老元年密赐来。
披拂龙纹射牛斗,外家英鉴似张雷。
僧坊何事俗尘同,索我精神阿堵中。
有相要知皆是妄,发真那更陨虚空。

恍惚西湖路,其如怅望何。期门瞩威武,贱士感蹉跎。

囿沼输鱼跃,峰峦羡鸟过。周阹新令在,不得睹卷阿。

阿娘重见话遗徽,病骨前秋盼我归。
欲寄无因今补赠,汗巾钞袋枕头衣。
抖擞身章却冒尘,褭踬顾影也逡巡。
銮坡寓宿非其他,莲烛操文自有真。
字直由来同古语,位高兼复见今人。
迎潮有诺无轻爽,季老当年不诿贫。

自爱悬车早,经今十岁余。薄游沧海客,大隐市城居。

坐阅人间世,时翻肘后书。里中问耆旧,羡尔更谁如。

长清六月才禾黍,大家小家愁无雨。
草根挑尽木如冬,又见探雏啖野鼠。
沙中稚子哭欲绝,阿爷卧路不能语。
三年长饿一息在,那复余情念儿女。
破屋一叟捣榆皮,我问捣之欲何为?土性多沉糠性浮,榆
末和之可为糜。
极知强活能几时,暂于肠胃勉撑持。
妻子填壑老我存,死者长乐生者饥。
恸哭无声但有泪,瘦骨令人摧肝脾。
道旁一庙有神坐,黄金为身受香火。

青苗除,免役除,女中尧舜谁得如。君不见,内朝亦建宣仁号,仁政仁心法仁庙。

雨声回润故衣篝。得酒病怀休。舞红消尽,西风还送,叶叶心头。

行云不受秋拘管,将梦上空楼。夜凉双雁,分明说与,天路閒愁。

沙漠宣威三十秋,腰悬金印幕青油。阿兄只刻燕然石,盖世功名让虎头。

故人别后杳沉沉,独上高楼水国阴。
鸿雁不传书底恨,天山流落到如今。

万里朝天抗手行,亲民几载动离情。春培兰蕙几应茂,霜萎萑苻莽莫生。

无限青山留缱绻,有灵碧海迹分明。系怀更是甘泉水,去后思量尚可盟。

数遍花须,吹残柳絮,无聊掩上窗纱。深深庭院,聊幕几重遮。

渐觉相思意倦,压绣衾、红玉偎斜。叮咛意,画梁燕子,絮语莫惊它。

知伊当此际,人儿见否,幽恨空赊。乍坠来、钗凤松却鬟鸦。

摇漾柔魂一缕,倩杨花、扶向天涯。谁催觉、枕痕印处,双颊晕朝霞。

胜游转瞬往仍还,三月秋光一霎间。最不忘惟松下月,极萦情是雨中山。

塞垣聚首惊陈迹,京国比邻忆旧颜。自觉壮心犹未已,那堪相对鬓毛斑。

囊空休问买山赀,老屋三间尚可支。此去但凭鸥作社,曰归且指雁为期。

丛丛兰菊随邻乞,本本溪山入画移。缚把黄茅聊补隙,打头风月总相宜。

树冷斜阳,阶旋陨箨,最怜秋色。造访良朋,新知待奇析。

垆头贯酒,更邂逅高阳词客。将夕。还迓老彭,学旗亭画壁。

新尊与絜。旧谱重翻,清歌韵金石。周姜既往,古乐渺难识。

待焫办香同拜,欲拟令辰出重择。念故乡秋潦,愁煞集鸿中泽。

宿雨且初霁,微凉吹广庭。嘉宾忽相遇,午梦惊扣扃。

长松森翠影,修竹参青冥。飘云度空急,残日穿林明。

幽墙隔江浦,远屿定风舲。城市厌烦暑,山樊念伶俜。

角巾代公绂,草具踰侯鲭。园实摘的皪,厨酝斟晶荧。

烹鲜缩颈大,海错著器腥。笑谈得真乐,采撷逢幽馨。

云阴剥初霁,夕岚收远青。窗卧忆元亮,诗成怀景升。

日须河朔饮,当解高阳酲。烦襟顿忘释,嘉咏不少停。

闉阇发严鼓,穹碧垂繁星。一笑跨鞍去,奚论楚人醒。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