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及第,绍兴二十六年授赣州司户参军,绍兴二十九年调任永州零陵县丞,隆兴元年赴调临安因张浚之荐除为临安府教授,乾道三年赴临安上政论《千虑策》,乾道六年除为隆兴府奉新知县,乾道六年因虞允文之荐除为国子博士,淳熙元年除知漳州,淳熙四年除知常州,皆不在吉水,唯有隆兴二年至乾道二年因其父之病西归吉水及其父逝世为父丁忧与淳熙元年至三年养病期间,居于吉水,故此诗应作于此二时期其中之一。又《诚斋集(江湖集)卷二》有诗《甲申(隆兴二年)上元前闻家君不伏西归见梅有感二首》于本诗之前,《诚斋集(江湖集)卷三》有诗《丙戍(乾道二年)上元和昌英叔李花》于本诗之后,故此诗断然不可能作于淳熙元年至三年养病期间,而只能作于隆兴二年(一一六四)至乾道二年(一一六六),杨万里因其父之病西归吉水及其父逝世为父丁忧期间。
隆兴二年正月,杨万里因其父之病西归吉水。同年八月四日,杨万里之父逝世,杨万里开始了为期三年的丁父忧时期。在此之前,杨万里方才于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及第,开始初次进入南宋官场,并由地方小吏一步步入职京城(因张浚之荐除为临安府教授),这正是一个读书人可以借机施展“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好时机。忽闻其父之病,出于孝道,不得已放弃大好机会,西归故里,这在政治上对于杨万里来说不吝于一个打击。同时,对于杨万里来说,其父之病,在亲情上对于杨万里也不吝于一个打击。然而西归故里吉水之后,同年八月杨万里之父的逝世对于杨万里来说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根据封建礼法的要求,父母之死皆应为之守孝三年,对于一个适才走上宦途不久,又有一定前途的读书人来说,这三年是极为艰难的,以前在官场上的一切都将归于破灭,一时前功尽弃,极易生出失意之感,对于杨万里来说更是这样。同时,杨万里之父的逝世在亲情上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古代讲求孝道,父母之死,特别是父亲之死,对于其子女来说是沉痛的,是失怙般的痛楚,这极易造成一种愁苦的心情。
在这般官场失意、亲人离去的愁苦心情中,却又是为友人送别之时,在三江小渡口,杨万里作了本诗。此诗前两句,作者简单描绘了三江小渡口周边的环境,营造了一种送别友人,依依不舍的氛围。后两句,作者直抒胸臆,使用比喻手法将“交情”比做“山溪渡”,并以自然界“风波”象征社会风浪,然后用“不管风波去又来”一句与首句“溪水将桥不复回”进行对比,深刻地表达了全诗的主旨。
岭霞明,江月堕,晓起浩无际。黄叶深深,诗思在驴背。
不妨茸帽欺霜,满身松影,且饱思、六朝烟寺。
几年事。一番梦逐云空,仙瓢付流水。雪散沙鸿,愁写断肠字。
可知画角声中,连天风雨。又减了、旧时山翠。
军中安得奋空拳,敌势猖狂壁垒坚。争战年深稀露布,相持日久合屯田。
献谋岂少徐洪客,抗节谁为鲁仲连。愧我昂藏身七尺,渡江未敢著先鞭。
波沉斜照。山吐浓云,飞来夜雨潇潇。一棹轻寒,惊回远梦无聊。
归鸿带书乍到。为冥迷、低度深宵。知此夜、动湘□、幽怨泪湿轻绡。
最是春秋佳处,润岸花、红透汀蓼香饶。桂楫疏帘,明看晓涨平篙。
凭它玉琴洗耳,和清声、流水迢迢。更未歇,倒金尊、闲读楚骚。
千里风烟栋宇间,地形西去接松关。尊前奚霫来朝地,云外幽营不断山。
故垒芜城人物换,断云落日古今闲。百年兴废人空老,水自东西鸟自还。
云埋怀玉山,风断群玉府。霰声欻成跳,雪陈翻已舞。
槎牙粲瑶林,突兀森琼户。山差丈人行,鸟绝兄弟语。
初看失南东,旋觉迷仰俯。恍疑群仙下,直谓阴灵聚。
回沾须萧骚,细著衣褴缕。履穿不能曳,筇冻莫可拄。
书窗偶朋会,诗册随意取。诚斋入讽咏,思隐记称许。
甘能膏齿颊,清且醒肺腑。讵须割蜂房,底用煎茗乳。
非惟雪花同,又并梅花妩。调孤匪相寒,法凛由思苦。
想应当此时,有句肯易吐。平明入贺回,马向章台拊。
过午下直迟,手映玉柄麈。同僚有同社,久已齐白甫。
长别漫长怀,何因似郊愈。风引故能亲,云披禽先睹。
白沙江上驻,弭棹漫夷犹。木叶有寒色,烟波无尽流。
故人非远道,秋水结离忧。乘兴空劳过,真成访戴游。
次第竹根来,相将得到家。鸟啼春雨后,流出满山华。